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年的儀式感,總是從一幅幅春聯和年畫開始的。 即使你身處快節奏的城市生活中,總也不會忘記了春聯——每每快過年時,它們就會神奇地出現在你的手邊,可能你沒有時間自己寫,那么市場買的、商戶送的春聯也很好。認認真真地把春聯貼上門框,再添上一幅紅彤彤的福字,你就擁有了每一個中國家庭的春節版“限定皮膚”。只有貼上這層皮膚,才能找到打開春節的正確方式。 
記憶里的“年味兒”比這還要隆重許多,各種長箋、窗花、年畫都是必不可少的。當刻印著繁復花卉的紅紙為窗扉裝點上明媚的色彩,當繪制著胖娃娃與各種瑞獸的年畫讓整個堂屋填滿喜氣,家里平凡的一切便都帶上了歡快的調子——一個“年張力”拉滿的春節,就這樣開始了。 

從桃符到春聯, 藏著怎樣的文化密碼? 春聯的原初形態,其實是“桃符”。 它們是一對用于祈福辟邪的桃木板,至遲在漢代就已經出現。唐末到五代時期,人們開始“題桃符”,也就是在桃符上書寫祈福的美好心愿,并逐漸形成了對仗工整的形式,“春聯”的雛形就這樣誕生了。在宋朝,人們還有書寫“宜春貼”的習慣,也就是在門楣上張貼單句的吉祥話,也成為春聯習俗的來源之一。到了清朝,桃符完成了向迎新春聯的演進,漸漸成為我們今天熟悉的樣子。  經過上千年的發展演進,春聯已成為大江南北共同的年俗。
“二十八,貼花花”,貼春聯的時間一般是臘月二十八日。伴隨著春聯貼在門戶與墻壁上的,往往還有許多福條、春條,比如墻上就可以貼“抬頭見喜”、牛欄豬圈可以貼“六畜興旺”、床頭上貼“身體平安”、箱奩( lián)上則貼“金銀滿箱”。窗花也是“貼花花”活動的必要組成部分,薄薄的紅紙被剪成各種圖案,貼在窗戶上,陽光透過來,光影交錯,讓整個房間都染上喜慶的味道。 
“掛錢”也是一種常見的裝飾,它也可以叫做“五色錢”、“吊錢”、“門吊子”,一般張掛在門楣或房檐上。它是用五色彩紙剪成,有邀引財源的寓意。“掛錢”就像小旗子一樣,上沿貼牢,下半部分懸空,北風一吹,五色錢隨風飄動,煞是喜慶。

從守門神將到萬象迎春, 年畫怎樣變成“年俗風物繪”? 除了春聯,桃符的另一個演進方向就是“門神畫”了。 早在漢代的時候,人們已經開始在桃木板上面刻畫門神的神名與威猛姿態。當時的門神名為“神( shēn)荼(shū)”和“郁壘(lǜ)”,相傳是一對兄弟,居住在度朔山的大桃樹上,專門負責捉拿禍害人間的惡鬼。到了唐朝,秦叔寶、尉遲敬德成為了新的門神——大家可能都聽說過唐太宗因夢到鬼魅在寢殿外呼號,而令兩位猛將站在寢殿之外守門,后來又將他們的形象繪制為門神畫的傳說。除此之外,捉鬼的鐘馗也是一位常見的門神,常被貼在單扇門扉上。 
最早的門神是木板雕刻而成,后來又變為紙質。宋代,隨著木版雕刻印刷技術的發展,產生了批量生產的木版門神畫。也正是在這一時期,門神畫擴大了繪畫的題材,老壽星、胖娃娃、鵲登枝、搖錢樹等元素紛紛出現,各種歷史故事也加入到年畫的范疇中,后來更是出現了有如“清明上河圖”一般宏大的“迎春圖”、“耕織圖”長卷。 
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時開封附近的朱仙鎮已經有了木版年畫,這可能是中國最早的年畫印刷中心,而且至今仍然十分興盛。朱仙鎮的木版年畫以人物題材為主,極富古樸之美,線條粗獷、簡練,對動態有十分生動的提煉,又講究用色,色彩以漳丹為主調,兼有深綠、槐黃、正紅,看起來明快又大氣。 
到了清代中后期,年畫行業發展至鼎盛,形成許多別樹一幟的畫種,并出現了以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山東濰坊楊家埠、四川綿竹為代表的“四大年畫中心”。 楊柳青地處天津商業發達的水陸交通要地附近,靠近古都北京,年畫的影響力輻射到整個北方。過去的楊柳青有“家家都會點染,戶戶皆善丹青”之說。楊柳青年畫的拿手好戲是人物畫,尤其是仕女圖與娃娃圖。在木版印刷之外,人物畫的手和臉都以手工暈染的方法制作,人稱“開手臉”,非常具有俊秀、古雅、柔和的韻味。 山東濰坊的年畫多以神佛為主,后來受到楊柳青年畫的影響,有了多種題材,但在畫風上仍沒有丟掉自身淳樸、生動的特點,線條狂放、隨意,用色則非常濃烈大膽,顯示出一種分外旺盛的生命力。 誕生于江南水鄉的蘇州桃花塢年畫,周身帶著一股子細膩精美的味道,而且最早吸收了西洋畫的明暗結構和一點透視法,作品在寫實之余不乏端莊、典雅的氣質。桃花塢年畫的影響力同樣十分強大,上海、蘇杭、揚州的年畫多學習它的風格,與楊柳青年畫并稱“南桃北柳”。
西南年畫,當看四川綿竹。這里是綿紙的產地,手工藝興盛,文人氣重,為年畫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天然的土壤。這里的年畫只用木版印制輪廓,套色則靠人工彩繪,筆墨點染的風韻非常獨特。 中國有特點的年畫還有很多,數不盡,也說不完。這些年畫,色彩與線條都沒有現代印刷品那樣精細,但帶著一種溫暖的熟悉感,叫人看一眼就知道年來了,從心底涌上來一股難言的喜悅。現在,“年”還沒有過去,你真的不想熬一鍋漿糊、挽起袖子、搬出板凳,將融匯了萬千年俗風物的美妙年畫收藏到屋舍之中,感受一把最地道的中國年味兒嗎? 
文|貓騎士 圖片編輯 | 吳學文 設計|九陽 東子 封圖攝影 | 盧文 本文系【地道風物】原創內容 未經賬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