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的各種變化總是會引起我們的關注。尤其是對于老年人來說,一些看似細微的改變,可能背后隱藏著重要的健康信息。今天,我們就通過王大伯的經歷,來深入探討一下腦萎縮與老年癡呆的相關問題。
王大伯今年 72 歲,是一位和藹可親的老人,平日里喜歡和鄰里嘮嘮嗑,享受悠閑的晚年時光。然而,近來家里人卻發現他有些不太對勁。他總是忘事兒,就拿親戚來說,有時候連人家的名字都記不起來,打招呼的時候常常叫錯人,弄得場面有些尷尬。而且,他還總是神情恍惚,跟他說話的時候,他的反應明顯慢半拍,眼神也沒有以前那么明亮有神了。
家里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擔心他的身體是不是出了什么問題。兒子多次提出要帶他去醫院檢查,可王大伯卻死活不肯。他覺得自己身體硬朗,就是年紀大了記性不好而已,沒必要大驚小怪地往醫院跑。
一天,王大伯一位很久沒見面的好友來家里做客。兩人坐在客廳里,一邊喝茶一邊聊天。不知不覺中,話題就聊到了忘事兒這個問題上。王大伯不由得感慨道:“唉,人老了,就是不中用了,總是健忘,好多事兒都記不住了。” 好友聽了,神情變得嚴肅起來,他認真地對王大伯說:“老王啊,這健忘可不能不當回事兒,這很可能就是大腦萎縮的信號啊。你可一定要提高警惕,小心老年癡呆。我勸你最好還是去醫院就診排查一下,可別拖著。”
王大伯聽了好友這番話,心里 “咯噔” 一下,頓時有點慌了。他之前雖然也聽說過老年癡呆,但從來沒想到自己可能會和這個病扯上關系。經過好友的一番勸說,他終于改變了主意,趕緊讓兒子帶著他到醫院去檢查。在去醫院的路上,王大伯心里一直忐忑不安,他不停地在想:是不是檢查出腦萎縮就一定會被老年癡呆盯上呢?
體檢發現腦萎縮,會老年癡呆嗎?
在生活中,不少老年朋友在體檢時發現自己有腦萎縮的情況,就會感到害怕,擔心自己離老年癡呆不遠了。其實,腦萎縮并沒有我們想象中那么可怕。
腦萎縮是由于各種原因導致腦組織受損、腦細胞變少、腦體積縮小等引發的一種衰退性疾病。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腦病科副主任醫師顧超介紹,腦萎縮根據病因可以分為生理性腦萎縮和病理性腦萎縮。生理性萎縮屬于大腦正常老化的一種表現,一般來說,它不會或者只是輕微影響認知功能,這種情況無需進行特殊治療。而病理性腦萎縮則不同,它會導致患者出現記憶減退、甚至人變癡呆等癥狀,會對患者的生活質量產生明顯的影響,需要積極接受治療。
不過,單純地發現腦萎縮,并不意味著一定會患上老年癡呆。這需要我們積極配合專科醫生進行詳細的檢查、評估,并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對癥治療。腦萎縮的發生與多種因素有關,常見的主要有以下幾大因素:
年齡增長: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的神經細胞結構和功能會發生變化。據統計,正常的衰老會導致大腦平均每十年萎縮 1.9%,尤其是到了 60 多歲時,這種萎縮會變得格外突出。但需要注意的是,這種因年齡增長而產生的腦萎縮屬于正常的生理性萎縮,一般無需特殊干預。
腦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是比較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一旦這些疾病發生在海馬、丘腦、額葉等對認知功能至關重要的部位,就可能引發認知功能下降,甚至會引發血管性癡呆、阿爾茨海默病等嚴重的腦部疾病。
腦外傷:當發生腦外傷后,腦組織會受到損傷,血管和神經也可能會受到影響,從而誘發腦萎縮。腦萎縮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使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面臨諸多不便。
感染、炎癥等原因:感染、炎癥等因素的入侵,可能會對神經細胞造成損傷,甚至誘發腦萎縮。這些外來的侵害就像是大腦的 “敵人”,會破壞大腦的正常功能。
飲酒: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布隆伯格公共衛生學院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每周飲酒超過 14 杯,可能會導致大腦嚴重萎縮,而且飲酒量越大,大腦容量損失就越大。酒精就像是大腦的 “腐蝕劑”,過量飲用會對大腦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
營養元素缺乏:研究發現,長期飲食中缺乏維生素 B12 會導致腦萎縮。因此,我們一定要注意飲食營養均衡全面,合理減肥,將體重控制在理想范圍內,為大腦提供充足的營養。
生活習慣不健康:大腦負責調控身體的各項機能,長期熬夜、吸煙、喝酒、久坐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會加重神經細胞的負擔,甚至誘發腦萎縮。這些不良習慣就像是大腦的 “負擔”,會逐漸影響大腦的正常功能。
大腦開始萎縮時,身體會出現 4 個反應
腦萎縮根據萎縮部位與程度不同,主要分為彌漫性腦萎縮和局灶性腦萎縮,兩者在臨床上的表現也有所不同。彌漫性腦萎縮患者會有記憶障礙、癡呆、行為障礙、性格改變、智能減退、癲癇、偏癱等癥狀表現,而局灶性腦萎縮患者會有性格行為改變等癥狀。但總的來說,大腦開始萎縮時,身體大多會出現以下 4 種異常表現:
全身癥狀:在腦萎縮早期,患者會出現腰膝酸軟、耳鳴耳聾、頭暈頭痛、動作遲緩、皮膚干燥、共濟失調、發白齒落、色素沉著、偏癱、癲癇等全身癥狀表現。這些癥狀就像是身體發出的 “警報”,提醒我們要關注大腦的健康。
性格行為的改變:腦萎縮患者可能會出現明顯的性格或行為改變。他們可能會變得情感麻木,對周圍的人和事缺乏興趣;理解力下降,難以理解別人的意思;人際交往能力下降,不愿意與人交流;還可能會有刻板樣動作。有些患者甚至會變得抑郁、焦慮、冷漠、多疑等,這些變化會影響他們的日常生活和人際關系。
認知障礙:早期大腦萎縮患者會有易忘事、反應遲鈍、記憶差等癥狀。隨著病情的發展,輕中度腦萎縮患者癥狀會不斷加重,出現做事丟三落四、日常交際障礙等表現。中晚期腦萎縮患者可能會有感知困難、精神混亂等癥狀表現,嚴重的還會發展成老年癡呆,生活不能自理。
運動能力失調:大腦萎縮不斷進展,可能會導致行走困難、走路不穩等運動障礙。進一步發展還可能會有吞咽困難、大小便失禁、無法正常穿衣、臥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等癥狀,這時候就需要專人護理,給患者和家人都帶來了很大的負擔。
哈佛研究:多吃這一類食物,有助于 “健腦”
上了年紀的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認知能力會不斷下降,大腦會自然衰老,嚴重的還會導致老年癡呆。可怕的是老年癡呆目前無法治愈,因此我們一定要盡早預防,以延緩癡呆的發生。
2021 年 7 月,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等機構的研究人員發表在美國《神經病學》期刊上的一項研究,收集了 77335 名受試者的年齡、種族、體重指數、血壓、血脂、血糖以及癡呆癥家族史等多項信息,統計他們在過去一年里食用不同食物中的頻率,對此進行長達 20 多年的隨訪研究。結果發現,飲食上攝入的黃酮類化合物越多,認知功能下降風險更低。總黃酮類化合物攝入者最高的五分之一受試者比攝入量最低的五分之一受試者,認知功能下降風險降低了 19%。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黃酮類化合物在 50 歲以下的人群中對認知功能下降風險影響更明顯。
但人體本身無法合成類黃酮,只能靠食物來獲取。類黃酮廣泛分布在植物當中,目前種類可細分為四千多種,所以說它并不難找。日常生活中,多吃以下幾類食物就可以獲取類黃酮:
柑橘類水果:檸檬、橘子、橙子、柚子等水果中含有橙皮素、柚皮素等類黃酮物質。這些物質不僅有降血壓、抗過敏、抗炎、降血脂等功效,還能為我們的身體提供豐富的營養。
大腦開始萎縮,一般出現4個反應,多吃5種健腦食物,輔助降低風險
漿果:草莓、藍莓、黑加侖等水果中含有花青素。花青素不僅能夠抗癌、抗氧化、保護視力,還能改善記憶,讓我們的大腦更加健康。
蔬菜:洋蔥、芹菜、羽衣甘藍等蔬菜中含有花青素、槲皮素、芹菜素等類黃酮。這些類黃酮有助于降血糖、抗炎、預防肥胖、保護肝臟,是我們餐桌上的健康好幫手。
大豆:青豆、黃豆、黑豆等豆類中含有異黃酮。這種類黃酮能夠預防骨質疏松、調節雌激素水平,還能改善更年期癥狀,對中老年人的健康非常有益。
茶:綠茶、白茶等茶葉中含有兒茶素。這種類黃酮能降低膽固醇、減少動脈粥樣硬化、抗氧化,還能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對心血管健康有很好的保護作用。
上了年紀的人要格外小心腦萎縮,尤其是可能進展為老年癡呆的病理性腦萎縮。由于老年癡呆無法治愈,因此平常一定要做好預防,多吃含類黃酮成分的食物,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關注大腦的健康,讓我們的晚年生活更加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