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286、蓋明者遠見于未萌,知者避危于無形,禍固多臧于隱微,而發于人之所忽者也。(卷十八 漢書六) 【白話】 見識高明的人能在沒有出事前就預見到,有智慧的人能在危險沒形成之前躲避;禍患大多都是藏在隱微之處,而在人們疏忽時發生。 【解讀】 上面經文出自于漢書《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告誡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在問題尚未萌發之前,就要及早預防,以免問題成堆,積重難返,貽害無窮。特別是在今天這個瞬息萬變的大時代里,對我們的啟示尤為重要,在工作和生活中,要注重細節,居安思危,透過事物微小的變化,在事情發生之前,思考應對方法,規避風險,以避免受到損失或傷害,如果等到自身出現重大的災難再醒悟,未免為時已晚,聰明人做人做事都會給自己留一條后路。《了凡四訓》上說:“大都吉兇之兆,萌乎心而動乎四體,其過于厚者常獲福,過于薄者常近禍;俗眼多翳,謂有未定而不可測者。至誠合天,福之將至,觀其善而必先知之矣。禍之將至,觀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今欲獲福而遠禍,未論行善,先須改過。”通常情況下,吉祥和兇險的預兆,都從心里發出而體現在人的言談舉止、氣質神態上。一個人厚道穩重,說明他的福報已近,如果刻薄乖戾,說明他的災禍不遠。普通人不會看氣色面相,就說禍福無常,命運無法預測。人心至誠無妄,就能與天道互相感應,這樣的人就能通過他人的言談舉止來預測他的禍福情況。如一個人福報即將來臨時,他的行為多半是善的,災禍就要降臨時,他的行為多半是不善的。所以,人要想生活幸福,遠離災難,就要多做善事。但是在做善事之前,一定要先把自己的過失改掉。古圣先賢之所以反復強調“見微知著,睹始知終”,“遠見于未萌,避危于無形”,都是因為他們飽含著“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憂患意識,這種憂患意識,既是生存智慧,亦是發展進步的動力源泉。生活在當下物欲橫流的時代里,面對各種各樣的誘惑,要時刻提醒自己:抑制欲望,堅守底線,躲避災禍,讓自己能夠在平安祥和的環境里,健康快樂幸福地生活。 |
|
來自: 老玉米棒 > 《群書治要360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