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xiāng)黨篇第十(下) 問人于他邦 10·9問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康子饋藥,拜而受之。曰:“丘未達(dá),不敢嘗。” 【注釋】 (1)問:問候。古代人在問候時往往要致送禮物。 【譯文】 (孔子)托人向其他諸侯國的朋友問候,要向受托人再次拜謝后送別。季康子贈送藥品給孔子,孔子拜謝之后接受了,說:“我對藥性不了解,不敢嘗。” (以上記載了孔子舉止言談的某些規(guī)矩或者習(xí)慣。他認(rèn)為,“禮”是至高無上的,時時處處以正人君子的標(biāo)準(zhǔn)要求自己。) 廄焚 10·10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譯文】 (孔子家的)馬房遭受火災(zāi),孔子退朝回來知道后,問:“傷著人了嗎?”沒有詢問馬的情況。 (此章表明孔子重人不重財(cái),十分關(guān)心下面的人。事實(shí)上,這是中國自古以來人道主義思想的發(fā)端。) 君賜食 10·11君賜食,必正席先嘗之。君賜腥,必熟而薦之。君賜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飯。疾,君視之,東首,加朝服,拖紳。君命召,不俟駕行矣。 ![]() 【注釋】 (1)腥:牛肉。 (2)薦:供奉。 (3)東首:頭朝東。 (4)紳:束在腰間的大帶子。 【譯文】 國君賜給熟食,(孔子)一定端正地坐在席位上先嘗一嘗。國君賜給生肉,一定煮熟了先給祖宗上供。國君賜給活物,一定要飼養(yǎng)起來。陪同國君一道吃飯,在國君舉行飯前祭禮的時候,(孔子總是)搶先嘗一嘗。 (孔子)病了,國君來探視,他便頭朝東(躺在床上),把朝服蓋在身上,并放上綬帶(以示臣敬君之禮)。國君召見(孔子),他不等車馬駕好就動身。 (古時候君主吃飯前,要有人先嘗一嘗,君主才吃。孔子對國君十分尊重。他在與國君吃飯時,都主動嘗一下,表明他對禮的遵從。孔子患病躺在床上,國君來探視。他無法起身穿朝服,就把朝服蓋在身上,也不失禮于國君。) 入太廟 10·12入太廟,每事問。 【注釋】 (1)此章重出。譯文參見《八佾》篇第三之第15章。 【譯文】 孔子入魯國太廟,每樣事物都要向人請教。 朋友死,無所歸 10·13朋友死,無所歸,曰:“于我殯。”朋友之饋,雖車馬,非祭肉,不拜。 【注釋】 (1)朋友:指與孔子志同道合的人。 (2)殯:停放靈柩和埋葬都可以叫殯,這里是泛指喪葬事務(wù)。 【譯文】 (孔子的)朋友去世了,沒有親屬負(fù)責(zé)辦理喪事,(孔子)說:“喪事由我來辦吧。”朋友饋贈的物品,即使是車馬,只要不是祭肉,(孔子在接受時)也是不拜謝的。 (孔子把祭肉看得比車馬還重要,因?yàn)榧廊怅P(guān)系到“孝”的問題,反映他對祖先懷有至誠至敬的心情。) 寢不尸,居不客 10·14寢不尸,居不客。見(zī)齊(cuī)衰者,雖(xiá)狎,必變。見冕者與瞽者,雖(xiè)褻,必以貌。兇服者式之。式負(fù)版者。有盛(zhuàn)饌,必變色而作。迅雷風(fēng)烈必變。 ![]() 【注釋】 (1)齊衰:指喪服。 (2)狎:親近的意思。 (3)瞽者:盲人,指樂師。 (4)褻:常見、熟悉。 (5)兇服:喪服。 (6)式:同“軾”,古代車輛前部的橫木,用作動詞。遇見地位高的人或其他人時,馭手身子向前微俯,伏在橫木上,以示尊敬或者同情。這在當(dāng)時是一種禮節(jié)。 (7)負(fù)版者:背負(fù)國家圖籍的人。當(dāng)時無紙,用木版來書寫,故稱“版”。 (8)盛饌:盛大的宴席。“饌”,飲食。 (9)作:站起來。 【譯文】 (孔子)睡覺時不像死尸那樣仰臥平躺,休閑在家也不像作客或接待客人時那樣拘謹(jǐn)。 (孔子)看見辦理喪事的人,即使關(guān)系再親密,也一定要把態(tài)度變得嚴(yán)肅起來。看見戴冠冕有官爵的人和盲人,即使是常在一起的,也一定要有禮貌。在乘車時遇見穿喪服的人,便俯身伏在車前橫木上致禮(以示同情)。遇見背負(fù)國家戶籍冊、疆域圖的人,也要這樣致禮(以示敬意)。(作客時)如果有豐盛的筵席,一定要和顏悅色,恭敬地站立起來(以示謝意)。遇見迅雷大風(fēng),神色便莊嚴(yán)肅穆(以示對上天的敬畏)。 升車,必正立 10·15升車,必正立,執(zhí)綏。車中,不內(nèi)顧,不疾言,不親指。 【注釋】 (1)綏:上車時扶手用的索帶。 (2)內(nèi)顧:回頭看。 (3)疾言:大聲說話。 (4)不親指:不用自己的手指劃。 【譯文】 (孔子)上車時,一定要先直立站好,然后拉著索帶上車。在車上,不四下張望,不高聲說話,不指指點(diǎn)點(diǎn)。 (以上這幾章,講的都是孔子如何遵從周禮的。對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環(huán)境,應(yīng)該有什么表情、什么動作、什么言語,他都一絲不茍,按禮行事。所以,孔子的學(xué)生們在談起這些時,津津樂道,極其佩服。) 色斯舉矣 10·16色斯舉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zhì)雉,時哉時哉!”子路(gǒng)共之,三嗅而作。 【注釋】 (1)色斯舉矣:“色”,臉色。“舉”,鳥飛起來。 (2)翔而后集:飛翔一陣,然后落到樹上。鳥群停在樹上叫“集”。 (3)山梁雌雉:聚集在山梁上的母野雞。 (4)時哉時哉:得其時呀!得其時呀!這是說野雞時運(yùn)好,能自由飛翔,自由落下。 (5)共:同“拱”。 (6)三嗅而作:“嗅”,應(yīng)為“(jú)狊”字之誤。“狊”,鳥張開兩翅。鳥的長叫聲。 【譯文】 (孔子在山谷中行走,看見)一群美麗的野雞飛起來了,在天空盤旋了一陣后就落在樹上。(孔子)說:“這些山崗上的母野雞,真是動靜得時呀!真是動靜得時呀!”子路向他們拱拱手,它們便鳴叫著飛走了。 (這里似乎是在游山觀景,其實(shí)孔子是有感而發(fā)。他感到山谷里的野雞能夠自由飛翔,自由落下,這是“得其時”,而自己卻不得其時,東奔西走,卻沒有獲得普遍響應(yīng)。因此,當(dāng)他看到野雞時發(fā)出了這樣的感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