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5月,在明史學家郭沫若和吳晗的建議下,中央同意了對明朝皇陵的挖掘工作,想要以此獲得珍貴考古信息。

郭沫若和吳晗原本是將目光放在了明成祖朱棣的陵墓上,但在明代十三陵經過反復勘察后,并沒有找到陵墓入口。

這個時候就有人提出建議,既然找不到朱棣的陵墓,干脆將明萬歷皇帝的陵墓當做挖掘對象,可以先拿來練練手。

郭沫若和吳晗對這個建議欣然接受,隨后在全國范圍內召集經驗豐富的考古學家,對萬歷皇帝所在的定陵進行挖掘。
然而也就是這次考古活動,直接導致定陵被毀。

在往后國務院更是出臺了相關政策,不許再挖掘皇陵,吳晗、郭沫若也因為對定陵的破壞而被永久釘在恥辱柱上!
那么,這次定陵挖掘活動究竟有著怎樣的詳情?郭沫若和吳晗在這個過程中又充當著怎樣的角色?
一 郭沫若和吳晗
就對定陵進行破壞性挖掘的時間來看,也就是新中國剛成立不滿十周年的時間里,當時就歷史考古學領域而言。
雖然有著豐富的考古資源,但技術和相關人才還沒有達到世界頂尖水準,所以整件事就是在一種不成熟的考慮下所做的決定。

而在這個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作用的影響性人物,就是郭沫若和吳晗,兩人對于明皇陵的挖掘準備,最開始也屬于心血來潮。
首先兩個人都是明史學家,其中郭沫若因為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對革命貢獻巨大,隨后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院長、全國文聯主席等重要職位。

吳晗同樣是學術界大咖,并且對革命有所貢獻,在新中國成立后被調任到北京市副市長和北京歷史學會會長職位上。
1955年的一天,這兩位明史學家在明十三陵進行視察的時候,突發奇想,如果要是對這里的明朝皇帝陵墓進行挖掘,一定能夠找出來不少的珍貴文物。

并且《永樂大典》就是朱棣命人編撰的,這部書在中國歷史上影響巨大,很可能在朱棣的陵墓中就有副本,如果能找到這部書,絕對是一件奇功。
兩人針對挖掘明皇陵的這個意見不斷進行磋商,最后一致決定這件事是利大于弊的,就開始向國務院起草報告,想要對明十三陵進行挖掘考古。

周總理在看到這個報告以后,內心也是猶豫不定,但吳晗和郭沫若前后列舉了挖掘明十三陵的多件好事,最后中央才同意了這個報告。
郭沫若和吳晗見中央同意挖掘明十三陵,高高興興的帶人到實地進行勘察,想要找到朱棣陵墓的墓室入口。

但在明十三陵忙活了一段時間以后,對于朱棣的陵墓入口沒有一點線索,可如果就這么放棄,郭沫若和吳晗都不甘心。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有人在定陵附近的墻壁上發現一道裂縫,被斷定為這是萬歷皇帝的陵墓入口。

這時就有人向郭沫若和吳晗提出建議,既然找不到朱棣的陵墓,為什么不去挖掘萬歷皇帝的陵墓,既是擺在眼前的,也能為以后再挖掘朱棣的陵墓積累經驗。
二 挖掘定陵
這個意見得到了郭沫若和吳晗的認可,最后將目光放在了定陵上面。

挖掘定陵的報告很快就被送了上去,在1956年得到國務院批準。
因此上定陵也是目前為止,在新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得到國務院批準的,對帝王陵墓進行主動考古發掘計劃的皇陵。

考古人員順著墻壁上露出的裂縫,開始了挖掘工作。
在前后進行四個月時間的詳細清理以后,才挖到了定陵入口處的金剛墻,這也意味著大家已經到達了定陵的地宮深處。

只要再往前一步,就能打開萬歷皇帝最終安息的地方,那里的秘密是無比吸引人的,因為萬歷皇帝在明朝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
對于陵墓的修建工作,在位時期就已經開始了,有著這么多的準備,里面的陪葬品一定是無比豐厚的。

最開始接觸到地宮的時候,一道漢白玉雕刻而成的大門擋在了大家面前,在考古工作者將大門小心推開以后。
映入眼簾的就是萬歷皇帝的龍椅,以及一盞曾經在墓中燃燒過的萬年燈,因為時間久遠,萬年燈早已熄滅。

在進入這里以前,參與挖掘的民工都是十分緊張的,因為他們在民間怪談中知道,像這樣的帝王陵墓會暗藏很多的兇險機關。
比如弓箭、毒氣等等,可這一路上都沒有任何意外,所以大家都懷疑這些機關被安排在了棺槨附近。

當萬歷皇帝和兩位皇后的棺槨擺在眾人面前的時候,一眾民工和考古工作者反而不敢上前,既是害怕機關,也是因為緊張,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么事情。
最后一個膽子大的民工按奈不住好奇心,率先上前去查看情況,后面的人才跟著去看棺槨里的萬歷皇帝究竟是什么樣。

棺槨被打開以后,萬歷皇帝和皇后的尸骨在其中保存完好,他們的身上覆蓋著精美的錦緞,其次就是各種各樣的陪葬品。
其中最為矚目的一件物品,就是一頂金絲翼善冠,也就是我們在電視里經常看到的金冠。

被發現的時候,雖然歷經百年時間,金冠還散發著黃金的明亮色澤。
之后根據考古專家的鑒定,這頂金冠的帽殼部分是用518根0.2毫米的金絲編制而成的,在編制過程中沒有任何打結的地方,無論是藝術性,還是考古價值都很高。

除此之外,在現場還出土了六頂帽子,每一個都代表著明代的高超工藝。
三 損失慘重
在萬歷皇帝棺槨旁的皇后棺槨里,大家則發現了四頂鳳冠,分別屬于孝端皇后和孝靖皇后,其中孝端皇后是萬歷皇帝的原配,也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皇后。

在這些工藝品質極高的帽子之外,里面除了金銀玉器,還有萬歷皇帝的龍袍、烏紗翼善冠等重要文物。
不過還沒等考古工作者們高興多長時間,因為當時的考古技術落后,沒有好的保存保護手段,出土的絲織品因為氧化原因而粉碎,很快就被破壞掉了。

除此之外,一部分沒有保護文物意識的民眾,也開始涌入地宮一覽萬歷皇帝的風采,導致地宮內部出現混亂場面。
最后萬歷皇帝和兩位皇后的尸骨被人焚燒,就連棺槨也被人砍碎,拉到外面去做家具,或者是被當做柴火燒掉。

因此如果大家今天到明十三陵參觀,在定陵地宮中陳列的文物都是復制品,當年出土的文物十不存一,大部分都已經毀壞。
郭沫若和吳晗因此給國家造成了巨大的損失,這是不可挽回的代價,兩人也因此將永久釘在恥辱柱上。

然而當時的情況要更為危急,就是有了挖掘明定陵這件事以后,不少人就開始將目光放到了考古價值更高的秦始皇陵和武則天乾陵上面。

鄭振鐸
鄭振鐸等考古學家認為這種破壞性的主動挖掘將會造成災難,就聯名許多有志之士向國務院提交意見。
這件事最終得到了周總理的批復,開始出臺相關政策,從今往后除了發生意外情況,需要對皇陵進行搶救性挖掘以外,不得再對任何一座皇陵進行主動性挖掘。

也就是發掘定陵這件事,讓中央意識到技術保護不到位,如果貿然發掘皇陵會造成的損失,時至今日,避免了更多的文物遭受傷害。
點擊#頭條深一度#,就可以看到榜單,閱讀更多深度好文章。
參考資料:
1、1956年發掘明定陵,有人裸手取文物,3千多件瑰寶損毀大半——忻州網2023-02-14 11:20

2、明定陵:帝陵文化的探秘與惋惜——新京報2022-01-07 1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