蒙古,全稱“蒙古國”(蒙古語:Монгол улс,英語:Mongolia),也叫“外蒙古”,是一個位于亞洲中部我國和俄羅斯之間的內陸國,首都為烏蘭巴托。蒙古的陸地面積約 156.65 萬平方公里(與新疆大致相當),人口約 350 萬人。 ![]() 從優美的草原風景到豐富的人文景觀,蒙古將自然和文化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今天的環球探索之旅,我們將前往蒙古,帶您去了解 10 個您可能不知道的有趣冷知識。準備好您的好奇心,我們現在開始! ![]() 1.作為內陸國的蒙古竟然有海軍這支'海軍'成立于1930年代的蘇聯援助時期,目前僅由7名成員和1艘名為'蘇赫巴托爾號'的拖船組成,駐扎在距離最近海洋2000公里的庫蘇古爾湖(水域面積2760平方公里,水深267米)。 由于國防預算有限(2023年僅9.3億美元),蒙古海軍實質上是隸屬于運輸部的民用機構,主要任務是通過水路運輸石油和木材,并發展旅游業。據蒙古國家統計局數據,庫蘇古爾湖每年吸引約3.5萬游客,海軍成員需兼職導游工作。 ![]() 2.蒙古只有一條高速公路蒙古國土面積雖相當于4個日本,但截至2023年,全國僅擁有一條正式高速公路——連接首都烏蘭巴托與達爾汗的AH3公路(全長226公里)。這條2019年通車的道路耗資1.35億美元(其中我國援助占70%),僅占蒙古公路總里程(11.3萬公里)的0.2%。 AH3公路通車后,烏蘭巴托至中蒙邊境扎門烏德-二連浩特口岸的貨運時間從12小時縮短至8小時,年貨運量提升至1200萬噸(占中蒙貿易量的65%)。蒙古政府計劃在2030年之前建設3400公里的高速公路網絡,但面臨嚴重資金缺口——亞投行估算需46億美元,相當于蒙古2022年GDP(169億美元)的27%。 ![]() 3.外蒙古和內蒙古的關系外蒙古(蒙古國)與內蒙古自治區(中國)在歷史上同屬蒙古族文化圈,在清朝時期統稱外藩蒙古。1945年外蒙古在蘇聯的干涉下公投獨立,而內蒙古在新中國成立后的1947年成立自治區。 2023年的數據顯示,內蒙古的蒙古族人口約423萬(占總人口17.6%),超過了蒙古國的總人口(342萬)。經濟方面,內蒙古2022年GDP達1.72萬億元(約合2500億美元),是蒙古國GDP(169億美元)的14.8倍。文化方面,蒙古國5.8萬留學生中68%在中國學習,其中80%選擇了內蒙古的高校。 ![]() 4.蒙古是世界上第二大的內陸國蒙古國土面積達156.65萬平方公里,是僅次于哈薩克斯坦(272.49萬平方公里)的全球第二大內陸國,蒙古被我國和俄羅斯完全包圍,距離最近出海口(中國天津港)約1300公里,導致其國際貿易高度依賴陸路運輸。 據世界銀行統計,蒙古2022年進出口總額約160億美元,其中90%是通過中蒙邊境的14個口岸完成的,尤其是扎門烏德-二連浩特口岸承擔了65%的貨運量。地理封閉性導致物流成本高昂,蒙古的運輸成本占其GDP比重達21%(我國為14.6%)。 ![]() 5.蒙古的大部分國土正在沙漠化蒙古是全球沙漠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約76.8%的國土面臨荒漠化威脅。其中戈壁沙漠每年以6-7公里的速度南擴,近20年已吞噬2.5萬平方公里草場。沙漠化也導致沙塵暴頻發,2021年首都烏蘭巴托全年沙塵天氣達48天,較10年前增長3倍。 據估計,沙漠化會給蒙古帶來年均15億美元的經濟損失(占GDP約9%),若趨勢持續,預計到2050年全國宜居土地將減少25%。 氣候變化是造成蒙古國土沙漠化的主因,在過去70年,蒙古的平均氣溫上升了2.1℃,高于全球平均1.09℃的升溫幅度,同時年降水量減少了10%。 另外,過度放牧也加快了土地沙漠化的過程。目前,蒙古的牲畜數量達6670萬頭(2023年),遠超草原理論承載力(2000萬頭)。據亞洲開發銀行研究,蒙古草場生產力較1940年下降70%,直接影響了30%牧民的生計。 蒙古政府雖啟動了“十億棵樹計劃”(2021-2030年),試圖減緩沙漠化的進程。但截至2023年僅種植了860萬棵,完成度不足1%。 ![]() 6.中蒙邊界線是我國最長的一條邊界線中蒙邊界線全長4710公里,占我國陸地邊界總長(2.28萬公里)的20.6%,是世界上最長的鄰國邊界線之一。該邊界橫跨我國的內蒙古、甘肅和新疆3個省級單位,與蒙古的東方、蘇赫巴托爾、東戈壁以及南戈壁等12個省接壤。 地理特征上,中蒙邊界線穿越戈壁沙漠(占62%)、草原(28%)和山脈(10%),設有1732塊界碑。自1994年《中蒙邊界管理制度協定》簽署以來,雙方聯合巡邏機制持續完善,2022年開展聯合巡邊行動23次。 ![]() 7.世界上最寒冷的首都蒙古首都烏蘭巴托被稱為'全球最寒冷的首都',其冬季平均氣溫長期保持在-25℃以下。1月份日均低溫達-29.6℃,極端最低溫曾達到-49℃。 這種嚴寒氣候導致烏蘭巴托的供暖期長達8個月(9月至次年5月),全市燃煤供暖系統每年消耗煤炭450萬噸,造成了嚴重的空氣污染。烏蘭巴托的PM2.5濃度峰值達3320微克/立方米(2021年1月),是世界衛生組織安全標準(25微克)的133倍。 ![]() 8.蒙古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低的國家蒙古的人口密度僅為2.18人/平方公里,是聯合國認證的全球人口密度最低的主權國家。而這種超低密度分布同時也極不均衡,首都烏蘭巴托聚集全國46%人口(157萬),而在面積最大的南戈壁省(64萬平方公里)每42平方公里僅有1人。人口流動數據顯示,蒙古近10年牧區人口年均減少1.8%,而首都人口年均增長3.2%。 ![]() 9.蒙古有1/6人口都是單親媽媽蒙古2023年的官方數據顯示全國有57萬單親母親(占總人口的16.7%),這一比例是我國(2%)的8.3倍。這種現象與男性早逝密切相關,蒙古男性的平均壽命只有68.3歲(女性76.5歲),而15-64歲男性死亡率是女性的3倍,主因是酗酒(年人均酒精消費量8.9升)和礦難(礦業占就業人口12%)。 同時,這些單親家庭的貧困率達到了38%(國家統計局2023年),而政府每月發放的育兒津貼僅6萬圖格里克(約125元人民幣),不足最低生活標準的40%。因此,單親母親的子女高中輟學率達32%(全國平均17%),其中65%會在15歲前開始打工。 ![]() 10.蒙古一半以上的人口仍然居住在蒙古包中蒙古包(ger)至今仍是蒙古人民主流的居住形式,2023年的住房普查顯示全國53.7%人口(184萬)居住在蒙古包中。雖然蒙古政府在推動一項'百萬住宅計劃'(2016-2025年),但截至2023年僅建成12.7萬套公寓,按當前速度還需38年才能解決全部蒙古包居民安置問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