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性心律可分為:竇性心律不齊,竇性心律過速,竇性心律過緩。心率每分鐘低于60次則認為是過緩(運動員除外),竇性心律過緩每分鐘低于40次一般認為屬于高危人群,比如心絞痛,心功能不全,甚至暈厥等。反之,心率過速,成年人每分鐘超過100次以上,視為心率過速。異常的心率影響健康狀態,心率過速還要注意甲狀腺功能亢進因素。 竇性心律綜合征患者多為老年人,以陽虛寒盛病例占比最多,約80%左右,其中多數患者兼有痰瘀,少數有陰虛血瘀。本病病位在心,而其根本在腎,重要病機為心,腎,脾陽虛,以腎虛為根,在陽虛,氣虛的基礎上有血瘀,痰阻,寒凝等癥,“溫通心腎”是治療竇性心律過緩,竇性心房綜合征的指導性方法。經方選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合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為基礎方,隨證加減,針對心腎陽虛,兼有寒,痰,瘀血等病例有很好的療效。 病例選載: 黃某,女,56歲,心悸、胸悶間作3年余,加重伴頭暈、乏力一個月。患者自述3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心悸、胸悶、頭暈癥狀,自覺四肢逆冷、乏力,未經正規治療。一年前上述癥狀加重,期間出現黑朦數次,并發作暈厥兩次,偶有夜間呼吸困難、胸悶憋醒現象,自行休息后稍緩解,遂就診于當地西醫院,行 二十四小時動態心電圖示:竇性心動過緩并不齊,平均心率50次/分鐘,最慢心率32次/分鐘,偶發室性早搏;經食管生理調搏檢查示:竇房結功能低下。 考慮診斷為“病態竇房結綜合征”,予西藥口服,效果欠佳,建議安裝起搏器治療。由于心理恐懼拒絕,遂求助中醫治療。來診自述平時心率多波動于每分鐘33~55次,近一個月自覺心悸、胸悶頻作,偶有黑朦,自覺頭暈、乏力加重,活動后汗出、氣短乏力,畏寒,夜寐欠佳,食欲一般,二便調。查體:心音低鈍,律尚齊,心率每分鐘50次左右,最慢每分鐘34次,舌淡苔薄白,舌邊有少量瘀點,脈沉細無力,時有結。西醫診斷:病態竇房結綜合征。中醫診斷:心悸;證屬心腎陽虛,寒凝血瘀。治以溫通心腎,活血化瘀,安神定悸。方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合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加味。 方劑組成:麻黃10克,炮附子(先煎1小時)10克,細辛10克,黨參10克,桂枝15克,煅龍骨30克,牡蠣(打碎先煎)30克,炙甘草20克,當歸15克,三七粉6克(沖服),遠志 15克,夜交藤 20克。七劑,水煎服。 二診:患自覺心悸、胸悶、畏寒癥狀稍好轉,平均心率有所加快。予上方加減,麻黃15克,炮附子(先煎1.5小時)20克,細辛(先煎1小時)20克,黨參20克,桂枝15克,煅龍骨30克,牡蠣(打碎先煎)30克,炙甘草20克,當歸15克,三七粉6克(沖服),遠志15克,夜交藤30克,白術15克,茯苓15克。 服七劑后,心悸、胸悶癥狀明顯好轉,心率最慢每分鐘48次,夜寐安,食欲可,舌淡紅苔薄白,脈和緩,瘀點基本消失。繼服上方,隨癥加減,一個月后諸癥好轉,復查24小時動態心電圖示:平均心率每分鐘60次以上,最慢心率每分鐘55次,囑繼服上方,加鹿角膠(另烊)10克,巴戟天 20克,淫羊藿10克,鞏固療效,并予紅參10克,三七10克開水泡服。后間斷服藥一年余,隨診無特殊不適。(本病案選自廣安門醫院何慶勇經方醫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