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Influenza) 在中文中稱為“流行性感冒” 由于其中帶有“感冒”兩個字 所以很多人以為它是普通感冒 對流感掉以輕心 但其實 得了流感有可能引起嚴重后果 甚至可能會有生命危險 流感是什么? 和普通感冒有什么區別? (點擊查看大圖) 肺炎—— 流感最常見的并發癥 臨床上把小于5歲、大于等于65歲(也有指南界限在大于50歲)、孕婦、產后2周內和有慢性基礎疾病的人群列為并發癥高危人群。健康的中青年人群患上流感后出現并發癥風險低,但也不能因此忽視風險。 肺炎是流感最常見的并發癥,典型表現是咳嗽伴呼吸困難、呼吸急速(>24次/分)、缺氧和發熱(>3天)。 肺炎類型包括: 1.原發流感病毒性肺炎:流感發作3~5日后仍持續存在高熱,以及有上述肺炎表現。通常很嚴重,進展可能很快,不積極干預會有生命危險,特別是有肺部或心血管疾病的人群。 2.繼發細菌性肺炎:流感癥狀有所好轉(包括熱退)后,再次出現發熱和咳膿痰。通常出現在流感數天后(7~14天),最常見,在重癥流感中約占1/3,繼發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往往危重。 3.細菌和病毒混合感染性肺炎:參考上兩者,可表現為癥狀逐步加重,也可表現為短暫好轉后加重。 ![]() 這些流感并發癥也要注意 ![]() 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約占成人流感的12%,但流感性心肌炎和心包炎罕見。 ![]() ![]() ![]() ![]() 中醫如何防治? 自古以來,流行性感冒(以下簡稱“流感”)就是中醫學的診治對象,屬于外感熱病的范疇。中醫學認為,流感屬于感受時邪所致,故又名“時行感冒”。流感多發生于冬春季,根據其證候特點,可以分為“冬溫”“春溫”“風溫”“伏暑”等。 中醫將致病因素稱為“邪氣”,認為人生病就是感受邪氣所致。根據邪氣侵襲人體后引起的癥狀,中醫學將邪氣主要分為六類:風邪、寒邪、暑邪、濕邪、燥邪、火邪。六邪之間也可以互相兼夾,如風寒邪氣、風熱邪氣、風濕邪氣等。 此外,還有一種特殊的邪氣,即瘟疫的疫癘邪氣,主要指烈性傳染病,如SARS(傳染性非典型肺炎)、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等。而具有流行性的流感,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歸為輕度疫病。 01 把握時機,重視解表、宣肺、發汗 流感初期病邪在表,首先犯肺,所以流感最常見的癥狀就是體表癥狀和肺部癥狀,如發熱、惡寒、無汗、身體肌肉疼痛、咳嗽、咯痰、氣喘等。 既然流感初期病位在表,那么治療方法即為解表發汗,通過發汗給邪以出路,祛邪外出。 在大家都比較熟悉的《扁鵲見桓公》寓言故事中,扁鵲說:“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边@告訴了我們一個醫學道理,那就是很多疾病都是由外而來,由表而入的,疾病初起邪氣在皮毛、腠理的時候,也是最容易治療、治療效果最好的時候。 解表的原理很簡單,就是用藥物幫助人體,使邪氣隨汗出而去。我們都有這樣的經歷,感冒或發熱的時候,身體往往會疼痛、怕冷、高熱,但這類癥狀往往隨著汗出消退,隨之體溫下降、身體輕松。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體若燔炭汗出而散”的治療方法,就是通過發汗來達到治療表證高熱的目的。 中醫強調“有是證,用是方”。現代的生活方式與古時有較大差異,由于飲食肥甘厚味、缺乏鍛煉等,導致很多人普遍為濕邪所傷。 有濕就要祛濕,如流感患者初期沒有明顯咯痰,但可見舌體胖大、邊有齒痕,舌苔厚膩,大便黏滯,形體肥胖等。中醫認為,其存在痰濕邪氣,則需要在解表的同時加上祛濕、化濕的藥物。因為濕性黏滯,易阻氣機,困遏肺脾。如果流感患者兼有痰濕,卻不祛除痰濕的話,則表不易解,熱不易退。 02 經典時方人參敗毒散之今用 人參敗毒散首載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屬于時方中的經典,配伍嚴謹。此方自問世,一直是治療瘟疫的常用主方之一。金元四大家的朱丹溪說:“瘟疫……治有三法,宜補、宜散、宜降?!绷鞲薪K究屬于外來之邪,客邪當逐。逐邪之法,初期莫過于解表發汗祛邪。敗毒散用辛平升散之品,協以益氣扶正,使邪氣透發而出,朱丹溪所言三法之中,本方實具其二,亦即敗毒之意。 組成 服用方法 邪從外來,其治療為汗法。汗出,標志著邪從表去。因此對于流感初期存在表證,給予推薦方治療的時候,務必強調服藥治療后要達到微微汗出的目的。本方煎煮的時間不宜過長,武火煮開后再文火煎煮20分鐘即可,避免藥物由于過度煎煮導致的發汗力度降低。在服藥的基礎上,應輔助汗出,如趁熱服藥,服藥后啜熱稀粥或熱水,溫覆休息,讓身體微微汗出一次。對于流感患者的治療,尤其是高熱患者,應每 4~6 小時服用一次。 03 陰陽和、正氣足,為防病之“金鐘罩” 流感病毒多通過呼吸道傳播,因此,日常預防要注意少去人員密集的封閉場所,公共場所注意戴口罩,平時應勤洗手、勤通風,注意休息,保證飲食營養均衡、適當飲水。 中醫認為,病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面對病邪,戴口罩等方式能起到一定的物理防御作用,但自身充足的正氣才是更好的“防護罩”。而維持體內陰陽平衡,是保護正氣的關鍵。大家可能都有這樣的經歷,熬夜后、吃辣后或喝水少等情況會誘發“上火”,人“上火”后就非常容易感冒,這就是體內陰陽失衡所致。所以,內熱體質的人,一定注意避免以上不良生活習慣,以減少外感的風險。 流感預防方 中醫提倡“冬吃蘿卜夏吃姜”,白蘿卜具有較好的順氣、通腑、化痰的作用,藥食同源、性味平和,利于肺脾,平素舌苔厚膩、大便不暢者,可以適當多食。對于肺燥,津液不足者,可將雪梨、荸薺、甘蔗等榨汁加熱后飲用,有清熱、生津、潤燥的作用,也可以選擇百合、麥冬、蘆根等甘涼滋潤的中藥煎湯代茶飲,亦能起到很好的養陰潤燥作用。 中醫學的兩大基本特點,一個是辨證論治,還有一個是整體觀念。流感雖然病位主要在肺,但治療上還要關注脾胃,脾為后天之本,生病的時候要注意呵護脾胃功能,飲食上一定要清淡飲食,不要過早進補。經常有患者認為生病了要滋補,便大肆攝入肥甘厚味,反而容易困阻脾胃,不利于疾病的恢復。在營養均衡基礎上,要營養而不滋膩,避免辛辣刺激、油膩不易消化的飲食;在疾病恢復期,還要避免過飽,防止食復(即大病愈后,因飲食失節而致疾病復發)。 注:文中方藥請在專業中醫師的指導下使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