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時間單位的數值源自佛教經典中的時間劃分體系,具體如下: 佛教將一晝夜(24小時)分為30個「須臾」,通過20進制逐層細分,形成以下關系: **1須臾 = 48分鐘(24小時 ÷ 30 = 0.8小時 = 48分鐘)。 **1須臾 = 20羅預 → 1羅預 = 144秒(48分鐘 ÷ 20 = 2.4分鐘 = 144秒)。 **1羅預 = 20彈指 → 1彈指 = 7.2秒(144秒 ÷ 20 = 7.2秒)。 **1彈指 = 20瞬間 → 1瞬間 = 0.36秒(7.2秒 ÷ 20 = 0.36秒)。 **1瞬間 = 20剎那 → 1剎那 = 0.018秒(0.36秒 ÷ 20 = 0.018秒)。 經典中的描述: 《摩訶僧祇律》: 記載“一剎那為一念,二十念為一瞬”,奠定了20進制細分的基礎。 《仁王經》: 提到“一彈指六十剎那”,但不同經典存在差異,用戶數據可能綜合了多部經典的換算。 **** 古印度將一晝夜分為30牟呼栗多(相當于須臾),融入佛教后演變為上述體系。 這些單位最初用于描述極短時間(如心念生滅),體現佛教對微觀時間的哲學思考。盡管數值為后人推算,但核心邏輯符合佛教經典的分層思想。 總之,數字來源于佛教經典中的時間劃分邏輯,通過20進制逐級細分一晝夜,形成“須臾→羅預→彈指→瞬間→剎那”的體系,兼具數學推算與宗教文化背景。 ![]() “一會10,800年”與“一元129,600年”是中國古代哲學中的時間單位,源自北宋理學家邵雍的宇宙周期理論,融合了《易經》思想與天文歷法。這些概念不僅是時間的度量,更是對宇宙演化規律的哲學闡釋,具有深刻的文化與思想意義。 ⊙時間單位的定義與計算 ⊙邵雍的層級劃分 根據邵雍在《皇極經世》中的體系,宇宙周期以“元-會-運-世”逐級劃分: 1世 = 30年:對應一代人的生命周期。 1運 = 12世 = 360年:結合12地支的循環。 1會 = 30運 = 10,800年:象征更大的天體運行周期(如土星約30年公轉一周)。 1元 = 12會 = 129,600年:代表宇宙從誕生到毀滅的完整周期。 ⊙數學邏輯與天文依據 該體系以數字12和30為基礎,分別對應地支十二支和土星公轉周期(約30年),體現“天人合一”思想。 計算式為:1元 = 30年(世)×12(運)×30(會)×12(元)= 129,600年。 ⊙⊙哲學意義:宇宙循環與歷史觀 ⊙周期性宇宙演化 邵雍認為,宇宙遵循“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的循環模式。一元結束后,世界重新從混沌中誕生,經歷子、丑、寅等十二會,對應十二時辰的晝夜交替。例如: - 子會:宇宙初開,天地形成; - 寅會(第三會):人類誕生; - 亥會(第十二會):宇宙歸于混沌,準備重啟。 (天開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業建于卯,帝霸于辰,欣盛于巳,興旺于午,物熟于未,事通于申,收暮于酉,止藏于戌,歸結于亥) ![]() ⊙歷史與自然的統一性 該理論將人類歷史納入宇宙大周期中,如《西游記》開篇引述“天地之數”即源于此,強調萬事萬物皆有定數。吳承恩通過孫悟空仙石的尺寸(365寸對應周天度數,24尺圍圓對應節氣)暗合這一規律,暗示其“天地所生”的宿命。 ⊙⊙⊙ 文化影響與應用 ⊙《易經》值年卦的推算 - 邵雍將129,600年分為60卦(去掉乾坤離坎四正卦),每卦主掌2,160年,形成“值年卦”體系。例如2021年對應“山火賁卦”,象征文飾與變革。 - 這種體系被用于預測社會變遷,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以數喻理”的思維模式。 ⊙文學與神話的構建 - 《西游記》以“一元”開篇,將神話敘事與宇宙論結合,賦予故事宏大的時空背景。 - 道教內丹修煉也借用此概念,如“借假修真”思想,認為肉身是短暫的“假我”,需通過修煉回歸宇宙永恒。 ⊙與其他時間體系的對比 > 佛教的“劫”與“剎那” - 佛教以“劫”為宇宙周期單位(約1679.86兆年),遠大于“一元”,但同樣強調時間的循環性。 - 微觀時間單位如“剎那”(約0.018秒)則用于描述心念生滅,與“一元”形成宏觀與微觀的呼應。 > 西方線性時間觀 邵雍的循環論與西方線性歷史觀(如《全球通史》的6,000年文明史)形成對比,凸顯中國古代對自然規律的重視。 總之,“一會”與“一元”不僅是時間單位,更是中國古代哲學對宇宙規律的探索。邵雍通過數字推演,將天文、歷史、倫理融為一體,構建了一個恢宏的宇宙模型。這一理論至今仍影響著文學、宗教乃至民俗文化,成為理解中國傳統時間觀與世界觀的重要窗口。 ![]()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說明三十年對地球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海王星,天王星,土星,木星,火星,地球,金星,水星,每隔180年會處在同一條線上——“九星連珠”。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