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樂同學經常有同學聚會,一回來就帶給我許多信息。 昨天他回來說,我給你帶來了公眾號素材,就是我高中同學,目前在某985讀研,他現在正處在兩難境地。 我問如何兩難?他說面臨就業或是讀博的抉擇。 原來他同學本碩的專業和動物有關,研究生畢業如果想選體制內工作,考公只有一個方向,就是公安系統的飼養警犬工作,名稱叫警犬技術專業。 同學說到這里,他們其他同學都驚呼,難道現在飼養警犬都需要研究生了嗎? 如果不去考這個工作,那就繼續讀博,讀博結束同樣面臨這個困境。 難道現在研究生就業這么卷了嗎?高學歷卻沒了高回報,就業形勢的嚴峻和復雜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近年來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確實普遍增大,即使是985院校研究生也面臨挑戰。 ![]() 這一現象的形成是多重因素疊加的結果,有數據顯示,2023年研究生招生規模已達124.25萬人,2024年規模有所降低,也達到了114.84萬人,較2017年幾乎增長50%,教育擴張速度遠超產業升級步伐,部分專業出現"學歷通脹",新型專業人才儲備不足。 智能制造領域人才缺口達3000萬,但傳統管理崗位過剩率達65%。金融行業2022年校招縮減40%,而碳中和領域人才需求激增200%。這種結構性錯配導致"有人無崗,有崗無人"。 當前就業市場已進入"精準匹配"時代,學歷是基礎門票,但就業的決勝關鍵在于專業的選擇,在于能否將知識轉化為解決產業痛點的能力。保持戰略定力,在迭代中尋找破局點,終將打開職業發展新局面。 ![]() 以前考大學能上末流985不上一流211,很多人寧愿選學校不選專業。 新高考改革之后,很多孩子未來十年的路,早在高中選科的時候,已經注定了。 如果說高考考試是考驗學生,那么高中選科、報志愿就是在考驗家長。 很多孩子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將來想要從事什么職業,大部分都是聽從家長或者長輩的建議。 記得樂同學高中畢業時,除了說“不當老師不學醫不參軍”時,其他專業均可。 事實證明,當時報志愿時學生不成熟,我們家長同樣不成熟不理性。 大學期間樂同學說了幾次,他那會應該選醫學,理由是他的生物相當好,記憶力好,動手能力強,有先天優勢。也可以選軍校,因為他熱愛鍛煉,身體素質好,他的俯臥撐、引體向上在同齡人中都屬于佼佼者。 當然這都是后話,為了換掉自己不喜歡的本科專業,他選擇了跨專業考研,付出了比同專業考研學生雙倍的努力,才得以考研成功。 有太多的孩子因為專業選擇錯誤,就注定就業困難及職業生涯的被動。 如今新高考制度,取消了粗暴的文理分科,以就業為指揮棒,通過3+3的選科組合,為孩子謀劃多條升學通道。 很多家長包括我們當年對職業的理解不到位,不懂或者沒有很好的職業規劃,對子女的專業選擇,沒有進行很好的引導。 有的是片面關注某個“紅利”,盲目選擇專業,導致職業認同感低,有的是根據分數沖好學校被調劑專業,導致后續一系列職業發展問題。 志愿填報是考生和家長共同的責任,作為家長要通過與孩子溝通、觀察孩子的行為和表現,可以了解孩子的興趣和特長,從而幫助孩子選擇適合自己的專業和學校。 又快到一年高考季了,有心的家長,可以慢慢積累相關報志愿的知識,等高考成績出來后,一家人有商有量共同完成志愿填報這件大事,然后靜待孩子心儀的大學錄取通知書。 希望越來越多的孩子少走彎路,前途一馬平川一片光明。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