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境門景區包含大境門段長城、大境門北廣場、來遠堡遺址公園、明德口街,在河北張家口市區北端。大境門段長城,就是那個著名的上面寫著“大好河山”的磚砌拱門,它建于清順治元年(1644年),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好河山”四個大字每字足有一米見方,筆力渾厚蒼勁,是察哈爾都統(當時的地方軍政首腦)高維岳于1927年書寫的,如今,“大好河山”已成為張家口的城市名片。 張家口為邊塞重鎮,歷史上,這里一直是壩上草原游牧民族和中原農耕民族的天然分界線,是發生戰事最頻繁之地。中原的漢族政權為抵御來自西北游牧民族的侵擾,便在北方邊境上修筑起了萬里長城,而“大境門”則是“萬里長城第一門”。大境門是中國萬里長城中四大關口之一(另外三處是:山海關、嘉峪關、居庸關),在歷史上曾有重要地位。大境門外東、西太平山巍然對峙,地勢十分險要,歷史上這一帶是兵家的必爭之地,是扼守京都的北大門,連接邊塞與內陸的交通要道。同時,大境門也是蒙、漢、回、藏等多元文化友好交流的場所。 此門建于明隆慶五年(1571年),因建在宣府鎮西路長城上,故名“西境門”。門高2.7米,寬1.62米,進深7.5米。其形制小巧,俗稱為“小境門”,是當時進出張家口的唯一通道。大境門來遠堡平面布局呈正方形,周長約980m,占地約百畝,環堡四隅各建一座戍樓,現已不存。城堡設兩門,北門“來遠”,西南門“永順”,現北門已不存。據清道光年《萬全縣志》所記載的大境門來遠堡總體圖顯示大境門來遠堡內原有總管署一座、營房三百間、觀市廳二座、司稅房二十四處、撫賞廳三座及講市臺、城隍廟及祠廟兩座、八角亭一座。總管署為依附在西堡墻內側的甕城,現只存北墻、東墻局部段,其余建筑均不存。這是明代來遠堡互市市場管理機構和代議場所,是開市講市、通報貿易行情、宣布政府貿易法令和明朝政府官員接待蒙古部落首領一起商談互市大事的地方。市臺不但可以觀市,同時也可以觀景,從而形成了“一臺兩觀”的獨特景觀。在來遠堡遺址公園的最北面有個門洞,就是來遠門,這是來遠堡城堡北城門,是來遠堡城堡防御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來遠門形制狹小、券洞低矮、面闊較窄,易于防守和把控進場人員規模,其與北邊長城本體的西境門(小境門)相連通,通道為“弓”字形彎曲夾墻過道,夾墻寬2.5米,高2米,夾墻頂面為城墻平馬道,城墻防御一方可在上面監管來往人員。明隆慶五年(1571年),農耕民族與游牧民族握手言和,議定在張家口堡開馬市,史稱“隆慶議和”。明萬歷元年(1573年),為茶馬互市之需,在長城內建馬市。明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宣府巡撫汪道亨新筑來遠堡,辟西南門,名“永順門”。從張家口堡東門的永鎮門到來遠堡永順門,是明代民族關系從對峙到互市交融歷史的見證。這不是古建,是建成于2014年的一座具有明清風格的城樓。市樓,是明德口街主城樓。過去,大境門周邊商賈云集、店鋪林立,是張庫大道的起點,全國皮毛集散中心,是北方十分重要的商業都市,被稱為“路陸商埠"、“皮都”。市樓北面書寫“市通中外”,體現了張庫大道時期的繁榮。市樓南面書寫“神京右臂”,體現了大境門作為扼守京都北大門的重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