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聯壁》里有一段話頗為精妙: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虛其心,受天下之善; 平其心,論天下之事;潛其心,觀天下之理; 定其心,應天下之變。” 俗話說,萬事萬物,不過于心。 一個人只有保證自己的內心足夠強大,修煉出強大的內心,才能夠抵抗出世界所有的誘惑、躁動、不安、迷茫。 修煉好自己的內心,安頓好自己的命運,足夠包容,足夠謙虛,足夠平靜,足夠從容。 最后,才能夠活得更加踏實,過得更加自在,也能更松弛,更有希望地過好余生。 修一顆包容心 古往今來,那些活得包容的人,才是真正有福氣的人。 其實,你包容別人,別人就會大概率包容你,最終,因為自己的人品過關,自然能夠吸引到更多同頻的人。 然后,結交了一些志同道合的人,自然也就可以在現實生活當中,讓自己活得更加順心,更加順利。 而且,一個內心足夠包容的人,心也就足夠大,因為他們能夠容納更多的事,或者說更懂得如何稀釋自己所遭遇的一切。 這樣下來,面對生活一時的不順,以及其他的一些苦惱,自己都能夠學會放下,忘記。 然后,情緒也好,心態也罷,也能夠變得更加順暢。 最后,長期處于一種良好的狀態,那么煩惱沒了,壓力少了,身體自然健康。 朱熹曾說:心大則百物皆通,心小則百物皆病。 所以,學會包容,學會理解,要相信謙讓,退讓的力量,更要明白忍讓的智慧。 最終,心寬體胖,避免了傲慢自大,懂得了寬容的力量。 正如《家誡要言》有云:器量須大,心境須寬。 所以最終,自己就能夠過得更加的灑脫,更加的自在,也更加的滿足。 修一顆平常心 在這個世道,沒有什么事情是新鮮的。 所謂的新鮮,不過是后來的人,覺得沒見過罷了。 說白了,人的活法,反反復復,不過如此。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大家活著,就像海浪一樣,后浪總是緊追著前浪。 古往今來,哪怕有再多再大的熱點,都不過是關于人的。 所以,只要我們對事情有足夠的了解,足夠高的認知,自然會覺得沒有什么好稀奇的。 于是,對于生活所經歷的一切,也就沒有必要見怪了。 實際上,人這輩子,過來過去,怎么過,怎么選,其實差別不大。 但是,在這種差別不大的差別里,其實也的確存在一些肉眼可見的差別。 這種差別,就在于一個人的心境。 心境高的人,對事物有著更加深刻的認知,更加通透的了解。 當然,因為更通透,也的確有了覺醒,所以自然會在面對生活的時候,有了一顆平常心。 畢竟對于這些人來說,每個人活著,都有不容易的地方。 最重要的是,人活著,關鍵是要讓自己少一些遺憾,多一些自我滿足。 顯然,要想做到這一方面,并不容易, 弘一大師講:心平氣和四字,非有涵養者不能做。 因此,多一點修煉自己,帶著一種空杯的心態,帶著一顆平常心,平靜平淡,平和平氣對待生活。 最終,反而能夠讓自己變得更有涵養,甚至是過得更加幸福,更加美滿。 修心,修心 王陽明說: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 真正有遠見的人,或者說真正希望能夠把日子過得越來越好的人,一定是懂得不斷去修煉自己的內心的。 實際上,修心的價值和意義在于,撫慰自己的心靈,安頓自己的靈魂,鍛造自己的人格,打造自己的實力。 說白了,就是要把自己的內心境界修煉出來,把自己的潛能和天賦挖掘出來。 最后,靠自己,也能夠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獲取幸福,得到快樂,也真正能夠滿足自己的內心,以及精神的需求。 |
|
來自: liuhuirong > 《感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