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并非騰訊體系內唯一接入 DeepSeek 的產品。包括騰訊文檔、QQ 音樂、騰訊云 AI 代碼助手、騰訊元寶在內的多個騰訊旗下產品,都在持續接入。 并且,近一個月來國內外云計算頭部廠商、手機廠商、車企以及各互聯網平臺 / 產品,也都紛紛接入或支持 DeepSeek,整個行業可以說是掀起了“凡是產品都要搭配 DeepSeek” 的浩大入駐潮,入駐名單更新之快已經讓人目不暇接。 如今,一向謹慎的微信也加入這股浪潮,這背后究竟有何考量?而對于那些紛紛追隨 DeepSeek 的大廠來說,高昂的接入成本和潛在收益又該如何衡量? 在國內,擁有超 10 億用戶規模的微信是當之無愧的 “超級 App”。其社交、支付、內容分發、搜索等多重生態,構成了龐大的流量閉環。PingCAP 副總裁劉松在接受 InfoQ 采訪時表示,DeepSeek 具備強大的推理能力,再加上它是開源的,部署靈活,對個人與企業都有極大吸引力。微信此時接入 DeepSeek,顯然也是想搶先抓住用戶“想用 AI”這波流量。 “DeepSeek 把深度推理和搜索結合起來是一個 '王炸’,而微信本身擁有內容 + 用戶 + 搜索的完整生態,并且背后沉淀了海量高價值內容,它們的結合,很大概率能帶來極大的用戶價值。”劉松分析道。 面對一向以克制著稱的微信這次如此迅速地接入 DeepSeek,得到 App 聯合創始人“快刀青衣”在其公眾號中分析稱,只有兩個“可能”能用來解釋微信的這個“從克制到突變”,第一個可能是這個 AI 的機會或者說是新點子,在張小龍心目中,屬于剩下 1% 的好機會;第二個可能是整個事件恰逢春節,屬于“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或者“君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作為一個早期灰度測試功能,并沒有經過張小龍審批的環節。 另一方面,DeepSeek 的接入也讓微信在 to C 端具備了“輕量版 RAG(檢索增強生成)”能力。劉松舉例說,騰訊的“ima 知識庫”產品(微信里也有小程序版本)也已經接入了 DeepSeek,用戶可以通過微信直接上傳文檔、圖片等信息,這對于 C 端或服務端的業務價值非常大,千行百業的用戶都可以基于微信構建自己的專屬知識庫。 根據公眾號“共識粉碎機”消息,其從供應鏈看到騰訊加單了 10-20 萬張 H20,其判斷就是用在了微信版 Deepseek 上。“每張 H20 可以支持 500 個 Deepseek 滿血版用戶同時使用,這意味著 10-20 萬張 H20 可以支持 5000 萬 -1 億用戶同時在線用戶,這基本滿足了微信第一批 Deepseek 用戶的用量,也超過了 ChatGPT 的同時在線用戶。” 目前 H20 成本不到 1 萬美金,對應集群 1.5 萬美金,假設 10-20 萬張卡差不多是 20 億美金;按照 AWS 最新的折舊定義修改,GPU 能用 5 年,平均一年的折舊成本是 4 億美金。“共識粉碎機”表示,Deepseek 已經讓成本降低到巨頭充分可以試錯,而且不影響主營業務了。 雖然但是,DeepSeek 目前在微信里也是避免不了服務繁忙的局面: DeepSeek 雖然開源,但推理對算力的消耗依然顯著。一旦出現大規模用戶接入, GPU 云資源和后端成本是非常可觀的。業內有人推測,那些接入 DeepSeek 的頭部大廠每天可能要承擔數以億計的成本支出。 潞晨科技創始人尤洋曾表示,如果每日輸出 1000 億 token,基于 DeepSeek 服務每月的機器成本是 4.5 億元,虧損 4 億元;用 AMD 芯片月收入 4500 萬元,月機器成本 2.7 億元,這意味著虧損也超過 2 億元。 劉松強調,現在很多大廠更看重的并不是眼前的盈利,而是流量,能否先吸納更多用戶與開發者,讓他們在自家平臺上搭建或使用 DeepSeek 的能力。因為 一旦用戶規模成型,后期在增值服務或平臺生態上變現才有了更多可能性。 「極客搜索·AI 版」日前也宣布接入 DeepSeek,其研發負責人李顯偉對 InfoQ 表示,“大廠接入的成本和收益,短期看都是虧錢的生意,都是公司花錢給用戶提供免費的服務,當然大廠本身就有錢有算力,部署的成本也不高,相當于把他們的算力盤活了,用他們的算力給用戶提供了更好的體驗。” 而從長期看,李顯偉認為,如果場景做得好,能把用戶留在自己平臺的話(接住并留住這些流量),以后想變現的機會還是很多的。“如果接入之后跟自己的場景融合得不好的話,說白了就只是單純地接入,那想變現可能比較難,做不出差異化的體驗來的話,你一收費或者體驗一不好,用戶就去其他的平臺了。” 總的來說,行業目前正處于這樣的一個時刻:DeepSeek 的強推理能力和開源特性讓它可以廣泛應用于公有云和私有部署,并且,所有人都想嘗試 DeepSeek,這或能大幅推動應用生態的快速發展。 關于未來的商業邏輯如何形成,劉松認為,一旦 DeepSeek 驅動的應用能夠帶來實際收益,云廠商、大模型供應商就有了變現的窗口。例如,在某個行業,基于 DeepSeek 的 AI 應用可以面向 C 端用戶提供付費訂閱服務,開發者從用戶處獲得收入后,再將部分費用支付給云計算廠商或算力提供商。其預測,3 個月左右或可以看到跑出來的商業模式。 目前,各大 App 都在積極接入部署 DeepSeek,幾乎同一天,百度搜索宣布將全面接入 DeepSeek 和文心大模型最新的深度搜索功能。知乎答主江睿謹認為,這本質上還是在保護各大 APP 的獨占內容,是一種積極自我防御。 雖然各個平臺都表示自己接入了 DeepSeek,但一些網友表示,同一個問題在不同平臺會得到不用的答案。因此,一些人士認為,擁有數據主權將是未來企業競爭的關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