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多高血壓患者對于血壓管理極為重視,有的甚至嘗試自行選購中成藥以求控制。然而,即便服用了不少藥物,效果卻往往不盡人意,有的甚至引發了如頭暈、胃部不適等新問題,這背后究竟隱藏著怎樣的秘密?答案或許在于“藥不對癥”。 今天呢,我來給大家分享三種常被低估,但在高血壓調理過程中能發揮關鍵作用的中成藥,它們與中藥湯劑的協同使用,常常能帶來令人驚喜的轉變。 ![]() ![]() 三種調理高血壓的中成藥 ![]() 第一種:平肝降壓丸 平肝降壓丸內含天麻、鉤藤、石決明、夏枯草、決明子、黃芩、牛膝、杜仲等多種藥材。其主要功效體現在平肝潛陽、清熱降壓上,非常適合因肝陽上亢、肝火旺盛而導致的高血壓患者,如頭目脹痛、眩暈耳鳴、急躁易怒、面紅目赤等癥狀。 藥理: 在此配方中,天麻、鉤藤、石決明為平肝潛陽的主力,能有效抑制肝陽過亢,降低血壓。夏枯草、決明子則能清熱瀉火,輔助降壓。黃芩清熱燥濕,牛膝、杜仲則能滋補肝腎,調和氣血,穩定血壓波動。 ![]() 第二種:養陰穩壓散 養陰穩壓散由麥冬、玄參、生地黃、枸杞子、菊花、丹參、白芍、葛根等組成,具有養陰清熱、穩壓安神的功效,特別適用于陰虛火旺、心神不寧型的高血壓患者,表現為頭暈目眩、心煩失眠、口干咽燥、舌紅少苔等癥狀。 藥理: 麥冬、玄參、生地黃、枸杞子均為養陰佳品,能滋養肝腎之陰,平抑虛火。菊花、丹參則能清肝明目,活血化瘀,輔助降壓。白芍、葛根則能緩急止痛,安神定志,對于改善高血壓患者的睡眠質量有積極作用。 ![]() 第三種:活血調壓片 活血調壓片以丹參、赤芍、川芎、桃仁、紅花、地龍、全蝎、鉤藤等藥材為主,具有活血化瘀、平肝調壓的功效,適用于瘀血阻絡、肝陽偏亢型的高血壓患者,如頭痛如刺、痛有定處、夜間加重、舌質紫暗或有瘀斑等癥狀。 藥理: 丹參、赤芍、川芎、桃仁、紅花均為活血化瘀的行家,能深入經絡,消除瘀血,降低血管阻力。地龍、全蝎、鉤藤則能平肝熄風,抑制肝陽過亢,協同降壓。這些藥材的共同作用,能有效調節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水平。 ![]() 案例分享 ![]() 李先生,六十歲,在一次常規體檢中被診斷出患有高血壓,并伴有動脈硬化。起初,他并未感到明顯不適,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開始出現頭暈目眩、記憶力減退等癥狀,特別是在情緒波動后,血壓更是急劇升高。 去醫院進一步檢查后,他被確診為高血壓二級、動脈硬化,并伴有輕微的腎功能損害。 通過與李先生的交流,我發現他還有腰膝酸軟、夜尿頻繁的癥狀,且工作壓力大,情緒波動頻繁,這符合中醫理論中的瘀血阻絡、肝腎陰虛的證型。 ![]() 中醫診斷:為瘀血阻絡、肝腎陰虛。 治療原則:活血化瘀、滋補肝腎、平肝調壓。 于是,我為李先生開了一劑中藥湯方:熟地黃、山藥、山茱萸、澤瀉、茯苓、丹皮等,隨癥加減,旨在滋補肝腎、活血化瘀、平肝潛陽。 同時,我建議他服用養陰穩壓散作為輔助治療。 ![]() 結果效果如何呢? 經過兩個月的精心調理,李先生的癥狀得到了明顯緩解,血壓逐漸穩定在正常范圍,頭暈目眩、記憶力減退的癥狀消失,整個人看起來精神飽滿。 他告訴我,去醫院復查時,醫生也告訴他血管和腎功能都有了顯著改善。我相信,只要我們繼續堅持科學治療,李先生的健康狀況定能更上一層樓。 溫馨提示: 最后要提醒的是,中醫講究的是辨證施治,因人而異,每個人的情況不同,所以用藥也不同,需要詳細辨證之后,才能確保療效。 從醫30多年,在行醫路上,醫德為先,我堅守初心,不開昂貴的藥,只開對癥的,只為患者提供最適合的治療方案,竭盡全力幫助每一個病人。 |
|
來自: 掃地僧一一 > 《5108、中醫治高血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