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晨 全國教育大會要求“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屬性、人民屬性、戰略屬性,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吨腥A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明確了“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和“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撐”的宏觀導向,指出“職業教育是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類型”。因此,深刻認識和牢牢把握職業教育的政治屬性、人民屬性、戰略屬性,不僅是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的應有之義,也是依法落實“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重大決策的重要前提。 政治屬性:培養數以億計高素質勞動者的教育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一條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钡谄叽稳丝谄詹閿祿@示:在全國就業人口分布的7個職業大類中,生產一線的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占了絕大多數。從結構上看,“企事業單位負責人”和“專業技術人員”等約占12.6%,“辦事人員和有關人員”“社會生產服務和生活服務人員”“農、林、牧、漁業生產及輔助人員”和“生產制造及有關人員”等生產一線勞動者約5.7億人,占就業人口的87.4%。 職業教育是“為了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可見,除了具有“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共同政治屬性外,職業教育還具有直接培養、服務“數以億計”且占“絕大多數”的一線勞動者的獨特和鮮明的政治屬性。 人民屬性:直接支撐和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教育 國以民為本,民以業為生?!熬蜆I是最基本的民生”。早在1917年,黃炎培先生就在上海創立中華職業教育社,以倡導、研究和推行職業教育,旨在“謀個性之發展,為個人謀生之準備,為個人服務社會之準備,為國家及世界增進生產力之準備”和“使無業者有業,使有業者樂業”。百余年來,中國職業教育為經濟社會發展和廣大人民群眾就業樂業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之間仍然存在“厚此薄彼”現象,并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教育結構與就業結構失衡。教育部網站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在高等教育階段,全國職業本科和??圃谛I?693.8萬人,普通本科在校生(2331.0萬人)和研究生教育在校生(365.4萬人)共計2696.4萬人;在高中階段,全日制中等職業學校(普通中專、職業高中和技工學校)在校生1683.1萬人,普通高中在校生2713.9萬人。由此可見,在我國的教育體系當中,職業教育在高等教育階段僅占38.6%,在高中階段僅占38.3%。從總體上看,無論在高中階段還是在高等教育階段,普通教育在校生規模都超過職業教育1千萬人以上,“職普比”(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規模之比)不到4:6,一些省市甚至不到3:7,最低不到2:8。 因此,“解決好人力資源供需不匹配這一結構性就業矛盾”和“提高教育供給與人才需求的匹配度”,不僅需要關注中、微觀層面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和學科專業布局調整,更要提高政治站位、站穩人民立場,重視整體教育結構與就業結構的匹配,依法把“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和建設“技能型社會”落到實處。 戰略屬性:助力新質生產力形成和落地的教育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勞動生產力是由多種情況決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練程度,科學的發展水平和它在工藝上應用的程度,生產過程的社會結合,生產資料的規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條件”。隨著時代發展,我們進一步認識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當今世界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但科技創新成果要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乃至“新質生產力”,歸根到底還是要落到“工人的平均熟練程度”和“在工藝上應用的程度”。 我國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覆蓋全部41個工業大類、207個中類、666個小類;在500種主要工業產品中,220多種產品產量位居全球第一;2023年我國全部工業增加值達到39.9萬億元,占GDP比重31.7%,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26.2%,占全球比重約30%——而形成我國在大國博弈中這一重要戰略優勢的關鍵因素,正是數據背后數以億計的默默無聞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和“與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職業教育。 (作者為上海市教科院職教所所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