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一檐疏雨,兩袖松風。 中國人的閑居之趣,自古便藏在山水與書卷之間。 世人總道浮生若夢, 而半日閑居,幾卷詩書,一席茶煙, 卻能讓時光落地生根,讓性靈歸于澄明。 一屋、兩人、三餐、四季, 萬卷繁華,終究不如半日閑居。 ![]() ![]() ![]() ![]() ![]() ![]() 苼喜茶事 ![]() ![]() 閑居四時,風物成詩 宋人郭熙《林泉高致》言: “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 秋山明凈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 。 閑居之妙,在于與四時共語。 春晨推窗,見遠山含翠,檐角垂露未晞; 夏夜臥竹榻,聽蟬鳴疏落,星子墜入茶甌; 秋暮掃庭前落葉,拾一枚夾入舊書; 冬雪叩門時,圍爐煨芋,炭火噼啪聲里,翻幾頁泛黃詩箋。 汪曾祺寫昆明雨季: “昆明的楊梅很大,有一個乒乓球那樣大,顏色黑紅黑紅的,叫做'火炭梅’。” 閑居之人,總能在瑣碎中捉住光陰的韻腳, 將煙火日子,過成一首無須注解的詩。 ![]() ![]() ![]() ![]() ![]() ![]() 苼喜茶事 ![]() ![]() 茶香書韻,靜中生趣 明代田藝蘅《煮泉小品》載: “茶者,以火作者為次,生曬者為上。” 閑居不可無茶。 泥爐小壺,松炭細火,煎水聲如松濤過耳。 待茶煙起時,取一卷《陶庵夢憶》, 讀至“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殘雪”,抬眼恰見月影移墻, 恍覺張岱筆下風月,正落于自家案頭。 昔年沈復于《浮生六記》中憶滄浪亭舊事: “夏日柳陰濃處,持蕉扇,趿涼鞋,閑話荷香。” 今人閑居,雖無滄浪亭之勝, 卻可借一窗綠影、半榻清風, 在茶煙與墨香中,與古人隔空對坐,心照不宣。 ![]() ![]() ![]() ![]() ![]() ![]() 苼喜茶事 ![]() ![]() 草木養性,天地為廬 鄭板橋題畫竹云: “一兩三枝竹竿,四五六片竹葉。自然淡淡疏疏,何必重重疊疊?” 閑居者,多愛蒔花弄草。 瓦盆植蘭,取其幽;石罅種蒲,慕其韌。 春日剪韭,秋來采菊,竹籬邊隨手插一枝野薔薇, 任它攀過粉墻,開成無人問津的爛漫。 老舍在濟南的院子里種滿花草: “墻根隨意撒些鳳仙花籽,到了夏天, 紅的白的熱鬧極了,連貓都愛在花影里打滾。” 草木最解閑居意,不爭喧市春光,只在方寸之地,活出一派天真。 ![]() ![]() ![]() ![]() ![]() ![]() 苼喜茶事 ![]() ![]() 心居之境,在遠在近 元代倪瓚筑清閟閣藏畫,自謂:“聊以寫胸中逸氣耳。” 閑居不在形制,而在心境。 錢鍾書與楊絳寓居三里河時,書房僅容旋馬,卻自題“容安館”, 取陶淵明“審容膝之易安”之意。 方寸斗室,因滿架詩書而自成宇宙。 林語堂曾嘆: “宅中有園,園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樹,樹上見天,天中有月。” 閑居之奢侈,從不在雕梁畫棟, 而在那一份“雨打芭蕉聽個響,風搖修竹看個影”的從容。 ![]() |
|
來自: 小橋流水1i79ra > 《人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