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珠還合浦”指的是物失而復得、人去而復回。這一成語的背后,是動人的廉潔故事。珍珠固然珍貴,但更為珍貴的是廉潔的品行。 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南越國滅,漢朝在其地設置了九個郡,合浦郡為其一,下轄合浦縣、徐聞縣等五縣。合浦本地有一項人見人愛的特產,這就是珍珠。合浦珍珠在古代既是商品,也是珍貴的貢品。 《后漢書·循吏列傳》中記錄了一位叫孟嘗的循吏。他曾任合浦太守,到任時,本來盛產珍珠的合浦竟已無珠可采。一問才知,原來此前幾任太守為人貪婪,為了獲得珍珠,不顧蚌孕規律,威逼哄騙百姓下海無度采集,以至打破生態平衡,“珠遂漸徙于交趾郡界”。珍珠產量下降,對于合浦而言,牽一發而動全身,導致商旅不來,貿易不通,物資匱乏。受影響最大最直接的還是以采珠為生的百姓,他們平時采珠以換取糧食,如今無珠可采,就無法以珠換糧,難以養家糊口,極度貧窮者甚至餓死于道。孟嘗“革易前敝”,禁止濫捕亂采,讓珠蚌有休養生息的時間。不到一年,合浦的珍珠產量恢復,“去珠復還,百姓皆反其業,商貨流通”。這就是“珠還合浦”的典故。 孟嘗高潔,他“少修操行”,曾在郡中擔任“戶曹史”,即協助戶曹辦理民戶、祠祀、農桑等事務。后來,孟嘗接連“舉孝廉”“舉茂才”,曾任縣令,以廉潔善治著稱,后升任郡守。合浦南珠細膩光潤,渾圓剔透,審美價值、經濟價值和藥用價值都很高,作為合浦太守,離任時帶兩三顆珍珠作為土特產、紀念品回家,看上去也無傷大雅,外人更難以察覺,孟嘗卻不為所動,告歸回到老家后,仍從事農耕,直到七十歲時病故。同時代人因此稱贊孟嘗“南海多珍,財產易積,掌握之內,價盈兼金,而嘗單身謝病,躬耕壟次,匿景藏采,不揚華藻”。 (摘編自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趙建國/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