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某人自私與無私,當下已經退出對人的評價流行語。讓我們來看看中國傳統社會和佛教對自私與無私認識。 孔子曾說過,一個人要想成就自己,步驟就是修身、齊家、治國。自利之后才能利他,真正的自私是建立在一給人強大自我的基礎上的,是一種對自我負責的態度,這樣的自私包含了三個層面,首先是一種對自我負責的態度,就是自尊,懂得珍惜自己的價值,不輕易讓他人的評價左右內心。其次是自愛,對自己的身心負責,給予自己充分的關懷和善待。最後是自警和自醒,透過不斷的反思來提升自我,避免被負面情緒和欲望所操控。正所謂己立立人,己達達人。唯有先自利,才能真正利益他人。真正的自私並不是損人利己,而是建立自尊自愛自警自醒,成為一各有力量的人。 佛教中講自私的最高境界是無私,無私並不是犧牲自我,而是超越小我的執著,進入更高層次的境界,內心會變得更加自由,不再被欲望和煩惱所束縛。無私不是消極的讓步,也不是做一各逆來順受的工具人,而是一種內心滿足的積極展現。當對自己的內心負責,學會放下執念并擁有對抗煩惱和欲望的力量時就完成了自利階段。此時,內心如同一盞明燈,能夠照亮周圍的人,這便是自私升華到無私開端。 上面從兩個方面解釋了自私與無私,就是說真正自私就是通過自利和利他來成就自己,這樣的自私既不是冷漠的自我為中心,也不是自我犧牲,人們不該為“自私”感到羞愧,將自私升華到無私便能擁有了改變自己和社會的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