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課 文學的書應該怎么讀? 各位朋友們,大家好,今天是我們閱讀課的第十三課,從今天開始,我們來講講不同的書應該怎么讀。今天的主題是文學類的書,文學的書應該怎么讀呢? 文學書是大家最熟悉的一種圖書類型。談起文學書,大家最容易想到的是小說,的確,在書籍分類上,小說是一個很大的類別,我們經常接觸到的,有各種類型的小說,比如古代章回小說、現當代小說、中文小說、外文翻譯小說、懸疑小說、青春校園小說、家庭倫理小說、探險小說等,所以很多人一講起文學,就想到小說,很容易把小說和文學劃等號。 但實際上,文學的概念遠遠大于小說。文學包括詩歌、散文、報告文學、小說、劇本、寓言、童話等,凡是能形象化地反映客觀現實、表現作家心靈世界的藝術,都可以算作文學的范疇。 文學的書要怎么讀呢?其實就是兩點要求:第一、透過文字了解作者構建的世界;第二、透過文字了解內容背后的深意。 1、透過文字了解作者構建的世界 文學的書一般都跟社會現實結合比較緊密,比如以現實世界為依托的小說、報告文學;以精神世界為依托的詩歌、散文等。描述是文學書籍作者的基本功,也是我們在閱讀文學類作品時需要用心體會咂摸的重點。比如下面這個例子: 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256字) ——白居易《琵琶行》 《琵琶行》的這段文字表達的意思很簡單,整段文字用七個字就可以概括:“這首曲子很好聽”。但是作者寓情于景,“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琵琶能彈出來不得志的感覺嗎?其實是琵琶時斷時續的聲音和回響勾起了作者白居易的思緒。 這里頭最經典的是描繪琵琶聲音的四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表面上看,作者用了一些比喻形容琵琶快慢起伏的聲音,時快時慢,時高時低,但是結合前面說到“說盡心中無限事”就可以體會到,作者實際上是借由起伏的琴聲想到自己高低起伏的人生軌跡。 在閱讀文學類作品時,不能僅僅從情節上把書當故事讀,而要透過文字體會到作者所描繪的場景,最好是能根據書中語言的描述,自己去還原這個場景,并把自己代入到這個場景中,體會作者當時的感受,這樣讀文學書的效果就會非常不一樣。 比如冰心的《小橘燈》。 爐火的微光,漸漸地暗了下去,外面變黑了。我站起來要走,她拉住我,一面極其敏捷地拿過穿著麻線的大針,把那小橘碗四周相對地穿起來,像一個小筐似的,用一根小竹棍挑著,又從窗臺上拿了一段短短的蠟頭,放在里面點起來,遞給我說: “天黑了,路滑,這盞小橘燈照你上山吧!” 我贊賞地接過,謝了她,她送我出到門外,我不知道說什么好,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說:“不久,我爸爸一定會回來的。那時我媽媽就會好了。”她用小手在面前畫一個圓圈,最后按到我的手上:“我們大家也都好了!”顯然地,這“大家”也包括我在內。 ——冰心《小橘燈》 先是外面變黑了,一般天一黑就會感到陰冷,然后這個小女孩敏捷地做了一個小橘燈交給作者。橘子是紅的,燈火是黃的,這兩種顏色都讓人覺得光亮和溫暖,加上小女孩最后一段話,“我們大家也都好了”讀起來,讓人心懷希望。 2、透過文字了解內容背后的深意 如果文字只是用來交代情節,可能一兩句話就講完了,但是很多文學作品中,恰恰要通過語言去營造一些氣氛,或者表達一些文字的言外之意。這時候,就需要通過閱讀+思考的方式,去品味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以及這樣的文字到底好在哪。 比如下面這段話,被認為是文學史上的經典,為什么魯迅先生要把兩棵棗樹分開說?是他弄錯了嗎,還是他年老糊涂了? 在我的后園,可以看見墻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 ——魯迅《秋葉》 一般我們說兩棵樹,如果都是棗樹,就會直接說“我的后園有兩棵棗樹”,不會畫蛇添足說一棵是棗樹,另外一棵也是棗樹。但是在這篇文章里,作者上來先營造了一種狀態,就是在緩慢地觀察,什么時候人會那么安靜地觀察一草一木?一定是心里有事情的時候。所以兩棵棗樹先預設這樣的一種基調——這篇文章不是簡單的敘事,而是要講一些有情緒的東西,甚至是借景抒情。 王小波的《黃金時代》同樣用到了這種方法,看似很啰嗦的重復,其實也有深意。 “我二十一歲時,正在云南插隊。陳清揚當時二十六歲,就在我插隊的地方當醫生。我在山下十四隊,她在山上十五隊。有一天她從山上下來,和我討論她不是破鞋的問題。那時我還不大認識她,只能說有一點知道。她要討論的事是這祥的:雖然所有的人都說她是一個破鞋,但她以為自己不是的。因為破鞋偷漢,而她沒有偷過漢。雖然她丈夫已經住了一年監獄,但她沒有偷過漢。在此之前也未偷過漢。所以她簡直不明白,人們為什么要說她是破鞋。如果我要安慰她,并不困難。我可以從邏輯上證明她不是破鞋。如果陳清揚是破鞋,即陳清揚偷漢,則起碼有一個某人為其所偷。如今不能指出某人,所以陳清揚偷漢不能成立。但是我偏說,陳清揚就是破鞋,而且這一點毋庸置疑。”(302字) ——王小波《黃金時代》 這段話只有302個字,但“破鞋”一次出現了7次,“偷漢”一次出現了6次,這非常不符合寫作的習慣。按說這段話其實就一個意思,20個字就能講清楚,“陳清揚說她自己不是破鞋,因為她沒有偷過漢。”但為什么作者要反復強調這兩個詞,把一段用20個字就能敘述清楚的問題寫成了300多個字呢? 答案很簡單,因為這是一種“糾結”。陳清揚不接受“偷漢”“破鞋”這個說法,但是主流的判斷認為,她的確做過這些事,所以就是這樣的人。這種彼此都無法說服對方的僵局本身形成了一種拉鋸,所以作者非常“啰嗦”地一遍遍解釋,就是為了突出陳清揚所認為的“沒有”和別人所認為的“有”之間的矛盾,而這本身也構成了這本荒誕小說的重要看點。 另外,在文學作品中,經常會使用隱含的文字表達一些不愿意直接說明的意思,這種方法叫做高語境表達。所謂高語境,相對的是直白說明的“低語境”,關于這一點,最典型的例子是日本作家夏目漱石“今晚月色真美”的故事。 夏目漱石在學校當英文老師的時候給學生出了一篇短文翻譯,要把文中男女主角在月下散步時男主角情不自禁說出的“I love you”翻譯成日文。學生直譯成“我愛你”,但夏目漱石說,日本人是不會這樣說的,應當更婉轉含蓄。學生問那應該怎么說呢,夏目漱石沉吟片刻,告訴學生,說“月が綺麗ですね(今晚的月色真美)”就足夠了。 這里,“我愛你”就是直接的表達,也叫低語境表達,對方一聽就能明白,但問題是,太直白可能缺乏了一些含蓄的美感,而且直接說出來就沒有了回旋的余地。在一些國家,尤其是深受東方文化影響的國家,像中國、日本等,就會用一種隱含的方式表達同樣的意思,而聽到這句話的人會自動識別這句話的“密碼”,比如上面那句“今晚的月色真美”,如果這句對話發生在情侶之間,基本上雙方都能明白這是“我愛你”的另一種表達。在高語境層面,雙方實現了心照不宣的交流。 識別這種隱含的意思,也是閱讀文學作品中必須鍛煉的一項技能。有的人在讀書的時候,只能讀懂字面的意思,而有些人卻可以透過字面意思,了解了作者構建的一個隱蔽的世界。比如張愛玲的文章,就經常有這種隱含的意思,她希望讀者在閱讀的時候可以心領神會。比如下面這段文字,張愛玲描述男女之間的感情,就用了很多“密碼”文字。 她說:“我真愛上了你了。”說這話的時候,她還帶著點嘲笑的口氣。“你知道么?每天我坐在這里等你回來,聽著電梯工東工東慢慢開上來,開過我們這層樓,一直開上去了,我就像把一顆心提了上去,放不下來。有時候,還沒開到這層樓就停住了,我又像是半中間斷了氣。”振保笑道:“你心里還有電梯,可見你的心還是一所公寓房子。”嬌蕊淡淡一笑,背著手走到窗前,往外看著,隔了一會,方道:“你要的那所房子,已經造好了。”振保起初沒有懂,懂得了之后,不覺呆了一呆。他從來不是舞文弄墨的人,這一次破了例,在書桌上拿起筆來,竟寫了一行字:“心居落成志喜。”其實也說不上喜歡,許多唧唧喳喳的肉的喜悅突然靜了下來,只剩下一種蒼涼的安寧,幾乎沒有情感的一種滿足。(311字) ——張愛玲《紅玫瑰與白玫瑰》 電梯工東工東開上去,這本是正常的機械運轉,但是對于等待另一半的人來說,電梯每上來一次,就意味著可能是期待的那個人回來了,所以才會“我就像把一顆心提了上去”。在這里,這句話也相當于說“我很想你”,但是通過電梯的這個比喻,表白得很隱蔽,也很高級。 而男主人公振保也很配合,他接著電梯的比喻,說嬌蕊心里還是一所公寓房子。所謂公寓房子,就是容納很多人來住,這意味著,嬌蕊心里并不是只有振保一個人。嬌蕊說“你要的房子已經造好了”,這等于說,現在她的心中只有振保一個人。 而最絕妙的是最后,當振保的期待實現了,他又覺得索然無味。“唧唧喳喳的肉的喜悅突然安靜了下來”,他感到一種蒼涼。為什么會蒼涼?因為他對嬌蕊的感情就是占有,現在他實現了,嬌蕊完全被他征服了,他反而覺得索然無味,“幾乎沒有情感的一種滿足”。 張愛玲的文字是很細膩的,所謂細膩,不是花了多大的筆墨去鋪陳,而是把人與人之間非常微妙的感情用一種隱晦的方式寫出來。看破不說破,對話之間像是在打太極,這樣營造出一種糾結、黏連、欲語還休的感覺。 反過來說,如果把上面這段話轉化成低語境對話,看似意思清晰了,但整個文學的美感會大打折扣。把張愛玲的文章翻譯成低語境的,會是這個樣子: 嬌蕊說,“我真的愛上你了”,每天翹首期盼等你回來。振保說,“是嗎?你不只是想我一個人吧?”嬌蕊說,“我現在心里只有你了。”聽了這話,振保覺得有些無聊,這么容易就把一個女人征服了,反而不能給他太多滿足感。 這個例子也說明了一個道理,閱讀的時候,不要僅僅停留在抓住情節上,不要僅僅把文學書當成故事書來看,要透過文字體會內容背后的意境。中國有句古話“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意思是說,寫文章要有點藝術性,不然是流傳不遠的。文學作品更是如此,好的作品之所以能流傳很廣,就是因為作者善于在看似普通的故事中挖掘戲劇性,營造出一種美的體驗。 好了,今天課程的內容就是這些,學會閱讀,培養終身受用的學習力,小伙伴們,下次課再見。 未完待續。。。。。。 |
|
來自: 昵稱XHhyiudt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