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里頭文化興起之前后,另外兩座古城也發展到了相當的高度。 ![]() 在晉南地區,強大的襄汾陶寺遺址顯赫一時。根據考古發掘成果,陶寺遺址由周長7公里的夯土城墻包圍,城內有宮殿區和墓葬區,繁榮異常。城內區域面積約280萬平方米。古城內的先民們從公元前2300年開始,在此生活了近400年。 ![]() 這座古城的統治者可能是一位兼具武士和天文學家身份的王者,在墓穴中發現了象征軍權的玉鉞,還發現了疑似用于測量太陽影子長度的槷表。在一塊陶片上發現了疑似文字的符號,有學者認為是“文堯”兩字。依此推理,陶寺的王者可能是傳說中的圣王---唐堯。 ![]() 陶寺遺址雖繁榮一時,但它的影響力僅在晉南。在短暫的繁榮之后,陶寺的城池被敵攻陷,陶寺居民被殺。這場外來人的入侵打斷了陶寺的發展,而造成這場慘劇的,是石峁文化。 石峁文化的興起與陶寺文化相若,都是在公元前2300年左右,石峁文化影響著陜北、內蒙古中部、晉北和晉中地區。 石峁文化的核心都邑是位于陜西省神木市的石峁遺址。石岇遺址由內、外城組成,內城面積約210萬平方米,外城面積約190萬平方米,城址總面積達400萬平方米。石峁古城有著堅固高大城墻,古城建立在一座獨立的山峁之上,城墻還設計了“甕城”等后世人常用在城墻建造上的結構。如此龐大而堅固的石墻表明,在這背后,可能與外族戰斗是家常便飯。 ![]() 石峁人是何身份?有人認為是戎狄民族的祖先,或是與周民族的始祖后稷有關。后來在公元前1900年左右,在陶寺古城被破壞的同時,屬于石峁文化的陶器出現在了陶寺之中,他們在陶寺劫掠之后就離開了陶寺,讓陶寺成為一座死城。 ![]() 石峁城在繁華了500多年后,石峁城的先民卻突然消失,成了謎團。或許是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氣溫降低,石峁城不再適宜農業生產,那石峁人也只能往別處遷徙了。 ![]() ![]() ![]() 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