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是一張錯綜復雜的網,我們只是網中的一個小點。 要想在工作中取得成功,生活中獲得幸福,我們必須學會在這張大網中擺好自己的位置。 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中告訴我們: 一個人在經濟上的成功有百分之十五歸功于自己的專業知識,而百分之八十五歸功于人類工程學——也就是個人的人格魅力和與人相處的能力。 要想讓自己討人喜歡,獲得他人的支持,就必須明白人性的基本特點,即人的最原始的目標是獲得認可和取得優越感。 換言之,我們只有認可他人,把他人放在優越的位置上,我們才會贏得他們的支持。 和周圍人搞好關系的秘訣就是不分享任何讓自己感到驕傲和令自己開心的事,把對方看得比自己重要,永遠不試圖改變別人的認知! 1 不要分享自己的任何成功和喜悅,要對他人感興趣! 富蘭克林說:求別人幫個小忙,更容易給人留下好印象。 為什么如此呢?因為求人幫一個小忙,就會讓對方不費什么力氣就快速提升自己的優越感和幸福感。當一個人心情愉悅的時候,他就會向身邊的每一個人展露微笑,在這種情境下,你就很容易給他留下良好的印象。 而分享自己的任何成功和喜悅都是在向別人展示自己的優越感,快樂了自己,卻讓別人心里不是滋味,甚至是對對方優越感的一種嚴重冒犯。 我們必須明白這一點,自我表露只能留給為數極少的親密關系。除了最愛你并能從你的成功和喜悅中獲益的人之外,不會再有人真的在意你的進步和幸福。 輕視你的人會因為你的進步而悄悄遠離你,你的進步降低了他一直沾沾自喜的優越感。你最好的朋友表面上會恭喜你的成功,但內心也會暗暗嫉妒你,你的成功也同樣削弱了他的地位。 朋友之間,分享雞零狗碎、傷心煩惱總是最受歡迎的。善于自黑的人往往最易贏得朋友的喜歡,因為這會讓朋友感覺到他比你過得更好。 要想與人搞好關系,最大的秘訣就是少談自己,而是竭盡全力地將話題和注意力投到對方身上。 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中說: “如果你能夠發自內心地對他人感興趣,那么你將會很快贏得很多朋友。因為人們對自己更感興趣,在500個電話會話中,'我’這個詞使用了3900次。” 社交的真正目的并不是娛樂自己或是證明自己,而是達成我們的目標:不糊里糊涂地惹人忌妒,甚至樹立敵人,而是努力地從對我們有益的人那里獲取價值。 因此,永遠不要分享任何讓自己感到驕傲或開心的事,要把成功和喜悅深埋心底,即便在最好的朋友面前也要保持低調,我們要將全部的興趣用來關注別人,當我們習慣于以微笑和傾聽的方式與人相處,記住他們的名字,討論他們感興趣的話題,當我們給人賦能而不是向他人索取能量時,我們就會自然而然地擁有一個好人緣。 2 要讓別人感覺很重要,而不是把自己放在一個高高在上的位置上。 以居高臨下的方式和人說話,意味著主動與人拉開距離,這并不能贏得他人的尊重,也不能抬高自己的地位,只能讓人感覺到你在故意疏遠別人,或者很不懂禮節。 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中說: “關于人類行為,有一條非常重要的法則,如果我們能夠遵守這條法則,那么我們將幾乎不會遇到麻煩。事實上如果我們遵守這條法則,它將會給我們帶來數不清的朋友以及持久的幸福。但是如果我們違背了這條法則,那么無窮無盡的麻煩馬上就會找上門來。這條法則就是:永遠讓別人感到自己很重要。” 滿足一個人'被重視'的心理需求,最有效的方式是真誠地贊賞其引以為傲的特質,從而將正向情感價值準確傳遞給對方。 在《人性的弱點》中,卡耐基分享了一個極具啟發性的生活片段。 某日,他在郵局辦理掛號信業務時,注意到柜臺后的辦事員因繁重的工作和日復一日的重復勞動而顯得疲憊不堪、態度冷淡。敏銳的卡耐基意識到,這正是實踐人際交往藝術的絕佳機會。他靜心觀察,試圖發掘這位陌生人身上值得贊賞的特質。 當輪到卡耐基發郵件的時候,他熱情地說:“我要是有你那一頭好的頭發該多好!” 這一句話,一下子打動了冷漠而煩躁的辦事員,因為一頭好頭發正是他引以傲的特質,他立刻抬起頭,愉快地和作者攀談起來。 當我們觸及他人渴望被重視的心理需求時,人際交往便會變得順暢自然。 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并從中獲益,關鍵在于調整自我定位:要將自己的位置 放低,用發現的眼光探尋對方的閃光點,并以真誠的態度表達贊賞。 欣賞他人是維系人際關系的黃金法則,其核心在于認識到每個人都有其獨特的價值。淺薄者往往輕易批評他人的不足,而智者則致力于發掘并贊美他人的優點——這一過程雖具挑戰,卻能為雙方帶來深遠的精神愉悅和情感滿足。 3 永遠不去改變他人的認知! 世界上最蠢的事莫過于糾正別人的認知。 毛姆在短篇小說《雨》中描寫了一位十分執著的神父,他要挽救被困旅館中一位妓女的靈魂,于是想盡辦法說服總督,要求妓女坐暴雨后的第一班船返回家鄉,重新做人。 神父在精神快要崩潰的妓女的要求下,每天堅持到她的房間為她禱告。 就在神父精疲力盡,自認為快要成功的時候,人們卻在海邊的沙灘上發現了他手拿剃須刀的尸體。 而那位妓女則迅速恢復了自己的本色,又開始在房間放起音樂過起自己放蕩的生活。 神父大概永遠搞不懂妓女的價值觀,每個人都有自己要追尋的優越感,即便那是一種墮落,但在她的世界里,那就是快樂。 一個人想搞壞一段關系最好的辦法,就是直截了當地在別人的腦子里種下一個種子,然后再等著開花結果。 王小波說:不要把別人的腦子當雞窩,下完蛋卻不告訴別人下一步怎么辦。 好為人師或者隨意地否定別人,即便你完全正確,也極少會有人感激你的好意,往往只能激發對方的憤怒。 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中說: “要想贏得別人按你的方式思考,就要永遠避免辯論,永遠不說你錯了,要以友好的態度開始對話,經常說'是的,是的’,真誠地站在別人的觀點上看問題。” 他人認知的改變,從來都是自己撞在了南墻上而不得不改變,或者因我們的改變而悄然地隨之改變,永遠不要去改變別人的認知,這不僅是一種修養,更是一個至關重要的交際原則。 在這個充滿競爭與比較的社會中,真正的人際智慧不在于彰顯自我,而在于照亮他人。當我們學會放下自我中心,以謙遜的姿態欣賞他人的獨特價值,我們便開啟了人際關系的良性循環。這種智慧不是簡單的社交技巧,而是一種深刻的人生哲學:它要求我們超越表面的得失,在給予他人價值感的過程中實現自我價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