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第74軍與南京會戰——從屢敗屢戰的新編部隊,走向抗戰王牌“虎部隊” 俄烏戰爭觀察:特朗普“和平”戰略談,波克羅夫斯克大決戰一觸即發 俄烏戰爭觀察:從刀郎、“網紅總統”,泛論戰爭背景下的馬斯克的宏大愿景 生日閱讀《銘賢校友錄》,往來百年,人世蒼茫,唯感謝父母饋贈的生命、天性…… 莫斯科與特朗普的“和平底線”、烏克蘭頻發的“抗戰腐敗”案件…… ![]() 題記: 歷史應該怎么解讀? 看過一些歐美史冊,相比《二十四史》長于記事,古希臘的“tarih”和德語的“geschichte”更強調了歷史不僅是局限記錄,還應該涉及比較與研究、敘述和觀察。 總之,充分考慮文化、政治、情感和個體視角的影響,盡量基于多源互證、考據與邏輯推斷進行開放性反思,而并非一個封閉性結果,這應該是歷史最有趣的特點。 今天文章簡述劉峙與淮海戰役關系。 很多紀實和文藝作品在敘事劉峙與淮海戰役關系,都習慣稱之為“豬將”,是會戰失敗的第一責任人。然而,歷史可能并非如此。 1935年,劉峙年過不惑,就任河南省政府主席,掌控一方軍政大權。為當時當時蔣介石、何應欽的南京嫡系之顧祝同、蔣鼎文、陳誠、衛立煌等五個二級上將之首,并稱五虎,南京軍政上層稱之“福星高照”、譽為“福將”。 當時河南省為中國“黃金十年”主要的稅改、幣改“試驗地”,我的曾祖父正好在河南負責這項工作,祖父也在開封稅務部門工作,故而與劉峙有所工作接觸。 從留下的碎片文字及祖父早年回憶劉峙碎片往事,看似劉峙為人性格溫和,思維敏捷,記憶超群,在河南期間常穿便裝,不像武將,假期邀約地方文人、書法家小聚,餐茶也很樸素…… 故而我一直認為劉峙并非如電影描繪那般“顢頇無知”之人,而應該有其少為人知的一面。 于是,在這點新奇觀點之外,我看過較多相關史料、紀實之后,僅以散筆講述一下劉峙與淮海戰役關系。 本文為文史研究,謝絕上綱上線,個人淺見,不喜不噴,歡迎贊賞。 劉峙,民國時期黃埔五上將之一。 在網絡上,素有北伐戰爭福將、中原大戰中的勝將、抗日戰爭中的跑將、國共內戰豬將之稱。 縱觀劉峙其人其事,既不如衛立煌職業軍人之果敢、剽悍;亦不如顧祝同兼管軍政之儒雅、權謀;中年發福外表之外,稍有敦厚溫和,渾容淡泊等中庸評論,史書對其記載也很零星,確實顯得有些庸俗、平淡。 于是,我很很多軍迷聊起戰史,每次說起淮海戰役,總能夠聽到劉峙為戰敗主要責任人及“豬將”之稱。 然而,在電影《大決戰之淮海戰役》之前,劉峙似乎沒有“豬將”之稱。 根據電影導演預設劇情,有了抗戰悍將及國軍第2兵團司令邱清泉滿面不屑劉峙,出言輕狂,鼻孔哼出一聲“豬”的橋段,似乎坐實了劉峙確屬“豬將”的事實。 然而如是細思,即刻發現漏點諸多。 需知,在群雄紛爭的民國及抗戰、內戰時代,劉峙真要“如豬”一般愚蠢,僅僅靠運氣要想二十余年積功升級、掌控一方軍政大權及成為“徐州剿總”總司令,確實幾乎沒有可能。 實際上更多文史資料證實,在淮海戰役關鍵時刻,劉峙能夠出任徐州剿總,主要還是因為劉峙確屬當時國軍將領里面的善戰名將。 早在1929年,劉峙率黃埔嫡系第1軍與有鋼軍美譽的桂系7軍單挑。 劉峙率部長途奔襲武漢,一連數戰,連戰連勝,最終擊潰桂軍第7軍及威懾駐防武漢的諸多桂系部隊不戰而潰,迫降桂軍胡宗鐸、陶鈞、夏威各部,最終不戰奪取武漢。 如此戰績璀璨,尤其重創自命不凡和實力強勁的李宗仁白崇禧桂系,劉峙及其第1軍得到蔣介石、何應欽的最大重視。 1930年,蔣、閻、馮、桂等在豫、魯、皖發生混戰,中原大戰爆發。 彼時,劉峙所部成為黃埔國軍實施戰役突襲的機動兵團。 一連數月,劉峙率部靠穿插、迂回、遠襲,以少勝多,數次擊潰絕對優勢西北軍團,此后返身對戰桂系軍隊,也是幾乎百戰百勝。 當時,以用兵見長的馮玉祥、白崇禧等頻遭敗績。劉峙所部也就在中原大戰間,打通大半隴海線,并且北向打通津浦線,為南京決勝中原大戰立下主要戰功。 1948年12月,陷入陳官莊重圍,在冰天雪地里正在搶修工事的國軍。 劉峙善戰,由此可見一斑。 后來,在國共內戰早期,劉峙積極反共,負責中原戰場。 劉峙率部張網推進,多路襲擾,以優勢兵力圍追堵截,使得王震率部只能艱苦突圍返回西北,以及逼迫王樹聲縱隊失去伏牛山根據地,王樹聲也只能親自化妝離隊。 無疑,作為國軍包圍中原解放區的主要指揮者,劉峙對中原解放區破壞極大,實屬“革命的主要敵人”。 在中原突圍與反突圍作戰之后,劉鄧大軍抓住國軍黃埔系與桂系的派系政治爭斗空檔,發起定陶戰役,重創被孤立的劉峙所部,殲滅國軍整編第3師。 由此,劉峙成為黃埔與桂系的派系爭斗背鍋俠,被調回南京為戰略顧問。 這里再說劉峙的資格問題。 國共軍隊都是深受蘇聯軍制和文化影響,軍內極為看重資格。 黃埔建軍期間,劉峙是被公認的黃埔軍校軍事戰術教頭,是最早的黃埔教導團第2營營長。 彼時,諸如杜聿明、徐向前、陳賡、左權、胡宗南、陳明仁、宋希濂、范漢杰、文強、張靈甫、謝晉元、林彪、劉志丹、許光達、趙尚志、宋時輪等等國共將領,他們最初在黃埔軍校的軍事專業的授課老師,就是劉峙。 學生辱罵老師是豬,這僅在文革批臭老九出現過。 在電影里,如邱清泉這樣歷史上飽讀詩書的儒將,公然輕浮辱罵老師是“豬”,確實絕無可能。 何況電影臺詞又如何能夠作為劉峙就是“豬將”的證據。 回望國共內戰,統兵一方的國共高級將領,幾乎出自黃埔。 國軍方面戰至1948年,主要負責津浦線、隴海線方向作戰徐州剿總各部面臨戰局惡化態勢,諸多黃埔系將領彼此不服,派系林立,故而亟待軍事權威前往整合、協調。 就此,蔣介石只好擱置“定陶戰役爭議”,重新啟用劉峙。 劉峙善戰,資格既老,為人淡泊,頗受黃埔少壯派高級將領們敬重,早年軍閥內戰曾經在津浦線、隴海線方向有過重大戰績,看似徐州剿總司令的最佳人選。 然而,現實冰涼。 內戰三年,彼時國共軍事易勢,解放軍華野、中野百萬大軍所向,勢如破竹,豈是劉峙可以抗衡。 1948年11月,撤退中的黃百韜兵團。 1918年12月,淮海戰役的徐州剿總官兵。 命令下達,劉峙也只能窘困就任徐州剿總的司令。 彼時,劉峙自然看透局勢。他在回憶錄里陳述: “隴海線的軍事已面目全非,岌岌可危。 當時的局勢,在不懂軍事的一般社會人士,已都洞若觀火,除非出現奇跡,很難挽狂瀾于既倒。” 劉峙上任之初,華野即大破、生擒王耀武,攻克中原重鎮濟南。 如今,關于淮海戰役的表述汗牛充棟,卻少有人分析淮海戰役爆發前夜的國共兩軍的戰力、戰局分析。 在國共遼沈戰役、平津戰役和淮海戰役的國共大決戰里,比較三大會戰影響,客觀而言,遼沈戰役、平津戰役取得方面性戰略勝利,唯有淮海戰役,解放軍攻擊所向直擊國軍京滬杭根本,就此奠定了二、三、四野戰軍發起渡江戰役,攻略江南、華南、西南的戰略基礎。 是以,以西柏坡全局戰略視角所見,集結山東軍區及華野、中原軍區及中野等高級將領和主力準備淮海戰役,實屬戰略順勢所向,并非那個名人名將的“建議”。 僅此可見,如今網絡紛爭淮海戰役首功歸屬,實屬不懂歷史無知戰爭的“街坊”話題,毫無意義。 從軍事戰略學上去看,淮海戰役是一場接近一戰水平的會戰。 淮海戰役期間,國共兩軍合兵數百萬,圍繞徐州為核心,由津浦線、隴海線展開,戰場最大面積不過6萬平方公里,核心戰場不過5000平方公里。 雙方累日鏖戰,除以硬碰硬,要想打出高明戰術,似乎也苦于場地狹小,難以發揮。 可見,決定淮海戰役走向的力量,確屬國共最高決策團隊的戰略決策。 確定了淮海戰役,南京方面已經是兇多吉少。 其實,早在1948年春夏,美聯社發表美軍情報部門對中國內戰的時局觀察,認為國共軍事力量已經逆勢, “共軍要到何處,就到何處,要攻何城,就攻何城。 國軍再無可能抵擋。” 這時,林彪率東野決勝東北、粟裕率華野打破濟南,解放軍鋒芒所向,劉峙臨危就任徐州剿總司令,最大希望就是指揮徐州剿總各路人馬,且戰且退,繼而爭取退守經略江淮,實現“劃江而治”的戰略目標。 然而,坐鎮中樞的何應欽、陳誠、白崇禧等人卻又出現重大戰略分歧。 他們非常荒誕地拋出了兩個針鋒相對的作戰方案。 一是佯攻濟寧,收復濟南的北上方案。 二是南撤蚌埠,經略江淮的防御方案。 ![]() ![]() 無疑,按照佯攻濟寧,收復濟南的北上方案行動,以雙方軍事態勢、后勤對比、戰力懸殊,國軍一旦北上,就不可避免要在淮海正面,與強大的華野決戰,無疑自找速亡。 同時,徐州剿總主力也不可避免將戰略側翼暴露在劉鄧大軍兵鋒之下,進退失據。 于是南撤蚌埠,經略江淮的防御方案,利用濟南大戰結束華野休整空檔,沿淮河、洪澤湖形成防御體系,也就成為劉峙最佳選擇。 然而,兩個方案爭論日久,居然拖延到等到了華野休整完畢,南京方面頗為吊詭選用了方向含糊的劉峙的副司令杜聿明的方案。即成立杜聿明主持的徐州剿總前進指揮部,調集徐州剿總主力40余萬實施北上計劃,酌情保留南下方案。 如此首鼠兩端,徐州剿總淮海敗局早定。 劉峙對戰場態勢看得清楚,卻也深知各方勾心斗角,無能為力。 目送杜聿明督率主力浩浩蕩蕩北上,劉峙只好率部數千,連同徐州剿總司令部“空殼”只好南撤蚌埠,成為徐州剿總的空頭司令。 此后,劉峙名為剿總司令,再無戰略決策權,在淮海戰役簽署命令,不過例行公事。 是年,劉峙56歲。 彼時,杜聿明及徐州剿總前指督率大軍北上,部署北線的黃百韜兵團本來兵力零散、單薄,在休整完畢的華野兵鋒威脅之下,本該盡早撤退,也就此等待和觀望戰局發展,完全失去了南撤最佳機會。 杜聿明一紙令下,望眼欲穿等待南撤的黃百韜兵團為配合北上計劃,只得沿隴海線蛇形展開,擺出被動挨打的一字長蛇陣勢。 于是,結束休整,士氣正盛的華野大軍立刻撲向隴海線,對黃百韜兵團進行分割、攻擊,碾莊戰役打響。 同時,華野大軍更有6個縱隊南下,隱蔽前出碾莊,預備打援徐州剿總北上主力。 幾番激戰,黃百韜兵團被割裂在外,分段被擊,局勢岌岌可危。 由此,杜聿明及徐州剿總前指各部北上行動破綻爆發,全軍進退失據,陷入被動。 終于,國軍第7兵團自黃百韜以下全部被殲,碾莊戰事失利。 杜聿明及徐州剿總前指北上主力同樣傷亡慘重,更因無效攻擊耽誤時間,瞬間陷入被動。 此刻,孫元良第16兵團在蚌埠、宿縣、碾莊之間搖擺不定,兵力分散,丟失宿縣,而添油趕往戰區的黃維第12兵團急于奪回宿縣,冒險東進,亂沖亂打之間,也陷入中野、華野的包圍。 徐州局勢陷入全局危機。 戰事不利,徐州剿總前指的各路將領更是相互紛爭、抱怨、分歧,使得淮海戰役形勢各敘其事,嚴重影響了南京高層對戰局的判斷和決策。 解放軍進展神速。 國軍優柔寡斷。 戰局如此快速發展,劉峙固守蚌埠空城,眼看大勢已去,無限頭疼,卻又無能為力。 杜聿明及徐州剿總前指戰略撤退遲緩,解放軍有了全殲國軍的戰機。 就此,淮海戰役最后的大決戰如期爆發。 徐州剿總副總,前進指揮部主任杜聿明在淮海戰役被俘。 淮海戰役時期,徐州剿總實力最強的第二兵團司令邱清泉。 戰爭,打的就是后勤。 彼時,饒漱石坐鎮曲阜,運籌帷幄間,來自山東、東北的軍糧、大炮彈源源不絕送往戰區。 戰爭,打的就是變數。 彼時,劉伯承果斷揮戈,劉鄧主力長途穿插,襲擊宿縣,截斷了國軍徐州剿總主力與南京、蚌埠后勤線,使得戰區局勢大變。 于是,杜聿明只得匆忙間督率第2、第13、第16兵團共30萬人,由徐州南下津浦線,企圖解圍黃維兵團,奪回宿縣。 此時,盲目北上失敗,損兵折將之下,杜聿明已經失去軍中威信。 如此軍令不暢,士氣低迷,徐州剿總前指所謂的主力南下馳援宿縣,也就演變成爭相奪路的潰逃行動。 如此一來,華野正面推進,劉鄧大軍側翼奔襲,奇正配合,穿插猛攻之下,徐州戰區國軍四面受敵,后勤線和退路被斷,杜聿明南下主力終于被包圍于以陳官莊為中心,南北僅5公里、東西僅10公里的死地。 陷入軍事絕境,徐州剿總各部官兵自然更是膽怯厭戰,叛將累出。 彼時,杜聿明再無銳氣,同意了前進指揮部參謀長舒適存、文強等制定的向南突圍計劃。 然而,計議甫定,忽報孫元良兵團過于分散,防線正面已被突破,邱清泉由此反對突圍,力主拼戰到底,杜聿明也再無主張。 就此,淮海戰役以杜聿明、黃維、文強等人被俘,邱清泉等人戰死,徐州剿總前指督率近50萬主力幾被全殲而宣告結束。 雖然勝敗兵家常事,但是,杜聿明作為方面軍統帥,居然戰敗被俘,這本身就是他的軍事能力和綜合素質的體現。 此刻,敗報傳來,督率2000兵馬駐防蚌埠的徐州剿總的空頭司令劉峙,唯有苦笑擺手、黯然哀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