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 共學勉之 ![]() 《觀空篇》出自五代末北宋初道士陳摶之手。 彼時,陳摶久居山林,潛心鉆研道家學說,在對宇宙、人生與修行的深度探尋中,寫成此篇。 文中,陳摶將“空”分為頑空、性空、法空、真空、不空五個層次。 從混沌蒙昧的頑空,到片面守虛的性空,再到初通天道的法空,直至超越色空的真空,以及闡釋有無辯證的不空,層層遞進。 這不僅是他對道家修行境界的系統梳理,更是對宇宙人生本質的深度叩問。其獨特的思想體系,跨越時空,為后世道家修行者和哲學愛好者照亮了探索精神世界的道路 。 #01 欲究空之無空,莫若神之與慧,斯太空之蹊也。于是有五空焉。 若想探究“空”的真諦,必須借助智慧和靈性的啟發,這便是通往“太空”的路徑,由此分為五種“空”的境界。 心得感悟: 本段點明了“空”的核心本質:需要智慧和靈性去領悟。 空并非虛無,而是蘊含無限可能的狀態,是通向更高境界的起點。追求真理不僅需要理性的思考,更需要內在的覺悟。 修行如登山,唯有將智慧與心靈結合,才能踏上通向終極真理的道路。 #02 其一曰頑空:何也?虛而不化,滯而不通,陰沉胚渾,清氣埋藏而不發,陽虛質樸而不止,其為至愚者也。 頑空是指空虛而不能變化,滯澀而無法通達,陰氣凝滯,陽氣不足,清氣埋沒,毫無生機,這是一種愚昧無知的狀態。 心得感悟: 頑空是一種固執、無智慧的狀態。 空并非簡單的虛無,而是一種動態的流動。 如果停滯不前、不知變化,就會陷入頑空的境地,無法突破自我。 修行中,頑固執念和無知會讓人陷入困境,唯有突破固執、融入流動,才能走向更高的層次。 #03 其二曰性空,何也?虛而不受,靜而能清,惟任乎離中之虛,而不知坎中之滿,扃其至妙,守于孤陰,終為杳冥之鬼,是為斷見者也。 性空是指保持清靜和純凈,但卻無法容納萬物,僅執著于“虛”的一面,而不了解“滿”的真諦,最終將被孤立于黑暗之中,成為“斷見者”(只見局部真理之人)。 心得感悟: 性空雖然清靜,卻是片面的追求,陷入了“孤陰不長”的偏執中。 真正的空不只是去除和排斥,而是平衡虛與實、陰與陽。修行中,如果執迷于一面而否認整體,終將被局限。 只有結合虛與滿、靜與動,才能達到更高的智慧。 #04 其三曰法空,何也?動而不撓,靜而能生,魂然勿用于潛龍,乾位初通于玄谷,在乎無色無形之中。無事也,無為也,合于天道焉。是為得道之初者也。 法空是一種能夠動而不亂、靜而能生的狀態,它與天地自然的法則相符,超越了有形之物和表面追求,進入無為、無事的境界,是修行者初步得道的標志。 心得感悟:法空體現了“無為而治”的道理,它追求的是一種自然無為的境界,與天道相契合。 修行者需要放下表面的執著,進入內心的寧靜,順應自然之道,才能開始接近真理。 這一境界啟發我們,要學會看透現象,追求更深層次的本質,從而達到與天地和諧的狀態。 #05 其四曰真空,何也?知色不色,知空不空,于是真空一變而生真道,真道一變而生真神,真神一變而物無不備矣。是為神仙者也。 真空是超越表面現象的空,能夠知“色”而不執著于色,知“空”而不執著于空。 由真空而生真道,由真道而生真神,最終天地萬物都包含在其中,這是真正修行圓滿的狀態。 心得感悟:真空是一種超越一切執著的圓融之境。 在這一境界中,空與色、虛與實已經融為一體。 修行的最終目標并不是脫離現實,而是通過超越執念,達到一種內外圓滿的和諧狀態。 唯有放下對空與實的分別心,才能體會真正的自由與圓滿。 #06 其五曰不空,何也?天者,高且清矣,而有日月星辰焉;地者,靜且寧也,而有山川草木焉;人者,虛且無也,而為仙焉。三者出虛而后成者也。一神變有千神形矣,一氣化而九氣和矣。故動者靜為基,有者無為本,斯亢龍回首之高真也。 不空是一種“空”與“有”的圓滿結合。天雖高遠清明,卻有日月星辰;地雖寧靜無言,卻有山川草木;人雖虛無,卻可以成仙。三者由虛無而生,變化無限,最終達到最高的境界。 心得感悟: 不空是修行的終極境界,它超越了“空”和“有”的對立,將兩者完美統一。 在人生中,虛與實是相輔相成的,空與有是共生的。 修行的最高目標在于超越對立、融合一切,以包容和諧之心對待萬物。 唯有以靜為基、以無為本,才能達到無上智慧的巔峰境界。 愿與君共勉同行!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