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隱戈:博學多才 澤被后世 以深厚的學問做支撐,融會貫通傳統文化,于書法藝術只是“兼擅”,這是開封很多已故老一輩書法家的共同特點。 傅天趣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 傅隱戈,1913~1986,別署天趣,齋號霜葉廬,河北薊縣人,北京朝陽大學肄業。“七七事變”后投筆從戎,主要研究文史、哲學,兼擅書法,篆書深得《毛公鼎》之三昧,隸書熔《西岳華山廟碑》、《乙瑛碑》等漢碑之妙,行草書得力于“二王”,楷書可魏可唐,融數家之長而自成一格。 投筆從戎 報效國家 飽讀詩書、生于民族憂患之時的熱血青年,必滿懷報國之志。傅天趣先生就是其一。 “七七事變”發生后,正就讀于北京朝陽大學法律專業的傅天趣,毅然投筆從戎,參加了宋哲元部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這是一支抗日雄師,是馮玉祥舊部,參加過盧溝橋事變。傅天趣接受革命思想較早,與共產黨組織一直保持聯系,從戎后,他積極參與抗日斗爭。 1939年,傅天趣由湖北均州棄職上桐柏山,找到抗日游擊隊,參加革命工作,從事游擊生活。因當地環境條件較差,身體本就瘦小的傅天趣病倒了。得知是參加抗游擊戰的戰士,當地老鄉對傅天趣滿懷崇敬,收留并精心為他醫治。 傅天趣與馮玉祥之子馮洪國是好友。病情好轉之后,經馮洪國介紹,他來到開封,入國民革命軍六十八軍做文職工作。 新中國成立后,傅天趣被安排到房管局工作,后又入小學教書。1957年,傅天趣被錯劃為右派并被勞動教養。1962年,傅天趣來到南三圣廟小學任教,講授歷史、語文、地理、算數。后又被南三圣廟小學辭退,靠教學收入維持一家五口人生計的傅天趣,一下子沒了經濟來源。為了養家糊口,傅天趣先后刮鹽土、刻蠟板,后去鼓樓區耐火材料廠做工,以瘦弱的身軀賺取微薄的收入,維持著一家生計。直到文革結束后得到平反,重新安排工作。 悉心傳道 后人楷模 對文化的熱愛,是貧寒之中慰藉心靈一縷溫暖的火焰。超強度的勞動之余,傅天趣會操持筆墨,投入他鐘愛的翰墨詩文,并對登門求教的年輕人認真輔導。 今天,在書法藝術領域成就斐然的王寶貴、周俊杰便是其中的兩位。成名多年后的周俊杰每次在接受訪問的時候,都會滿懷感激地說“師從傅天趣先生”。而王寶貴則稱傅天趣先生為“恩師”,他從1962年上小學四年級開始,即追隨傅先生學習書法,執弟子禮,直到1986年傅先生去世。 “老師為生活所迫,過得很苦,他也只是在節假日的時候,才真正有點時間坐下來寫字。”談到傅先生,王寶貴不勝唏噓。在他的案頭,有傅先生為他書寫的多個字帖,每個字帖,他都精心裝訂。如今,這些被他反復翻閱的字帖早已泛黃,邊緣多已磨損,但恩師字字珠璣的墨跡,在王寶貴心中卻是無上的至寶。 傅先生傳道授業極其嚴謹,從不敷衍,他不但指導后輩正確臨習法帖,還不斷旁征博引,從理論上給予認真指導,避免了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走彎路。從傅先生傳世遺墨可以看出,無論作大篆、作隸、作楷、作行草,傅先生莫不是篤守傳統,并適當融匯,出己意,腕底幾不見俗筆。 右派平反后,傅天趣被重新安排在自由路小學,此時,他已近古稀。為了傳承書法藝術,傅先生開書法課,把主要精力放在小學生書法教育上。今天,我市以教授書法為業的傅立安,當年就在這所小學讀書,他耳濡目染,從傅先生處多有受益。每每談及傅先生授業,崇敬之情溢于言表。 文藝雙修 見解高深
圖片提供:王寶貴 編輯:傅天聞 未完待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