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菇在低溫、干燥、通風、強光、大溫差等綜合因素調控下容易形成。具體形成條件如下: 1.溫度 旬平均氣溫在5℃~18℃。形成花菇的最佳溫度最高為22℃,最低為0℃,溫差10℃以上。氣溫低,香菇生長緩慢,菇肉厚,再加上干燥,就容易形成花菇;如果氣溫高,香菇生長快,菇肉薄,即使在干燥環境下也很難形成爆花菇,只能形成麻花菇。 人工催花措施:使棚內溫度時高時低,不斷交替,促使菌蓋皮層干縮,菇內細胞猛長,導致“皮包不住肉”形成花菇。低溫下,從現蕾到長成花菇需20~30天。北方大量形成花菇的季節是每年的11月至第二年的3月,即深秋、冬季和早春。 2.濕度 菇棚內相對濕度在70%以下,50%~65%為好。干濕差15%以上。當外界環境干燥,空氣相對濕度低于60%,菇蕾內部細胞與菇蓋細胞生長發育不同步,菌蓋表皮生長慢,內部生長發育快,菌蓋表面被脹裂。菇棚內相對濕度在70%以上,則菌蓋不開裂,不易形成花菇;若空氣相對濕度低于50%,則只裂紋,不長菇,并易造成硬開傘。 3.菌棒含水量 菌棒含水量需保持在45%~60%,以50%~55%為宜。菌棒含水量在60%以上,很難形成花菇。因此補水時要掌握不能過量,過量補水易造成菌絲死亡,尤其在春季更要注意。 4.通風量 在花菇生長期間,如遇1~3級微風、天氣干燥晴朗,要晝夜揭膜,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培育花菇。5厘米以上的大花菇,可耐4~5級的大風。 5.光照 光照對子實體的生理狀態有直接影響。遮陰過暗,不易形成花菇;光照不足,花菇顏色不佳,白度不夠。冬季和早春,需全光育菇。 秋栽香菇出菇期管理一般在菇棚內完成?;ü脚嘤捌谑堑蜏乜毓诫A段,后期是催花增白階段,兩個階段的管理方法和措施不同,不能把出菇的菌棒放在同一個菇棚內,如在一起,大小不一致,有的要干燥,有的需加濕,對培育花菇有影響,所以要分開管理,提高菇的質量,增加經濟效益。 如種植量大,可采取“雙棚法催蕾培育花菇技術(兩棚制)”,即在一個棚里保濕、增濕、催蕾、育幼小菇,在另一個棚里采取干燥、強光措施培育花菇。種植量小,可采取“一棚兩制育菇法”,即一般在棚外催蕾,棚內上部催花、育花、保花,下部用來培育幼菇和蹲菇。這樣既能保證產量,又能保證質量。 常用的人工促花技術有四種: 常溫促花:旬均氣溫在8℃~15℃,相對濕度70%左右,不需加溫加濕,利用自然溫度進行促花,白天增溫,夜晚降溫,促使菌蓋加劇開裂。 加溫促花:冬、春季節,氣溫0~12℃,可在夜晚加溫促花,在1~2小時內把棚溫升到15~28℃,袋溫15℃,最高不超過18℃,如濕度過低,可同時增濕至75%左右,在溫、濕達標情況下,保持5小時左右。白天揭膜降溫、降濕、加大通風,增強光照。 蒸汽促花:在低溫、干燥、久旱無雨的季節,溫度在12℃以下,空氣相對濕度50%以下,用蒸汽促花。密封菇棚,直接將蒸汽導入棚內,加濕加溫同時并進。當濕度增至80%時立即停止通蒸汽,袋溫一般在15℃,保持8~10小時。 低溫促花:溫度在8℃以下亦可促成花菇。白天蓋膜增溫到15℃以上,夜晚溫度常降至4℃以下。利用增濕到80%~85%,溫度越低,濕度增的越高,白天、夜晚拉大溫差10℃以上,干濕差20%以上,利用冷暖交替、干濕交替,連續 5~7天,即可促成優質白花菇。 (來源:河南日報農村版) 聲明:本公眾號轉載的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從本號轉載至其他平臺所引發一切糾紛與本平臺無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