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見元代大儒趙復墓碑考釋 和艷芳① 湖北師范大學語言學研究中心 黃石 435000 ![]() 摘要:2024 年 12 月 3 日,湖北省云夢縣在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中,于三趙村老灣塘發現元代大儒趙復墓碑。碑文題為“宋鄉貢進士趙江漢先生墓碑記”,記述了元代大儒趙復生平及其“高蹈不仕,唯用理學教授北方”的經歷?!对贰と鍖W傳》之首即為趙復,載“復以所記程、朱所著諸經傳注”。墓碑所載可完善史志關于趙復記載的部分歷史細節:保護和傳承程朱理學經典文獻;與北方學者的互動與影響;著書立說與思想創新;兩次拒絕元世祖征召;奠定北方理學的基礎地位。趙復墓碑的發現還明確了趙復籍貫與葬地為云夢縣胡金店鎮,為地方歷史文化研究提供了實證。該墓碑為清光緒年間湖北全省學政翰林院編修趙尚輔所立,為研究清代學者對趙復思想的推崇,以及趙復在中國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對程朱理學傳播所起的作用等提供了實物資料。 關鍵詞:元代大儒 趙復墓碑 趙尚輔 元代理學 2024 年 12 月 3 日,湖北省云夢縣在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中,于三趙村老灣塘發現元代大儒趙復墓碑②。碑青石質,高 170 厘米,寬 80 厘米,厚 10 厘米。碑文 17 行,行 43 字,共 748 字。碑石右下角與整體斷開,左上部磨泐較為嚴重??瑫?,工整端莊。湖北提督趙尚輔于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撰,云夢縣事河南鄭州孟瀅書丹,原石現藏云夢縣博物館。 ![]() 欽命提督湖北全省學政翰林院編修趙尚輔撰/ 宋鄉貢進士趙江漢先生墓碑記/ 宋元之間,有大儒曰趙江漢。先生高蹈不仕[1],唯用理學教授北方。而姚樞、竇默、許衡之徒接踵而起,遂以繼往圣,/開來學。蓋自周元公天挺英杰[2],著《太極圖說》,發明周孔以來,千圣不傳之秘;而二程張邵繼之[3],楊尹羅胡諸儒又/繼之[4]。宋之南也,朱子集諸儒之大成,同時張呂兩公[5]如驂之靳[6],弟子著籍者百數十人,號稱極盛。先生以不親/炙紫陽為憾[7],嘗著《希賢錄》以示學者。 ① 和艷芳:湖北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碑刻文獻及語言文字。 ② 為詳細了解文物出土情況,湖北省博物館、云夢縣文化和旅游局、云夢縣博物館工作人員還對趙復墓碑的出土地點做了現場踏勘和走訪,該碑發現于三趙村老灣塘。據村民介紹,原碑存于趙氏祠堂內,后祠堂被毀,石碑被東遷至老灣塘,后被當地村民搶救保護于三趙社區民房內。 元師南伐,陷德安,俘戮人民,無孑遺。先生求死不得,隨姚樞而北,盡錄所記/程朱性理諸書,并輯為文數十篇付樞,遂以儒學重于北方。元世祖聞先生名,召至,問以伐宋,語不合而罷其□。/再遣使征召,堅以疾辭。說者以先生生丁末造[8],權奸柄國,疆宇日蹙[9];至今生為俘虜,終其身悲傷憔悴,不獲一攄/其抱負[10]。數前后諸儒,未有遭逢不幸如先生之甚者。而余獨以為,成一己之志事小,延萬世之統緒大。蒙古氏崛/起北方,非有禮樂文章之盛,涵儒于百年,必世之久也。獨其雄武桀驁之材,足以氣吞中原而乘其敝,其視民命,/曾犬馬草芥之不若,又素性然也。使無儒者出而為之柔其氣,以期致于大道,則天下之生民盡矣。天下之生民/盡,而吾□□。禹湯文武周孔以來,相傳之心法,尚可問乎?然則天生先生,非為一人也,為天下萬世也。昔昌黎謂/孟子之功不在禹下,余亦以為先生之功不在孟子下。先生之歿也,歸葬于其鄉,而碑碣湮沒,永嘆實深。尚輔視/學茲邦,□縣訪查,始有立墓祠之請。始有光緒十有七年九月十五日告成。彼都人士,謂宜書石,以垂不朽。尚輔竊/□,有感于今世新奇詭異之事,層見迭出。以其之□□□□觀達□□小恩小愿□日趨于詐,而不復思返。識者推原,自始以/為其有之不正,馴至中于人心者[11],□于世□□先生者,其可以風,已以為記。/大清光緒十七年歲次辛卯喜月吉日立,知云夢縣事河南鄭州孟瀅書丹,石工蕭士茂刊。/ ![]() [1]高蹈:過隱居生活。 [2]周元公:指周敦頤,字茂叔,謚號元公,道州營道樓田保(今湖南省道 縣)人,世稱濂溪先生。北宋五子之一,宋朝儒家理學思想開山鼻祖,文學家、哲學家。著有《周元公集》《太極圖說》《通書》,后人整編進《周元公集》。 [3]二程張邵:程顥、程頤、張載、邵雍,與周敦頤并稱“北宋五子”。 [4]楊尹羅胡:南宋理學四大儒,指楊時、尹焞、羅從彥、胡宏。四人承二 程之學,繼承弘揚,啟迪后世。楊時(龜山先生)師事二程,重修身踐行,開理學之新風。尹焞(南軒先生)為楊時弟子,倡導理性修身,重道德教化,理學傳播功不可沒。羅從彥(豫章先生)繼承二程,倡“格物致知”,啟朱熹理學之基。胡宏(安定先生)承羅學,創“心即理”之說,為心學先驅。四人既承二程遺澤,亦啟朱子大成,奠宋代理學興盛之基,名垂青史。 [5]張呂兩公:張栻、呂祖謙,與朱熹并稱“東南三賢”。 [6]如驂之靳:語出《左傳·定公九年》:“吾從子,如驂之有靳?!倍蓬A 注:“靳,車中馬也。猛不敢與書爭,言己從書如驂馬之隨靳也。”后以“驂靳”喻前后相隨。 [7]親炙紫陽:炙,喻受到熏陶。親炙,直接得到某人的教誨或傳授。紫陽,宋代理學家朱熹的別稱。朱熹之父朱松曾在紫陽山(安徽省歙縣)讀書。朱熹后居福建崇安,題廳事曰紫陽書室,以示不忘。后以“紫陽”為朱熹別稱。 [8]末造:猶末世,指朝代末期?!督纪庥|目》:“清時旱潦頻蠲賦,末造 流亡每覆車。”① [9]日蹙:每天減縮,一天比一天減縮?!吨袊虡I史》:“故即南宋偏安, 國勢日蹙,而蠲省稅斂之詔,亦嘗見于史冊?!雹?/span> [10]攄:將自己的抱負表達出來?!端E門別意圖序》:“伯邑列官郎署,秩 為大夫,方當激昂奮發以攄其抱負?!雹?/span> [11]馴:逐漸地,循序漸進。《說苑》:“學不陵節而施之曰馴?!雹?/span> 二、趙復:北傳理學第一人 趙復,字仁甫,德安云夢人(今湖北云夢),生卒年約為 1185 年至 1263 年前后⑤。自號江漢,學者稱為江漢先生。其生平事跡見于《宋元學案·魯齋學案》 ① 袁代奎,王建華編著:《秦山高詩文集》,2020 年,第 296 頁。 ② 王孝通:《中國商業史》,北京:應急管理出版社,2022 年,第 105 頁。 ③ 張毅,陳翔編著:《明代著名詩人書畫評論匯編(上)》,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6 年,第 129 頁。 ④ (漢)劉向編纂;蕭祥劍注譯:《說苑(上)》,北京:團結出版社,2021 年,都 91 頁。 ⑤ 史傳未言明趙復生卒年,據其存世文集與他人文集記載大致推斷其生卒年,《宋明理學史》與《理學與元代社會》中關于此問題有爭議,有 1215-1306 或 1185-1265 兩種說法。此次趙復墓碑的發現,因其為清代學者撰寫,并非元代同時文獻,碑文對趙復生卒情況亦未記載,此處亦存疑,尚待更多考古資料發掘以提供相關證據。 ①《元史·儒學傳》②,亦見于《元史紀事本末》第 16 卷、《元史續編》第 2 卷、《至正集》序文、《密庵藁》文稿辛卷、《宋元詩會》第 69 卷、《元詩選》丙集、《陸子學譜》第 18 卷、《鮚埼亭集》外編第 41 卷、《宋元學案補遺》第90 卷《魯齋學案》③。趙復為宋理宗寶慶、紹定年間鄉貢進士,廷試未及仕。未能中舉并未影響趙復,落榜之后,趙復“以所聞濂洛關閔之學教授于城南文筆峰下”④。入元之前,趙復已接觸很多程朱理學知識,為日后傳播理學奠定了基礎。 史志記載了趙復被俘,求死無門,隨姚樞北上傳播理學的事跡?!端卧獙W案》載,南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元師伐宋,屠德安。姚樞在軍前,奉詔即軍中求儒、道、釋、醫、卜筮,凡占其中一藝者,活之以歸。時復在俘中,被姚樞發現,與之言,奇之。但復不欲生,月夜赴水自沉。樞覺而追之,在積尸間見復解發脫屨呼天而泣,亟挽之出。偕至燕京,以所學教授學子,從者百余人?!雹荨对贰と辶謧鳌罚骸皹信c之言,信奇士,以九族俱殘,不欲北,因與樞訣。樞恐其自裁,留帳中共宿。既覺,月色皓然,惟寢衣在,遽馳馬周號積尸間,無有也。行及水際,則見復已被發徒跣,仰天而號,欲投水而未入。樞曉以徒死無益。”⑥事亦見于《續弘簡錄》第 31 卷⑦。碑文曰:“元師南伐,陷德安,俘戮人民,無孑遺。先生求死不得。隨姚樞而北,盡録所記/程朱性理諸書并輯為文數十篇付樞,遂以儒學重于北方?!北废嗪?。
(一)保護和傳承程朱理學經典文獻 墓碑記載趙復隨姚樞北后,“盡錄所記程朱性理諸書并輯為文數十篇付樞”,這說明趙復在動亂中,不僅將南宋理學大師程頤、程顥、朱熹的核心思想帶到北方,還通過學術整理,在保護和繼承程朱理學方面的重要貢獻?!对贰诽岬节w復將“程、朱所著諸經傳注”⑧傳授到北方,但未具體描述其整理文獻的細節。 ① 清·黃宗羲輯、全祖望訂補:《宋元學案》第 90 卷,清道光二十六年何紹基刻本,第 1 頁。 ② 明·宋濂撰:《元史》第 9 冊,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年,第 2926 頁。 ③ 明·陳邦瞻撰、臧懋循補、張溥論正:《元史紀事本末》第 16 卷,清光緖二十四年上海書業公所排印九朝紀事本末本,第 1 頁;明·胡粹中撰:《元史續編》第 2 卷,明永樂刻本,第 9 頁;元·許有壬撰:《至正集》,清宣統三年石印本,第 1 頁;明·謝肅撰:《密庵藁》文稿辛卷,民國二十四至二十五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三編景明洪武刻本,第 2 頁;清·陳焯輯《宋元詩會》第 69 卷,清康熙二十二年程仕刻本,第 9 頁;清·顧嗣立輯:《元詩選》丙集,清康熙三十三年至五十九年顧氏秀野草堂刻雍正印本,第1 頁;清·李紱編:《陸子學譜》第 18 卷,清雍正無怒軒刻本,第 1 頁;清·全祖望撰:《鮚埼亭集》外編第 41 卷,民國八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景清姚江借樹山房刻本,第 21 頁;清·王梓材撰:《宋元學案補遺》第 90 卷《魯齋學案》,民國四明張氏約園刻四明叢書本,第 84 頁。 ④ 清·陳廷鈞編《先儒趙子言行錄》卷上《宋鄉貢進士趙江漢先生事跡歲考略》,湖北崇文書局同治九年本,第 4 頁。 ⑤ 清·黃宗羲輯、全祖望訂補《宋元學案》第 90 卷,清道光二十六年何紹基刻本,第 1 頁。 ⑥ 明·宋濂撰:《元史》第 9 冊,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年,第 2927 頁。 ⑦ 清·邵遠平撰:《續弘簡錄》第 31 卷,清康熙三十八年原刻本,第 1 頁。 ⑧ 明·宋濂撰:《元史》第 9 冊,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年,第 2927 頁。 (二)與北方學者的互動與影響 墓碑中提到趙復隨姚樞北上,通過姚樞向北方學者傳遞程朱理學思想。這表明趙復不僅是程朱理學的守護者,也是傳播的重要媒介。趙復是北方理學的源頭之一,他通過與姚樞等人的互動,構建了南宋理學與元代理學之間的橋梁。姚樞、竇默、許衡等人是元代理學的中堅力量,他們的學術思想受趙復影響深遠。墓碑明確指出趙復與這些學者的合作,可補充《元史》的敘述。另外,墓碑提到趙復在北方從事教育活動,“遂以儒學重于北方”,表明他不僅傳播了程朱理學的經典思想,還通過具體的教育實踐,將理學思想傳播到北方學術圈。這些學者后來成為元代理學的核心群體,使理學在北方逐漸扎根并發展壯大。 (三)著書立說與思想創新 《元史·儒學傳》載,趙復作《傳道圖》《伊洛發揮》《師友圖》《希賢錄》①。墓碑特別提及趙復所著《希賢錄》,“先生以不親/炙紫陽為憾,嘗著《希賢錄》,以示學者”。這是他對程朱理學思想的重要總結和發展,不僅傳播了理學思想,還對理學內容進行了條理化和系統化,極大地豐富了理學在北方的影響力?!对贰诽峒摆w復的學術成就,但對《希賢錄》等作品的細節沒有展開,墓碑則進一步揭示其在理學思想體系化方面的努力,為理學思想的普及奠定了基礎。 ![]() (四)兩次拒絕元世祖征召 《宋元學案》載,趙復曾被元世祖召見,世祖問:“我欲取宋,卿可導之乎?”趙復回答說:“宋,父母國也,未有引他人之兵以屠父母者?!笔雷媪x之,不強②。墓碑則記載趙復兩次拒絕元世祖的征召:“元世祖聞先生名,召至,問以伐宋,語不合而罷其□。/再遣使征召,堅以疾辭?!壁w復以實際行動體現其家國情懷,也彰顯其對理學道德信仰的堅守,影響了元代學者對理學價值的認知。墓碑對這一事件的記錄補充了史志記載,突出了趙復在元代思想傳播中的精神影響力。 (五)奠定北方理學的基礎地位 墓碑強調趙復的學術貢獻是“成一己之志事小,延萬世之統緒大”,突出趙復理學思想對元代及其后學的深遠影響。趙復通過教育和著書,推動北方理學從零散發展到體系化傳播,并為后續許衡、竇默等理學家的學術成就奠定基礎?!对贰贰端卧獙W案》③雖提到趙復的學術地位,但沒有特別提及或系統總結其在理學體系構建中的核心作用。墓碑則通過具體事件和評價展現了趙復在北方理學的傳播和發展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 ① 明·宋濂撰:《元史》第 9 冊,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年,第 2927 頁?!对贰と鍖W傳》:(趙復)“作《傳道圖》,而以書目條列于后;別著《伊洛發揮》,以標其宗旨。朱子門人,散在四方,則以見諸登載與得諸傳聞者,共五十有三人,作《師友圖》,以寓私淑之志。又取伊尹、顏淵言行,作《希賢錄》,使學者知所向慕,然后求端用力之方備矣?!?/span> ② 清·黃宗羲輯、全祖望訂補:《宋元學案》第 90 卷,清道光二十六年何紹基刻本,第 1 頁。 ③ 清·黃宗羲輯、全祖望訂補:《宋元學案》第 90 卷,清道光二十六年何紹基刻本,第 1 頁;明·宋濂撰: ![]() 三、從碑文看宋元理學的傳承與發展 碑文云:“宋元之間,有大儒趙江漢。先生高蹈不仕,惟以理學教化北方。姚樞、竇默、許衡之徒,接踵而起,繼往圣,開來學?!贝司涿鞔_了趙復作為理學北傳的重要人物,其在宋元之交的學術地位與影響。依托碑文內容,結合理學發展歷史,可梳理出趙復在理學傳承鏈條中的重要作用。 (一)周敦頤與趙復:從《太極圖說》到北方理學的開端 碑文云:“周元公天挺英杰,著《太極圖說》,發明周孔以來,千圣不傳之秘”,確立了周敦頤作為理學思想源頭的重要地位?!短珮O圖說》所述,起于宇宙本體論,揭“無極而太極”之大義,對后世理學發展具有奠基意義。趙復的理學思想,雖遠承周敦頤,但通過碑文的敘述可以看出,其非單純復述,而是借助其核心理念,構建適應北方文化特點的理學模式。這一承接過程,揭示了趙復作為北方理學開端人物的重要意義。 (二)二程、張載與趙復的思想淵源 碑文繼云:“二程張邵繼之”,簡述程顥、程頤、張載與邵雍作為理學奠基者的傳承脈絡。二程提出“天理”的核心概念,強調“格物致知”,而張載則以“關學”著稱,主張“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趙復的思想深受這一理學主流的影響。碑文所載,趙復繼承二程之理學,啟示北方學者,廣為流傳。又,碑文提及“竇默”與趙復的關系,進一步佐證了趙復在北方理學傳播中的橋梁作用。 (三)朱熹與趙復:理學的傳承與超越 朱熹作為南方理學的集大成者,在碑文中被尊為“集諸儒之大成”,其思想對趙復影響深遠。然碑文亦言“先生以不親炙紫陽為憾”,表明趙復雖未直接師承朱熹,但深受其學術體系的啟發。朱熹的“理氣”論與“存天理、滅人欲”的倫理觀,成為趙復思想的重要基石。趙復所著《希賢錄》則是其在北方傳播理學的重要著作。通過此書,趙復吸收并改造朱熹之學,令其更合北方士人之需,遂使理學得以傳承并超越。 《元史》第 9 冊,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年,第 2926 頁。 (四)趙復與姚樞、許衡:北方理學的興盛 碑文又云:“姚樞、竇默、許衡之徒接踵而起,遂以繼往圣,開來學”,明確了趙復在北方理學發展中的承前啟后作用?!端卧獙W案》:“自趙江漢以南冠之囚,吾道入北,而姚樞、竇默、許衡、劉因之徒,得聞程、朱之學以廣其傳,由是北方之學郁起,如吳澄之經學,姚燧之文學,指不勝屈,皆彬彬郁郁矣。”①姚樞、許衡等人不僅是趙復的追隨者,更是北方理學走向興盛的關鍵人物。從碑文中可知,趙復通過理學教授,在北方培養了一批理學傳承者,不僅繼承了趙復的思想,還將其發揚光大,為理學南北傳播奠定基礎。這種從師承到擴展的傳承模式,也進一步凸顯了趙復作為北傳理學第一人的歷史地位。 另,碑文還特別提及理學在元代的重要性,“蒙古氏崛/起北方,非有禮樂文章之盛,涵儒于百年,必世之久也。獨其雄武桀驁之材,足以氣吞中原而乘其敝,其視民命,/曾犬馬草芥之不若,又素性然也。使無儒者出而為之柔其氣,以期致于大道,則天下之生民盡矣。”較之南宋,理學在元代更加受到了統治者的重視,從碑文中元世祖兩次征召趙復亦可見。又,元仁宗時,詔以周敦頤、二程、邵雍、張載、司馬光、朱熹、張械、呂祖謙從祀孔子廟庭,并于延祐元年 (1314)正式恢復科舉,以程朱之學作為考試內容,規定“《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內出題,并用朱氏《章句集注》,復以己意結之,限三百字以上”②??婆e考試明確規定用程朱之注,反映出程朱的地位在元代繼續上升,程朱理學終成官方學術。“朱氏諸書,定為國是,學者尊信,無敢疑二”③??梢?,理學獨尊的地位已開始確立。因此,理學發展到元代,雖思想創新不多,但其與科舉的結合,是理學發展史上的大事,極大推進了理學的傳播與影響。④ 綜上,碑文所述,揭示宋元理學之傳承脈絡,以及趙復在這一傳承過程中的關鍵地位。周敦頤、二程、張載、朱熹的思想不僅為趙復提供了理論基礎,也通過趙復在北方的教學實踐得以延續與發展,終成南北理學交相輝映的歷史局面。 ![]() 專家們繼續在竹林和菜園里搜尋 攝影:水易居 四、趙復籍貫與葬地:云夢縣胡金店鎮 碑文可見“先生之歿也,歸葬于其鄉,而碑碣湮沒,永嘆實深”。據此可推測趙復籍貫與葬地均為今云夢縣胡金店鎮。(嘉慶)《大清一統志》:“胡金店,在云夢縣西北,近新廟河,本朝順治中始立。”⑤《剿平捻匪方略》記胡金店鎮剿滅應城長江埠之賊事跡①。 ① 清·黃宗羲輯、全祖望訂補:《宋元學案》第 90 卷,清道光二十六年何紹基刻本,第 2 頁。 ② 明·宋濂等撰;閻崇東等校點:《元史》(中),長沙:岳麓書社,19985 年,第 1141 頁。 ③ 元·虞集:《道園學古錄》第 39 卷,四部叢刊本,第 38 頁。 ④ 劉固感:《宋元時期的老學與理學》,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2 年,第 173-174 頁。 ⑤ 清·穆彰阿修、潘錫恩纂:(嘉慶)《大清一統志》第 343 卷,民國二十三至二十四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續編景舊鈔本,第 21 頁。 元末明初,云夢夾河一帶,兵燹頻仍,禍連不絕,人無孑遺,田地荒蕪。至明洪武二年(1369),太祖皇帝偃武修文,論功行賞,以云夢以西八百畝良田錢糧課稅,分封于解甲歸田之有功八人,以為退伍之俸祿。其一胡成,麻城花蛇港人,奉詔徙居此地,結草為廬,名曰“胡家稻場”。其后子孫繁衍,茅舍益增,遂更名“胡家棚子”。清順治二年(1645),胡姓多人于此開店,幾度興衰,至光緒十二年(1907)復建,胡姓漸次遷入。市集日益興隆,金姓亦相繼徙居,與胡姓分庭抗禮,勢均力敵。復有雜姓遷入,如漢川縣龍耳崗劉家垸劉炳合設帳授徒,安陸洑水余思禹販賣雜貨與瓷器;后陳、彭、羅、周諸姓相繼而至,雜然聚居,興筑屋舍,形成集市。然雜姓勢單力弱,遂更名為“胡金店”②。 ![]() 三趙村看上去總讓人感覺歷史悠久 攝影:水易居 五、墓碑撰書人與書丹人考述 (一)撰書人趙尚輔 據碑文題銘,該碑為“欽命提督湖北全省學政翰林院編修趙尚輔”所撰。趙尚輔于清光緒十七年(1891 年)赴德安府,途經此地,見碑碣湮沒,感慨萬分,乃撰銘立碑。其論趙復,稱其為“天生先生,非為一人也,為天下萬世也。”趙尚輔(1849-1900 ),字翼之,萬州區天城鎮人,生于嘉慶二十四年(1849年),光緒九年(1883 年)中進士,歷任翰林編修、湖北學政、侍讀侍講、日講起居注官等職③。光緒二十五年(1899 年),卒于任,年五十二。 趙尚輔任湖北學政時,殫精竭慮,捐俸捧資,熱心倡導,致力于文化教育事業。其貢獻有二端:其一,擴充書院。光緒十七年(1891),捐俸將設于文昌門旁之“經心書院”遷建至三道街④。院內寬敞宏大,設山長住宅、講堂、學生齋舍、圖書館與天文臺。院內藏書豐贍,涵蓋經史子集、輿地、經濟、詩文、辭賦等諸家之學。更聘名儒為山長、教席,聚徒講學,成全省之教學中心,盛況空前。倡實學、重文體,培養英才,功業顯赫。光緒二十八年(1902),清廷下令改書院為學堂,原“經心精舍”與江漢書院合并,改為勤成學堂⑤。第二,整理遺文,編印《湖北叢書》⑥。自嘉慶以后,兵火紛爭,藏書散佚。時同治帝諭示:“地方已肅,亟宜振興文教,士子有志讀書,然載籍難覓,何以資講壇惠藝林?”命各省督撫與學政,廣搜文獻,考訂遺文,重加纂輯、刊發,以廣流傳。趙尚輔至任后,搜集楚地經史,輯成《湖北歷史名賢著述》,計三十一種,約二百余萬字,付梓刊行。然刻板工程浩大,耗資甚巨。趙公雖捐俸銀,然仍難以周全,所幸同官感其熱忱,多有捐助。尤以前任學政,后為湖廣總督之張之洞為最,為增聲譽,白銀四千兩購回全部版本,并更名為《湖北叢書》,始得以刊行①。如此,許多瀕臨湮沒之文化遺產得以保存,民間稱:“自張督學之后,惟趙公一人耳”。 學政,俗稱“學臺”,清代地方文化教育行政官②。每省一人,掌全省學校政令,巡視府州,考察師生,評議優劣。趙尚輔作為全省學政,職掌“一省的學校、士風、文風之政令”③,其為趙復立碑,體現清代對趙復及其思想的高度推崇。趙復在元代的理學傳播中具有重要地位,尤其是他將程朱理學帶入北方,并為后來的儒學復興做出了重要貢獻。清代乃以儒學治國,其尊崇理學及其賢人可見一斑。趙復之學術成就,令其在清代儒學界獲高度評價。 從墓碑內容來看,趙尚輔不僅詳述趙復在理學傳播中的核心作用,尤為強調趙復為北方學術界開理學之門戶。趙復整理理學經典、傳播儒家思想,足見其在清代學者心中之崇高地位。碑中所述趙復“求死不得”一語,亦展現清代儒士之情感共鳴。墓碑是清代學者對趙復一生的追憶與評價,通過紀實的方式記錄了趙復的思想、貢獻及其歷史地位,為理解趙復思想提供了重要材料,也為清代儒學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寶貴的歷史見證。 ① 清·奕訢修、朱學勤纂:《剿平捻匪方略》第 265-268 卷,清同治十一年刻本。 ② 夏敏喬、萬新橋主編:《云夢縣地名文化風情》,云夢縣人民政府地名普查辦公室編,2016 年,第 429 頁。 ③ 李家祖,楊茂云著:《翰林王萬芳》,北京:團結出版社,2020 年,第 217 頁。 ④ 蔡志榮著,裴曉雷著:《武昌書院》,武漢:武漢出版社,2021 年,第 110 頁。 ⑤ 劉成禺著:《世載堂雜憶·世載堂雜憶續編》,太原:三晉出版社,2022,第 58 頁。 ⑥ 羅志歡撰:《中國叢書綜錄選注》(上),濟南:齊魯書社,2017,第 262 頁。 (二)書丹人孟瀅 據碑文,該碑由知云夢縣事河南鄭州孟瀅書丹。史志資料關于孟瀅的記載,僅見于《譚繼洵集》(上)《委署京山羅田知縣片》(光緒二十年六月二十二日):“再:京山縣知縣王公輔,署云夢縣事、羅田縣知縣孟瀅,據報現均丁憂,除另行分別題報開缺外,所遺各該縣印務,亟應委員往署,以重職守?!雹芙Y合碑文,孟瀅為河南鄭州人,清光緒十七年九月至二十年六月,任云夢縣事;光緒二十年,亦任羅田縣知縣。 ![]() 不放過蛛絲馬跡 攝影:水易居 六、結語 以上通過對趙復墓碑的考釋,深入探討了趙復在元代理學傳播中的重要地位。墓碑不僅豐富了趙復的生平記載,還明確了其籍貫和葬地為今湖北云夢縣胡金店鎮,為地方歷史文化研究提供了實證資料。趙復在保護和傳承程朱理學經典、推動北方理學發展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兩次拒絕元世祖征召的事跡,展現了其忠誠家國的情操及對理學道德的堅守。作為湖北全省學政,趙尚輔撰此碑文,反映了清代學者對趙復思想的高度推崇,進一步凸顯了趙復在理學史上的崇高地位。 ① 張繼才著:《張之洞在武昌》,武漢:武漢出版社,2020 年,第 113 頁。 ② 沈兼士著:《選士與科舉·中國考試制度史》,桂林:漓江出版社,2017 年,第 190 頁。 ③ 周丹著;徐梓總主編:《仁厚忠孝報國恩·張之洞與張氏家風》,鄭州:大象出版社,2018 年,第 46頁。 ④ 清·譚繼洵撰;賈維,譚志宏編:《譚繼洵集》(上),長沙:岳麓書社,2015 年,第 204 頁。 (本論文的撰寫得到云夢縣委書記高文峰、云夢縣委宣傳部副部長胡格英、云夢縣博物館館長張宏奎、湖北師范大學文學院院長李治平、副院長楊文軍、古籍研究所所長張道俊的支持,特此感謝。) 參考文獻 [1] 陳邦瞻撰、臧懋循補、張溥論正.元史紀事本末[M],清光緖二十四年上海書業公所排印九朝紀事本末本. [2] 陳夢舟修、張奎華纂.(康熙)云夢縣志[M].北京:線裝書局,2001. [3] 湖北省云夢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云夢縣志[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18. [4] 胡粹中撰.元史續編[M].明永樂刻本. [5] 黃宗羲輯、全祖望訂補.宋元學案[M].清道光二十六年何紹基刻本. [6] 劉固感.宋元時期的老學與理學[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2. [7] 柳詒徵著.中國文化史[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6. [8] 明·宋濂.元史(第 9 冊)[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年. [9] 魏崇武.趙復理學活動述考[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版),1995(1):81. [10] 夏敏喬、萬新橋主編.云夢縣地名文化風情[M].云夢縣人民政府地名普查辦公室編,2016. [11] 許有壬.至正集[M].清宣統三年石印本. [12] 朱軍.元代理學與社會[M].四川:巴蜀書社.202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