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又稱《德道經》《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圣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壹】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釋義:真實可信的話往往不華麗動聽,而華麗動聽的話往往不可全信。 在老子看來,語言的真實性與華麗程度往往成反比。那些未經雕琢、質樸無華的話語,往往蘊含著最真摯的情感和最深刻的見解。 它們不追求表面的華麗,而是直抵人心,觸動靈魂。相反,那些過分修飾、聽起來悅耳動聽的話語,往往是為了掩蓋真相或達到某種目的而說的,因此缺乏可信度。 這啟示我們,在傾聽他人時,應更注重話語的內涵和真實性,而非表面的華麗和動聽。 ![]() ![]() 【貳】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釋義:善良的人不會巧言善辯,巧言善辯的人往往不善良。 老子認為,真正的善良體現在內心的平和與包容上,而非言辭的爭辯和炫耀上。善良的人通常不會為了爭一時之長短而與人爭辯,他們更注重內心的修養和對他人的尊重。 而那些善于爭辯的人,往往缺乏真正的善良和包容心,他們可能更容易陷入爭吵和沖突之中。這告訴我們,在與人相處時,應學會保持內心的平和與包容,避免無謂的爭辯和沖突,以善良和寬容之心待人接物。 ![]() ![]() 【叁】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釋義: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會追求廣博的知識,而追求廣博知識的人往往缺乏真正的智慧。 老子在這里提出了一個關于智慧與知識關系的獨特見解。他認為,真正的智慧不在于掌握多少知識,而在于對事物的深刻理解和洞察。 那些追求廣博知識的人,往往只是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思考和領悟。而真正有智慧的人,則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抓住事物的核心和精髓。 這啟示我們,在追求知識的過程中,應注重深度和廣度的平衡,不僅要廣泛涉獵各個領域的知識,更要深入思考、領悟其背后的原理和規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地擁有智慧,洞察世界的本質和奧秘。 ![]() 往期回顧 若喜歡,點贊,關注,祝您好運不斷 |
|
來自: 昵稱503199 > 《座右銘+輕輕水木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