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結論,古代也有“背心”,古代的無袖衣就稱為“背心”或“比甲”,多為對襟式樣。一般這種無袖衣是套在衣服外面穿著,是一種無袖、對襟、兩側開叉及至膝下的款式。承襲于宋,流行于元、明時期,一般長至臀部或至膝部,有些更長,離地不到一尺。 在南宋黃昇墓中,出土可搭配的宋風漢服款式就至少有幾十種,包括無袖的背心、長短衫子、兩片裙、圍合、褲子,帔子、包包等。這種無袖衣,就是我們看到劇中景甜穿搭的這種。 這種無袖背心很適合在夏天穿著,因為它的面料也極輕,穿起來比我們現在大部分衣服舒適性、透氣性要高,所以會“涼快”很多。其中有一件深色牡丹花羅背心,衣長70厘米,腰寬44厘米,袖口寬27.5厘米,領緣寬2.1厘米,大概用料1.3平方米,僅重16.7克,16.7克是什么概念呢?一斤等于五百克,那么一兩等于五十克,也就是說這件衣服連半兩都不到,一個火柴盒可以裝兩件這樣的羅背心,簡直讓人震驚,但看用料而言,馬王堆墓的素紗襌衣依舊是歷史最輕。所以古人的夏天,是真的實現了“物理納涼”。 “背心”是古代仕女還是勞動人民都喜愛的款式,一般長度過腰,實際長度可長可短,常見如果外出游玩或者社交勞作,基本會外搭于褙子外。但哪怕疊穿了兩層,可以看出古代的面料足夠輕薄,尤其上左圖幾近透明的質感,可見過夏天這么穿搭也是非常舒適的。 但如果在家中閑坐納涼,不外出時可單獨穿著。比如在明代,背心也可常叫“褂”,或“比甲”,此時背心則是可泛指各類領型的無袖衣,在家中時,如沒有穿抹胸,加上面料輕盈,基本上很容易出現我們現在意義上的“走光”,難怪網友會感慨:怪不得以前外男不許進后宅。 加上抹胸,透過輕盈的外衣面料,會透出一抹顏色,增加一些個人的穿搭品味(這里用的是長袖對襟立領衫的圖來舉例),而且有意思的是,明代內搭常見紅色,不僅和衣服形成了撞色之感,還很鮮艷,讓人覺得既素雅又有活力,也是一種比較有意思的穿搭方式了。 這種無袖衣,哪怕放到現在,也很時尚,類似時裝款無袖外套的穿法,可以敞穿也可疊穿,中長款也可以搭配腰帶裝飾,內搭抹胸或襯衫,下裝配褲子和裙子都可,就能實現傳統到時尚的無縫切換。 在選色上我們還可以調整下日常方向,如果選用純色這種,就非常適合生日常生活和外出場景,如果用的黑白或者淺色,就會比較適合通勤和嚴肅場合,也更適合現代化百搭,你學會了嗎?記得點贊在看一下,還有什么更多好玩的穿搭技巧?歡迎留言一起討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