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人說,讀李密《陳情表》不哭的人,便是不孝,讀諸葛亮《出師表》不哭的人,則為不忠。孔明自出山以來,盡心竭力輔佐劉備,助其三分天下得其一,成就帝業。劉備駕崩后,又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輔保劉禪。北伐之前,他就像父親一般,寫下了這篇《出師表》,諄諄教誨,令人感動。 唐代以來的書家,熱衷于抄寫四部“名篇”,分別是《洛神賦》《出師表》《千字文》和《滕王閣序》,出于對諸葛武侯的尊敬,只有那些水平極高且自認為書藝已然成熟的名家,才謄抄《出師表》,且書寫時必然一絲不茍,筆筆有浩然正氣。 目前文物界已知的最早的一部《出師表》書法,出自唐代李邕之手。董其昌曾說“右軍如龍,北海如象”,王羲之的字瀟灑妍美,如龍一般縱橫飄逸;而李邕的字渾厚古樸、雄健開張,如象那樣敦厚端正。 李邕這件《出師表》本是一部草稿,殘存260余字,從開篇一句起,至“先帝每與臣論此事”為止。全卷縱23.5厘米、橫183厘米,共46行、現存269個字,字徑大小約3.5厘米。這件作品有兩大珍貴之處。其一,它是李邕唯一一件墨跡,“碑不如帖”,想領略到他用筆、行筆的具體細節,此作比那些拓本、刻本要細膩真實多了。 其二,此作是李邕的一件練字手稿,“帖不如稿”,沒有過多的修飾,筆隨心走,從中可以看出李邕用筆的典型特征和來源。此作原本遞藏有序,清代曾入內府,溥儀被趕出紫禁城時將它夾帶出宮。后流落民間,最終輾轉流落臺灣省,現藏臺北故宮。 經過于右任、傅申等人的鑒定,以及碳14、紙張化驗等手段作為輔助,確定此作距今已有1300年,于李邕的生活年代相符。李邕這部書法在用筆上有王羲之余韻,如尖鋒入紙、一搨直下、欹側婀娜等,又有盛唐氣象,變縱勢為橫勢,變縱長為開張。 趙孟頫的字,尤其是楷書,就是從李邕這里取法的。這部《出師表》筆法豐富,順鋒而入,落筆后衄挫、調鋒,行筆遒勁靈活,筆畫如錐畫沙,力能扛鼎,提按有致,輕重得宜,轉折處方圓并用。結字舒朗大氣,高低錯落,俯仰顧盼,靈活矯健又不失端莊。 把這件作品臨摹透徹,不僅能學到正宗筆法,再去學王羲之字會事半功倍,臨趙孟頫字則會有“居高臨下”的感覺。 而今,我們將李邕《出師表》進行了超高清1:1復制,見此作如見原作,我們還進行了純手工裝裱,非常便于您臨摹和欣賞。如果您感興趣,請點擊下方鏈接一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