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在高中被分在《地理(第一冊)》和《自然地理基礎(選擇性必修1)》兩冊教材當中,主要是為不同的需求服務。教材的知識可以依據教學的需求而自由組合。當然高考復習階段更需要把所有的知識進行組合,以提高學生的綜合學科素養,這就是“專題”或者叫“大單元”。本人比較懶,只按教材順序進行整合。 先聊聊和“地形和地貌”相關的知識。首先我們先分清楚地形、地貌、地勢的區別。說句實話,專業定義還真的比較燒腦。簡單的說,或者有利于中學階段學生認知去說。地形是地物和地貌的統稱,它應該包含地勢和地貌,我們描述某個區域地形特征主要包含三部分:有什么地形、怎樣分布的;地勢怎樣;有沒有特殊的地貌。例如中國的地形特征“地形復雜多樣,山區面積廣大;地勢西高東低,大致呈階梯狀”。地勢還好說就是高低起伏的趨勢,也就是哪高哪低。地形和地貌就復雜些,都是對地表高低起伏形態的描述。地形更加強調立體,整體,比如高原、盆地。而地貌則偏向表面的形態,比如三角洲、沙漠。就應試而言地形的形成我們要從內外共同作用去分析,而地貌則主要從外力作用去分析,齊了。 我們生活在地球表面,因此會見到各式各樣的地貌,我們這里主要介紹幾種常見的類型,這期聊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 先說“喀斯特”,喀斯特原指位于斯洛文尼亞西部的喀斯特高原,19世紀歐洲學者在這里發現了獨特的地貌類型,就以該高原的名稱命名。喀斯特原意是“巖石裸露的地方”,現在專指“巖溶”地貌。 組成地殼的巖石有一部分是可溶性巖石,如石灰巖等。在適當條件下,這類巖石的物質溶于水并被帶走,或重新沉淀,從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態各異的地貌,統稱為喀斯特地貌。我國的廣西、貴州、云南等地喀斯特地貌最為典型,分布最為廣泛。 湖相、海相沉積的碳酸鹽形成石灰巖(沉積巖)。由于巖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當水中含有二氧化碳時會形成碳酸,碳酸和碳酸鈣產生反應,碳酸鈣被溶解隨水流走。有意思的是這個化學過程是可逆的,也就是當水中的二氧化碳減少時,碳酸減少,碳酸鈣會重新沉積,這就是該地貌形成的原理。有點化學基礎很容易理解。該地貌叫“巖溶”地貌也是有道理的。 濕熱環境中土壤里二氧化碳的含量極高,多水的環境、石灰巖的化學特性再加上巖層裂隙多,這樣流水侵蝕、溶蝕作用強,喀斯特地貌就發育起來了。 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溶溝、洼地、峰林等。 溶溝呈長條形或網格狀,地面高低不平,崎嶇難行。溶溝進一步發展,可形成面積較大的洼地。有的洼地可達數平方千米,底部平坦,在廣西、貴州等地被稱為壩子,是當地重要的農耕區。所以我國西南地區常出現“某某壩”,千萬別認為是“水壩”或“堤壩”,它們是都是山間的平地。 洼地邊緣殘留的巖體,常常呈錐狀聳立,構成峰叢、峰林、峰林可演變為孤峰,以至殘丘。 地下喀斯特地貌以溶洞為主、溶洞長數米到數百千米,常常呈層狀分布。溶洞頂部常見向下發育的石鐘乳、石幔或石簾;底部常見向上發育的石筍。石鐘乳和石筍連接起來形成石柱。 “天坑”也是喀斯特地貌,我國的天坑主要是塌落形成的。 “天眼”FSAT也是建在一處喀斯特地貌的盆地中。 喀斯特地貌景色優美,很多都是著名的地質地貌類自然景觀,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廣西桂林,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譽。游覽漓江最好是在細雨朦朦中,景色就像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卷。 北京也有喀斯特地貌景觀,比較集中在西南的房山區,代表性的就是十渡和石花洞。據考證“多溶洞”也是北京猿人出現在房山周口店的原因之一。 說了一些喀斯特地貌的好多地方,下面也說一些不利方面。我國云貴高原是喀斯特分布最廣地區。由于地貌本身的特點,使得云貴高原地勢起伏大,“地無三里平,天無三日晴”就是那里真實的寫照。地形復雜造成交通不便,使得該地區經濟發展緩慢。再有由于地表起伏大,地下斷裂、溶洞、暗河多,地質結構更復雜,加劇了工程建設的復雜程度。這些都加大了交通等基礎施建設的成本。 高中《區域發展》教材里有關“生態脆弱區”部分,分析了我國南方喀斯特地區成為貧困比較集中地區的原因。 說了這么多,喀斯特地貌我們要落實什么?首先是辨認,能通過照片和圖像分辨出是喀斯特地貌,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有溶洞一定是”;其次要知道該地貌是流水侵蝕(溶蝕)作用形成的;最后就是一提“云貴高原”馬上想到這里“喀斯特地貌廣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