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功夫修煉,不僅需要外在的努力,更需要內在的領悟。只有將“求”與“悟”結合起來,才能達到功夫的至臻境界。無論是學習、工作還是生活,在勤奮努力的同時,更要注重內心的覺醒和領悟! 這門功夫,據傳源自神仙家之手,古代道門中人常以此作為修身養性、追求長生不老的法門。它起源于神仙家的傳承,在古代是道門常用的修煉方法,蘊含著深厚的哲學與養生智慧,據說能達到與金丹大道同樣的功效。金丹大道在古代道家修煉中,是追求通過特殊的修煉方法,讓自身達到一種超凡脫俗、長生久視的境界,而吐納功法以其獨特的方式,也致力于實現身心的深度修煉與升華。 吐納,簡單來說,就是一種鼻吸口呼的呼吸法。具體操作時,氣要從鼻子緩緩地吸入,再從口中微微吐出。從鼻中吸入的氣,被視為生氣,它為身體帶來新鮮的能量與活力;而從口中呼出的氣,則被看作是死氣,是身體排出的濁氣與雜質。在練習時,要遵循鼻吸多、口吐少的原則,并且徐徐進行,同時心中常常存有意念,不可懈怠。如此堅持下去,定能達到延年益壽的效果。在呼吸的過程中,還有諸多講究。吸氣和呼氣時,不宜讓自己聽到呼吸聲,一出一入,越緩慢越好。吸氣的時候,肚臍部位要向內收縮,仿佛在把吸入的氣深深地收納到身體深處;呼氣時,臍部向外松弛,將體內的濁氣充分排出。這就是所謂的 “吸則闔,呼則辟” 的體內動作。長期堅持練習,就能夠達到 “息息歸根” 的奇妙境界,此時小腹會自動進行吐納,似乎在替代口鼻進行呼吸。漸漸地,外呼吸雖然看似停止了,但丹田之中會有一開一合的內息,這便是修煉的關鍵階段。仙家有言:“凡息” 已斷,“真息” 始現,“真息” 既泯,“胎息” 方顯。這里的 “凡息” 就是我們日常普通的呼吸,當通過吐納練習使 “凡息” 停止后,“真息” 就會出現,這是一種更為深沉、內在的呼吸狀態。而當 “真息” 進一步修煉到極致,“胎息” 就會顯現,此時的呼吸狀態就如同胎兒在母體內的呼吸一樣,是一種極為高深的境界。功至 “胎息” 就能 “返本還原”,讓人仿佛回到生命最初的純凈與活力狀態。吐納的姿勢也很有講究。首先要直身平坐,雙手自然地放置在膝蓋上,進行吐故納新,去除體內的濁氣,留下清新的氣息。然后,將手放置在丹田處,正式開始吐納功夫的練習。丹田在人體中被視為生命能量的根源,把手放在此處有助于引導氣息的運行。《吐納心要篇?吐納論》中提到:“人生須臾不可離者,呼吸也。吸則闔,闔則納新,呼則辟,辟則吐故。新者不納則病虛,故者不吐則病實;虛實見,內邪侵賊,五行紊亂,陰陽相失,豈可為道乎?失道者,首在調合陰陽,順理五行,而知呼吸闔辟之方,行強身立命之道,其庶幾乎可以為道矣。” 這深刻地闡述了呼吸對于生命的重要性,以及吐納功法在調節人體陰陽五行方面的關鍵作用。吐納功夫具有神奇的功效,甚至可以幫助年老體弱者恢復健康。即使是 64 歲以后,甚至八九十歲的高齡老人,如果能夠勤奮地練習,通過修煉來培補身體的元氣,時間久了,陽氣就會生發,身體必然會變得強壯,甚至能夠實現返老還童。但在這個階段,最忌諱的就是沉迷女色,否則筑基難以成功,也就無法證得長生之果。《易經》中說:“一闔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在吐納的過程中,吐氣時可以默念六字氣訣,每個字練習 6 次,同時輔助養氣的方法,這樣任督二脈不久就會自行打通,進而八脈也能夠全部暢通。八脈通后,就可以專注于做 “馬陰藏相” 的功夫,這樣就能使精氣穩固,一滴都不外泄。做吐納功夫,時間和環境的選擇也很重要。必須在破曉之時,面向東方進行練習。這是因為破曉時分,天地間的陽氣開始生發,面向東方能夠更好地吸收自然界的陽氣。同時,練習時第一要緩進,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漸進地提升自己的功力;第二要有恒,堅持不懈地練習,才能收獲長久的效果;第三要戒絕酒色嗔怒,酒色會損耗身體的元氣,嗔怒則會擾亂內心的平靜,這些都不利于吐納功法的修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