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號分享做自媒體的干貨,歡迎關注 人生有三大錯覺:手機震動、TA喜歡我、以及“我身邊沒有高人”。 前兩個錯覺頂多讓你尷尬幾秒,最后一個錯覺卻可能讓你錯過改變命運的機會——畢竟高人不會腦門上貼著二維碼等你掃,更不會在朋友圈曬“今日掐指一算,宜收徒”。 但問題來了:滿大街自稱“老師”“大佬”的人里,究竟誰是真高人?誰又是“高仿號”? 答案其實簡單得離譜:高人從不靠標簽,而靠行為模式說話。 你只需要盯著這五個維度看,真假立辨。 01 高人最擅長的,是把“輸出”當呼吸 判斷一個人的段位,不用看他曬過多少證書,而要看他是否持續(xù)輸出可驗證的成果。 普通人的知識像U盤,插上電腦才能讀;高人的知識像Wi-Fi,隨時發(fā)射信號覆蓋全場。 ![]() 舉個例子: 某互聯(lián)網大廠高管,每天雷打不動寫2000字行業(yè)觀察,堅持了12年。 你以為他靠的是自律? 不,人家早把輸出變成了肌肉記憶——開會間隙用手機敲備忘錄,飛機上對著餐巾紙畫業(yè)務模型,甚至團建燒烤時還能抽空給團隊復盤案例。 高人輸出的不是內容,而是思考痕跡。 他們輸出的東西往往有三個特征: 1、帶解決方案的吐槽(普通人的抱怨是情緒,高人的抱怨是需求洞察); 2、有數(shù)據(jù)支撐的預言(“我覺得”后面必跟市場調研或歷史規(guī)律); 3、可復用的方法論(連怎么泡咖啡都能總結出“水溫-流速-豆種”三維模型)。 更狠的是,他們的輸出永遠比時代快半步。 2015年直播剛火時,某投資人一邊在直播間刷火箭,一邊給團隊發(fā)消息:“三個月內必有品牌用直播清庫存”——后來果然預言了某服裝品牌“直播+盲盒”的打法 檢驗方法: 1、翻對方過去三年的朋友圈/微博/知識星球。 01 遇到問題的反應,暴露認知天花板 普通人遇到難題:查百度、問同事、發(fā)朋友圈“求大佬指點”。 高人遇到難題:拆結構、找規(guī)律、把問題變成教學案例。 某次行業(yè)峰會上,兩家公司同時遭遇服務器宕機。 A公司CTO暴跳如雷,連夜開除運維團隊; B公司技術負責人卻召集全員開會:“這次事故值一個億——現(xiàn)在所有人給我列出三條技術漏洞,三條流程漏洞,三條溝通漏洞。” 三個月后,A公司又因同類問題上了熱搜;B公司卻靠這次復盤拿下了國家級容災系統(tǒng)專利。 高人對問題的態(tài)度就兩點: 1、不怪環(huán)境,只找變量(雨天摔跤?先研究鞋底紋路和地面摩擦系數(shù)的關系); 2、不做單選題,開發(fā)多選題(被客戶拒絕時,普通人糾結“要不要降價”,高人研究“如何讓客戶覺得不買是損失”)。 更關鍵的是,他們能把小問題看出大趨勢。 2018年某生鮮電商創(chuàng)始人巡店,發(fā)現(xiàn)貨架上的香蕉總被捏軟。 普通運營建議“貼警示標語”;他卻下令研發(fā)“香蕉硬度檢測儀”,后來這套物聯(lián)網設備反向輸出給種植基地,直接改寫了水果供應鏈標準。 檢驗方法: 1、下次聚餐時故意拋出個難題,比如:“公司今年利潤下滑20%怎么辦?” 03真正的殺傷力,藏在“不控場”的氣場里 參加行業(yè)會議時有個潛規(guī)則: 搶著坐C位、發(fā)言必用PPT、逢人就遞名片的,八成是中層;角落默默記筆記、提問直擊要害、散場后被人圍堵的,往往是真大佬。 某次創(chuàng)投論壇上,一位穿著優(yōu)衣庫的男士全程只問了兩個問題: 1、“您剛才提到用戶日均停留8分鐘,這個數(shù)據(jù)剔除機器人流量了嗎?” 2、“如果政策明年要求所有數(shù)據(jù)接口必須國資云托管,您的技術架構撐得住嗎?” 后來人們才知道,這位是某頂級基金的隱形合伙人。 高人的低調,本質是對注意力的極致管理。 1、不爭話語權,但出手必封喉(參考圍棋里的“妙手”); 2、不曬資源人脈,但總能四兩撥千斤(某次企業(yè)危機中,大佬一個電話讓央媒撤稿,事后輕描淡寫:“只是當年在山區(qū)采訪過他們主編”); 3、不掛頭銜,但行業(yè)黑話信手拈來(能同時用“LTV、波特五力、馮諾依曼架構”聊奶茶店生意的人,絕對值得深交)。 更微妙的是,他們對“身份標簽”的剝離感。 你夸某院士“不愧是清華教授”,他可能擺擺手:“我就是個教書的”; 但你要問他“怎么看半導體材料里的晶格失配問題”,他能拉著你聊到食堂打烊。 檢驗方法: 1、組局時不介紹對方背景,只讓TA自由發(fā)揮。 04跨維度打法是基本功,不是超能力 普通人用放大鏡找細節(jié),高人用望遠鏡連星系。 某消費品創(chuàng)始人分享過一段往事: 團隊爭論包裝設計時,他一聲不吭翻出《孫子兵法》,指著“凡戰(zhàn)者,以正合,以奇勝”說: “正”是產品基本功,“奇”是包裝營銷——但現(xiàn)在同行都在卷“奇”,我們反過來把“正”做到極致才是真正的“奇”。 后來該品牌靠“配料表比競品少三行”殺出重圍,同行至今沒想明白輸在哪。 高人的思維模型像樂高,看似散落一地,實則萬物皆可拼接: 1、用生態(tài)學里的“邊緣效應”解釋短視頻平臺競爭; 2、拿《紅樓夢》的家族關系類比公司股權設計; 3、把火鍋店的翻臺率優(yōu)化方案移植到口腔診所…… 這種能力絕非天賦,而是刻意訓練的產物。 某私募大佬的日常是:早晨讀量子力學論文,中午研究敦煌壁畫色彩體系,晚上復盤大宗商品波動——他說:“底層邏輯就那么多,區(qū)別在于你能從多少件事里認出它。” 檢驗方法: 1、問一個跨界問題,比如:“如果用唐詩解讀人工智能,你覺得哪首最貼切?” 05逆境中的“反人性操作”,是照妖鏡 普通人遇挫:焦慮→抱怨→擺爛→找借口 高人遇挫時:興奮→拆解→實驗→寫攻略。 2020年疫情初期,某連鎖餐飲老板的做法堪稱教科書:
兩年后同行還在哭“疫情害人”,他的新品牌已經估值翻倍。 高人面對逆境的反應,暴露了三種底層能力:
更絕的是,他們擅長給失敗“賦義”。 某連續(xù)創(chuàng)業(yè)者第四次破產后,在咖啡館黑板上寫道: “本次失敗收獲: 1、驗證了XX模式在二線城市的死亡率是100%; 2、認識了7位可能改變我人生的債權人; 3、發(fā)現(xiàn)離婚協(xié)議書比商業(yè)計劃書容易寫多了。” 檢驗方法: 1、半夜兩點給對方發(fā)消息:“最近壓力好大,快崩潰了怎么辦?” 結語高人和普通人的差距,從來不是智商或運氣,而是行為模式的代際差。 他們像人形瑞士軍刀——你以為他在聊天,其實他在建模;你以為他在沉默,其實他在校準認知;你以為他在躺平,其實他在給下一個周期蓄力。 最后送個彩蛋: 如果一個人看完這篇文章,既不轉發(fā)也不收藏,而是默默對照自己是否符合這五條——不用懷疑,TA正在成為高人的路上。 |
|
來自: 新用戶6232PPUC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