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當患者體內的濁瀉能夠排出后,脾胃功能往往是在好轉的形勢發展。 ![]() 42歲的張先生,主訴胃脘脹滿,尤其是到了梅雨季節就胃脹的難受,平時自己也愛吃一些冰鎮的,早上起來了時候,嘴里很黏膩,下午肚子又脹的像是打鼓一樣,大便還是總不成形的,伸出舌頭一看,舌苔白厚膩如積雪,脈濡滑,肚臍周圍摸上去發涼。這是典型的濕濁困脾之證。 ![]() 濁邪具有重濁黏滯的特性,如同淤泥堵塞河道。臨床常見三種濁邪致病形式:①濕濁困脾型,表現為頭重如裹、肢體困倦;②痰濁中阻型,可見脘痞嘔惡、喉間痰鳴;③食積化濁型,多伴噯腐吞酸、矢氣臭穢。張先生的情況正是濕濁與食積交阻,導致脾失健運、胃失和降。 在《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有個方子叫做平胃散,以此為底方來加減。其中蒼術燥濕運脾,厚樸行氣消脹,陳皮理氣化痰,配伍焦山楂消食導滯,茯苓利水滲濕。同時配合每日晨起順時針摩腹200次。3劑后復診的時候排出大量腐臭溏便,腹脹的感覺減輕。又繼續調理一周以后,舌苔轉薄白,腸鳴音恢復正常。此時調整方劑,去焦山楂加炒白術、黨參健脾益氣,后告知諸癥皆悉。 整個的一個過程遵循'急則祛邪,緩則扶正'的原則。脾胃為氣機升降之樞紐,濁邪去則氣機暢。但需注意祛邪不可傷正,中病即止。建議患者在醫師指導下進行體質辨識,避免盲目服用清熱瀉下之品。脾胃功能的完全恢復還需配合情志調攝、飲食有節等綜合調理,方能達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理想狀態。 ![]() 若是一見腹瀉就用強力瀉藥,就像用抽水機猛抽積水,反而會傷地基。正確做法應該是挖排水溝(利小便),讓濕氣慢慢導出。若是亂用瀉藥導致虛脫,那可就是反面教材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