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新春,當千家萬戶沉浸在爆竹聲中時,新一代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的橫空出世,讓我真切感受到了技術革命的沖擊波。AI進化速度遠超人類想象——回溯至2023年ChatGPT、豆包等初代大模型問世時,我尚能從容,人工智能在創造力與人文理解層面的局限,人類在智慧領域仍保有獨特優勢。然而當目睹DeepSeek展現出的類人思維邏輯與指數級躍升的認知能力時,我陷入了深度焦慮。 ![]() 這種焦慮源于雙重認知顛覆:其一,人類數十年知識積累構筑的認知壁壘,在具備全領域知識圖譜與實時更新能力的AI面前瞬間瓦解,人腦在信息儲備維度已徹底喪失比較優勢;其二,當前大模型已突破傳統搜索引擎的局限,實現了從信息檢索到邏輯推演的質變飛躍,這種兼具廣博與精深的智能形態,正在重塑我們對“專業”與“能力”的傳統定義。盡管早有心理預期迎接AI時代,但技術迭代的加速度仍遠超預期。我不得不重新審視命題——AI時代,我該何去何從? ![]() 1 最近,我反復的應用deepseek、豆包、kemi等大模型,從中也看出BUG,當前AI大模型至少存在三重發展悖論: 一是廣而不精。目前的大模型雖然強大,但是對用戶的需求理解還是存在偏差,再厲害的大模型,它還只能是一個認識5分鐘的簡易交互性朋友,對用戶的需求,對用戶的記憶還局限在短短的認知中,這種依靠短期記憶模塊的交互模式,本質上仍是標準化的服務模板,距離真正理解人類復雜意圖仍有鴻溝。 二是快而不準。以Kemi的長文本解析功能為例,其能在30秒內解構萬字文檔的技術突破固然驚艷,但輸出的摘要往往存在關鍵信息遺漏或邏輯鏈斷裂的問題,解讀的結果還是很潦草,囫圇吞棗,仿佛在吃快餐,這種效率與精度的失衡,折射出當前大模型“重速度輕質量”的底層設計邏輯。我想大模型應該是向深度和精準度去發展,時代呼吁的是高質量,未來各行各業,都要向著“高質量”發展,以高質量輸出來滿足老百姓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愿景,大模型當要如此。 ![]() 三是熱而不溫。DeepSeek掀起的這波AI熱浪背后,其實藏著機器和人之間的根本差別。每次我和AI聊心事,它確實能秒回一堆漂亮話,但那些話就像超市貨架上包裝好的慰問卡片——格式工整卻沒啥真情實感。特別是當我說到生活里具體的酸甜苦辣時,AI的回應雖然禮貌周全,但總讓人覺得像標準化流水線出來的,少了真人聊天時那種“我懂你”的眼神和語氣。現在大家越來越離不開手機電腦,可越是活在數字世界里,我們反而更渴望真實的人際溫度。就像點外賣雖然方便,但永遠替代不了家人煮的那碗熱湯面。AI現在能寫詩會畫畫,但真要讓它理解為什么有人會為老照片流淚、為什么深夜失眠時會聽特定歌曲,恐怕還得等上好多年。 ![]() 技術跑得再快,有些東西終究是機器學不來的。現在AI公司都在拼命提升精確度和反應速度,但我們普通人更在乎的是:這個聰明的人工智能,能不能在孩子生病時像經驗豐富的長輩那樣安撫媽媽?說到底,技術發展不該只盯著“多快好省”,更要想想怎么守住人性里那些珍貴的煙火氣。畢竟,讓生活變得更有人情味,才是科技真正的價值所在。 ![]() 2 每個人都是時代的產物,時代的一粒塵埃砸在任何人身上都是無法承受之重。面對AI掀起的變革風暴,與其逃避不如乘風破浪——拒絕新技術的饋贈或許能獲得短暫安寧,但終將被時代的巨輪拋在身后。關于如何與AI共生,我有三點切身感悟: §一是不要拿來主義。實踐出真知,人生的意義在于體驗,極致的體驗,才會有極致的智慧。所謂成長,不過是雙手改造大腦,大腦反哺雙手。所以,不要AI來了,就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AI身上,人類和AI最大的不同是人類有血有肉,而AI是算法,是文字、數字的排列組合。再好的排列都是基于算法的模型,而人類在實踐過程中的酸甜苦樂,這份體驗是任何機器取代不了,所以我想,無論機器多么強大,我們都要學會親自動手,切身實踐。 ![]() 二是不要機械主義。我現在看到一些文章,很快就能識別出這篇文章是人寫的還是機器寫的。這區別在于AI寫得文章過于規整,過于格式化。有一句話是這么說的:比大海更寬闊的是心靈。人腦的可貴在于發散,而AI局限于某一種模型,試想一下,如果這個世界都是格式化,該會缺少多少創造的樂趣。所以,天馬行空也是一種優勢。 三是不要教條主義。不要去辯論是人厲害還是機器厲害,再厲害的機器都是冰冷的算法,終需要人性的溫度來捂熱。人工+智能,人在前,智能在后,人工和智能是道術器的關系,人才是那個道,AI是器,是工具,器要為道所用。 ![]() 3 AI時代,何去何從?這段時間,我在思考和反思,未來,我們應該如何在這個社會生存下去,活下來。 第一,扎根力。未來不缺通才,因為沒有一個通才可以和大數據模型相媲美,但缺少精耕領域的專業人才,AI能夠取代誰?AI取代不是高精尖專業人才,也不是社會最底層的簡單勞作者,恰恰是“中間人”,也就是沒有過硬的本領,沒有特殊優勢的那部分人,通俗地來講,就是大部分的簡易腦力勞動者,這部分人會大批量取代,所以,如果我們要活下去,就必須有深耕的能力,打敗我們的不是AI,而是使用AI的人。 ![]() 第二,共情力。真實的情感是未來最稀缺的資源,真情無敵,我一直認為一個人最難能可貴的品質是真實、真誠,善良,相較于套路,我想一個簡簡單單平平凡凡的人,一個有血有肉的真情人是最稀缺的資源。再精準的3D打印,也復刻不出先祖手塑陶土時注入的生活煙火,我想我們要有守護萬家燈火的“共情力”。 站在算力奔涌的時代潮頭,我們比任何時候都需要重溫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當DeepSeek們以每秒萬億次的計算刷新認知邊界,終要明白,AI終究是“0與1”的排列組合,而世界永遠需要會哭會笑、有血有肉的人,在時代浪潮聲中寫下新的人間煙火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