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藝術“最高巔峰”,乃是神鬼莫測的狂草,在小白眼中,狂草的筆畫奔肆,極龍飛蛇舞之致,猶如兒童的涂鴉一般,字形尚且難辨,更不用說美感,遠不及楷書和行書,常被罵作“丑書”。 然而,書法鑒賞不可困于外表,要從神質、意韻分析,狂草摒棄漢字束縛,順應心境而走,筆筆皆是情誼、思想的體現,勢態自由,正如《書斷》所言“草書之妙,在于法度之中,自由之外”,它的境界深遠,超脫塵俗,極具藝術性。 特別是“張懷”的狂草,后世公認最精妙,2000年無人能比,可是常言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近期日本公開一幅王羲之真跡,達到狂草的真正“天花板”,連張旭、懷素也甘拜下風。 此帖就是《草書黃庭內景經》,全卷長達5米多,共計2000余字,單字3~6厘米左右,體勢寬闊,氣魄磅礴,眾所周知,王羲之的行書秀逸,多用絞轉、內擫筆法,線條普遍內斂,呈現飄逸之美。 這種柔和風格,無法撰寫大字,或者狂逸作品,遭到后人議論,更有甚至,批判其字具有“女郎氣”,殊不知,王羲之的書風多元,他生在魏晉,彼時碑作、篆隸的陽剛氣,依舊正值盛行,還有張芝的“一筆書”,早已創造出。 王羲之遍學諸家,自然盡數掌握,撰寫狂草不在話下,就像此作以雷霆之勢,狠狠打臉“網絡噴子”,全卷以中鋒運筆為核心,線條遒勁如屈鐵,暗藏篆籀之氣,仿佛青銅刀,鐫刻于竹簡,每一筆飽含穿透時空的力量。 運筆迅即如風、干練飛動,時而著墨枯澀,如“洞”字的枯筆飛白,似狂風掠過戈壁,極具蒼茫之美,總的來說,此帖剛柔兼具、格調豐富,令人震撼不已 無愧于唐太宗見其字,贊嘆曰:“煙霏霧結,狀若斷而還連;鳳翥龍蟠,勢若斜而反正”,書論家竇臮亦言:“張芝鐘繇,規矩草圣;羲獻父子,草法真源”。 王羲之的草書,乃是中華草法的重要根基,張旭《古詩四帖》“橫雨斜風”的連綿筆意,懷素《自敘帖》“驟雨旋風”的節奏把控,全能追溯到《黃庭內景經》的絞轉與開合。 此帖凝其精髓,字字生動、標準,更是罕見的“狂草極品”,據說啟功先生練了百遍,還說“學透此卷,唐草皆成坦途”,我們亦可臨摹,從中掌握狂草筆法,以及豐富的姿態變化,夯實基礎。 若能將其掌握,之后學習“張懷”作品,也能手拿把掐,可惜《草書黃庭內景經》真跡消失,幸有“初拓本”保留,字跡完整,筆畫清晰,非常適合觀摩,不慎流入日本,最近公開展出,獲得一致好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