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遙遠的救世主》,讀到丁元英請歐陽雪投資王廟村時,看到歐陽雪的反應,再想想肖亞文千里迢迢自費去德國的用意,瞬間就明白葉曉明等人為什么賺不到錢了? 原來,有時候耽誤你的,不是時機和運氣,而是你的認知水平。 有句話說得好: “你的認知程度,就是你的人生上限,一個人的認知,引導著他的行為,進而決定了他的人生走向。” 的確如此。 有些結局看似偶然,實則早已注定,所有結果,都是認知影響下,個人面對機遇和風險時,選擇不同所造成的。 ![]() 1、 面對機會,不貪不躲敢承擔歐陽雪,是一個特別能經得住誘惑的人。 丁元英找歐陽雪投資王廟村扶貧項目,本來只是想讓她占一個空頭名義,條件是盈利歸歐陽雪,虧損歸丁元英自己。 不出資,不擔風險,甚至什么都不用做,就能坐收紅利,這是多么好的一個機會。 但歐陽雪的第一反應是: “這樣的好事,人選為什么是我?” 她很清醒,完全沒有被誘惑沖昏頭腦,更讓人佩服的是,這樣白撿錢的事,她竟然不要,而是主動選擇去承擔風險。 “這種偷偷摸摸的錢我掙不來,要讓我干就來真的,如果真賠了,白紙黑字我絕不會有半句怨言。” 抵得住誘惑,不占便宜,還有自知之明,她說: “我沒別的能耐,就會開飯館,這事不成我都開我的飯館。” 即便誘惑再大,都不會輕易搖擺,她很清楚自己的根基在哪里。 后來,古城三人組葉曉明等人因為樂圣起訴,面對600萬賠償金,害怕了,提出退股自保,所有壓力都轉嫁在歐陽雪一個人身上。 歐陽雪心口堵得難受,但還是讓情緒平息下來,冷靜分析到: 聽從葉曉明建議求和是個錯誤,接受退股是意氣用事,也是別無選擇,需要承擔的最壞結果就是,100萬投資風險底線上,再增加30萬。 一番思考,歐陽雪接受了自己需要承擔的風險,也不愿意做背信棄義之人,既然當時選擇讓丁元英來做決策,就要為這樣的選擇承擔相應后果。 風險面前不躲不逃,而是冷靜思考,敢于承擔,這是歐陽雪遇事不抱怨的承擔力。 肖亞文參與格律詩公司官司之后,提出想要入股,歐陽雪很高興,但還是善意提醒: “你必須等官司打完再入股,萬一敗訴了就把你拖累了。” 明明風險可以分散出去,但她沒有選擇避險,而是依然選擇承擔,這就是歐陽雪的大氣,也是她之所以能夠把飯店越做越大,錢越賺越多的原因。 不貪心,不輕進,不逃避,敢承擔,這是強者面對機會與風險,理智而又有道德的態度,也是一個人福德不損,能夠承載更大財富的福報。 ![]() 2、 創造機會,審時度勢不攀緣肖亞文,是一個很懂得審時度勢,為自己創造機會的人。 公司散伙,她本來已經給老板在天津租好房子,可想到散伙后,跟老板就再也沒有聯系了,急忙改了安排。 退租、自費從北京飛德國,將老板的歸隱之地安排在了好朋友芮小丹所在的城市。 為什么寧愿承擔金錢損失,也要如此折騰? 她說得很直白: “認識這個人就是開了一扇窗戶,就能看到不一樣的東西,聽到不一樣的聲音,能讓你思考、覺悟。” 此時,她并不知道這個決定會改變自己,只是想給自己留個機會。 果然,這條路留對了。 肖亞文是個很主動的人,會主動為自己創造機會,但也是一個懂得適度的人。 芮小丹去北京時,她本來去接站,可遠遠看見丁元英的朋友韓楚風,集團公司總裁,她沒有借機湊上去,而是默默地回去上班了。 用她的話說,就是不攀緣分,因為她曾問丁元英“為人處事怎么才能恰到好處?” 丁元英說:“隨緣惜緣不攀緣。” 主動創造機會,卻不失分寸,這是肖亞文做事的“度”。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機會來了,肖亞文沒有錯過。 她盤算著手里的資金,在官司輸贏未定之前,向歐陽雪提出入股,成為格律詩真正意義上的掌門人。 不到一個月,公司勝訴,行業龍頭公司提出以650萬購買格律詩, 肖亞文手里的31萬,一下子變成了300多萬。 這賺錢的速度,難怪劉冰會嫉妒。 超前的認知力,提前布局,為自己創造機會,做事有度不攀緣,審時度勢,出手果斷,這是一個人不局限于當前,目光長遠面對機會與風險的高遠格局。 ![]() 3、 錯失機會,能力不夠貪心不足 丁元英請歐陽雪投資時,曾說: “這事起因復雜,簡單說就是拉動王廟村經濟,給葉曉明、馮世杰、劉冰他們一個成就事業的機會。” 王廟村項目,這個機會,本來是葉曉明推動馮世杰,馮世杰向芮小丹提出的,丁元英很明白地說,是給他們三人一個機會。 可是,丁元英也早說過,這盤菜不是人人都能吃的,很有可能有些人會扒著井沿兒看一眼,再掉下去。 果然,被他猜中了。 葉曉明三人,本來想著請高人丁元英指導他們做點事,想背靠大樹好乘涼,但公司成立時,丁元英一分錢沒掏,他們就開始憂心忡忡。 “折騰半天,丁哥沒出一分錢,咱們要按他說的做,做砸了怎么辦?說是光腳的不怕穿鞋的,現在反倒成了他光腳,咱穿鞋。” 懷疑的種子,一旦種下去,就會越長越大。 北京展會時,丁元英要求降價銷售,葉曉明直接說:“丁哥,我們是不是可以請你幫忙,也可以不請你幫忙?” 從一開始求著丁元英幫忙,到現在不愿意要他幫忙,葉曉明擔心的是自己的錢,在意的還是丁元英沒出錢。 收到樂圣600萬賠償金起訴后,葉曉明再次抱怨丁元英沒出錢,如果他當時出錢,大家就可以欠著不還了。 請高人指點,還不愿意承擔風險,只想“坐等靠吃大戶”,多虧丁元英早就看透了他們的心思,沒有自己直接出錢投資。 以他們三個人的認知來看,這官司無論輸贏都是死,面對未知的風險,三人選擇了退股。 馮世杰比較實在,不好意思讓歐陽雪一個人承擔,將王廟村債務攬到了自己身上,他的結局也因這一善念,有了不同轉機。 最慘的是劉冰,貪戀虛榮,不想放棄寶馬車的風光,選擇退股打工,后來寶馬車收回,他眼睜睜看著肖亞文一夜暴富,心理失去平衡。 考慮到劉冰的歸宿,丁元英將一個文件袋交給他,一再叮囑讓他用來保住工作,千萬不要用來要挾別人,還提點他說:“只有你行,你才有機會。” 丁元英的苦心,劉冰一句都沒理解,他陷入到不切實際的財富幻夢,貪心地想要更多。 只可惜,沒有能力,沒有腳踏實地的努力,一切都是泡影,文件袋里只有白紙,并沒有劉冰想要的要挾他人的證據。 貪心不足蛇吞象,劉冰到死都沒有明白,不是丁元英騙了他,而是他不愿腳踏實,能力不夠,還貪婪成性的欲望害了他。 行有所止,欲有所制,一個人越是害怕失去,越是會失去更多,越是害怕貧窮,越是會被貧窮困住,錯失更多。 ![]() 4、 寫在最后財富,是認知的補償,也是一個人有福德的獎賞。 歐陽雪和葉曉明三人一樣,沒有看透丁元英的謀劃,但她不貪心,敢承擔,不愿背信棄義,這樣的認知和德行,讓她握住了手中的機會,開辟了主業之外的財路。 肖亞文,因為與丁元英共事比較久,了解丁元英,也信任丁元英,站在布局者的高度,她以全局者思維,為自己的逆襲贏得了先機。 就像《教父》中所說: “花半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一個人最可怕的不是認知不夠,而是明明自己眼界有限,還要用自己狹窄的眼光去看待他人,做事總想靠他人,有風險卻只考慮自己。 更雪上加霜的是,他還很貪心,既要還要,總想走捷徑,不愿去付出,進而耗盡福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