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湖北武昌有個抗清名將叫熊廷弼。他幼年時候,很會對對子。一年初夏,他與少年朋友一同外出游玩,見到農(nóng)民在田里插秧,有個姓范的少年朋友出一聯(lián)要他對,那上聯(lián)是:稻草扎秧父抱子。 熊廷弼正思索之際,見一老人提著一籃竹筍從身邊走過,于是,馬上對出了下聯(lián):篾籃提筍母懷兒。 △清朝著名思想家、文學家魏源,自幼才思敏捷。9歲那年,他去應童子試,縣令在唱名時指著茶杯中所畫的太極圖,出一上聯(lián): 杯中含太極; 當時,魏源懷揣兩個麥餅,于是立即對出了下聯(lián):腹內(nèi)孕乾坤。 △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從小刻苦求知,能出口成章。11歲那年,他在私塾讀書,業(yè)師程籍笙上課時曾出上聯(lián)要學生續(xù)對。上聯(lián)云:虎豹誠能格; 眾生無一能對,孫中山朗聲答道:龍蛇未可知。 △“文壇祖母”冰心老人,自幼聰慧好學。8歲那年,冰心央求私塾先生教她做詩,先生說做詩要先會對對子,冰心說可以試試,于是先生出一上聯(lián):雞唱曉。 冰心略加思索,答道:鳥鳴春。 |
|
來自: 羅氏館藏 > 《楹聯(lián)拾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