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學階段有58%的家長對孩子的成績感到焦慮,到了初中階段,已升至64%。而小學升至初中,出現心理問題的孩子占比也由10%升至20%。 報告還顯示,小學階段愿意努力學習的孩子升至初中后,占比由85%降至75%。 “你們別管我了行不行,我好累啊”,當寶媽黃姐在周六再次喊兒子小飛參加補習班時,還是被拒絕了。 為此,她十分無助地在家長群里發問,希望其他家長能提供幫助。畢竟,用她的話說:“班里沒有哪個孩子不參加課外補習班的,怎么別的孩子能聽話上課,我兒子就不行呢?” “你直接罵他,孩子就是你硬他就弱,你一退讓,他就更加懶散” “小飛再不好好補一下數學,我女兒就要超過他了哦” “你要是妥協,等成績退步了,你就后悔了” “……” 許多家長紛紛力勸黃姐采取強硬態度,畢竟如今小飛已經6年級,再不好好努力,很可能不利于入讀知名初中了。 其實,從3年級開始,小飛周末就開始上數學、語文輔導班,寒暑假也是如此。 一開始,只要小飛喊累,他們就輪流灌輸大道理剛開始兒子還挺,但或許是大道理說多了,小飛現在開始回懟,或者干脆不想去了。甚至,連老師布置的課后作業也不肯做了。 之后,夫妻倆又轉換策略。黃姐負責嚴厲責罵,丈夫偶爾動手打。 迫于父母的威嚴、強勢,小飛只能不情不愿繼續參加輔導班。不過,他經常找借口請假。 “花那么多錢送他到輔導班,擔心他跟不上,可他自己呢,一副毫無上進心的樣子,基本上躺平了,真不知道怎么辦”,黃姐一提起兒子的“佛系”狀態,就煩心。 《家庭教育現狀調查報告2024》顯示,家長越來越“雞娃”的同時,越來越多的孩子卻偏愛“躺平”。 ![]() 這到底是咋回事呢?其實,和下面的幾個原因有關。 原因一:孩子不堪重負 青少年心理研究中心發布的《00后、10后青少年情緒壓力調研報告2023》顯示,66.3%的青少年因學習成績感到不快樂,成績不理想。而那些成績較好的,則需要奔走在各種輔導班,完全沒有屬于自己的時間。 ![]() 都說“重壓之下出英才”,然而,對于心理承受能力還較弱的孩子們來說,家長一直強調的“你必須考出好成績”、“別人能做到,你也必須做到”等要求,讓他們倍感壓力。 原因二:自我保護機制 《2022年國民抑郁癥藍皮書》顯示,我國未成年人患有抑郁癥的占比達到總人數的30.28%,其中超過50%為在校學生。 ![]() 根據心理學可知,抑郁癥是一種人類的自我保護、適應的行為,在遇到極大心理壓力或負能量時,以萎靡、退縮的姿態保住生命。 而兒童心理專家們普遍認為,孩子以消極、沒有追求目標、冷漠、逃避現實等心態,做出“躺平”的行為,就是一種抑郁癥前期的自我保護開始啟動,可視為“求救”信號。 原因三:追求自我 《第5次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調查報告》指出,我國90%以上未成年人擁有手機,使得他們有更便捷的途徑接觸網絡,精神世界更加多元化。 也因此,他們的思想相對以前更加開放,不愿順從傳統意義上的人生理想,和自我價值。 ![]() 比如,家長期望孩子長大成為公務員、入職事業單位等,這或許不是他們的理想,進而跟家長作對,或者干脆不想學了。 心理學上有個“超限效應”,也能很好的解釋這個問題。當家長把壓力拉滿,孩子其實已經感受不到了,甚至,開始朝著相反的方向發展。
![]() 同時,騰訊新聞網公布的調查數據指出,在關于“你對孩子最關心的事情”調查時,孩子的學習成績僅次于健康、安全之后。 不難看出,家長們不僅十分看重成績,還不惜“下血本”。 迫使家長如此“卷”的原因,第一個就是,不管是媒體還是各類教育機構等都大肆宣傳教育資源的重要性,以至于家長產生焦慮的同時,滋生的壓力也讓他們向孩子施加壓力。
不僅如此,甚至有不少家長,為了享受別人艷羨自家孩子的優秀的成就感,過度要求孩子在成績、各種比賽中不斷競爭。 還有一個原因是,家長的攀比心作祟。 為了跟朋友聊有面子,把孩子當做炫耀的資本,不惜花費大量金錢、時間,讓孩子刷題、上興趣班,感覺這些都做到位了,成績自然會提上來。 然而,就像《一激到底:在競爭環境中撫養孩子》中提到,家長們過于用力、過度教育孩子,最終效果遠不如使用正確的辦法,進行順其自然的教導! 你希望孩子優秀,孩子也一樣希望有個成功的父母。所以,與其卷孩子,不如試試卷自己。不管是工作還是生活,都對自己多一點要求。 或許,在你的帶動下,孩子的成績,自然而然會有提升,根本不用“卷來卷去”,也不用威逼利誘。 李玫瑾教授在多場講座中勸導家長們,關于教育孩子,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的同時,也不要強迫孩子接受自己安排的高強度學習,否則很可能出現“拔苗助長”的不利后果!明智的家長,不應該是“卷不停”,而是會卷自己,帶動孩子的父母,您覺得呢?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