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太宗李世民有回差點因為多說一句把自己送進坑里。 貞觀初年,他與大臣閑聊起隋朝的滅亡之事,不禁問道:“你們覺得朕和隋煬帝相比如何?” 這話一出,魏征直接開懟:“陛下多聽勸,自然比他強。” 表面恭維,實則敲打,李世民愣是憋著沒回嘴。 你有過這種體驗嗎? 話多招禍,憋回去反而沒事。 《資治通鑒》里這種翻車現場不少。 戰國時期的魏惠王,嘴上沒個把門的。 他想拉攏齊國來對抗秦國,滿懷熱情地跟齊威王聊起了結盟這件事兒,結果呢?話的實說得太多了,一不小心就露出了自己的底牌。 齊威王聽完之后,轉頭與秦國相互對視,眼神中似乎有了些別樣的意味,而魏惠王呢,一番忙碌卻毫無所得,甚至還被秦國狠狠地教訓了一番,搞得相當狼狽。 對比李世民,差別就出來了。 魏惠王話語繁多且心性浮躁,結果一無所獲;李世民卻能夠掌控自己的言語,安定內心,即便遭遇像魏征這般尖銳的人,竟然也能與之成為堅定的盟友。 網上常言,“沉默乃金”。于此處著實未言錯,少些言語,事情反倒能安穩下來。 還有個例子,隋文帝楊堅,與獨孤皇后這對夫妻,他們之間的關系,其實挺有意思的。 楊堅脾氣較為火爆,有一回跟大臣發生爭吵,這一氣之下,他竟生出了想要撂下擔子不再繼續干下去的念頭。 獨孤皇后聽說了,沒急著勸,也沒多問,就靜靜等著他自己冷靜。 楊堅發完火之后,見皇后一聲不吭,他自己呢,也漸漸消了氣,接下來回頭還夸贊她挺懂事的。 換成別人,或許早就“嘰嘰喳喳”地說上一大堆了,這樣一來,反而把那火給“拱”得更旺了。 楊堅跟皇后的關系好,不光因為感情深,更因為話少懂得拿捏。 現實里不也這樣? 朋友間拌嘴,你少說兩句,對方自己就熄火了。 翻到漢武帝那段,劉徹跟衛青的相處也很耐琢磨。 衛青打仗牛得不行,可從不多嘴吹自己。 漢武帝問他戰事的情況,他就簡簡單單說了幾句,而且整個過程里,一直都沒去搶功勞。 結果劉徹越來越信任他,衛青地位穩得一批。 反過來想想,要是他跟魏惠王似的滿嘴跑火車,早被猜忌下去了。 老子說過:“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衛青就守住了,話少事成,心態也強。 職場上呢,話少的同事往往更靠譜些,而且那些咋咋呼呼的同事反倒容易出現問題,容易翻車。 晉武帝司馬炎就吃了嘴快的虧。 他統一三國之后,居然得意得很,整天跟大臣聊著,這誰忠那誰奸,話多得呀,連自己都開始亂了陣腳。 后來被賈充忽悠得暈頭轉向,朝政一團糟。 對比衛青,差距太明顯。 司馬炎話較多且心不定,事兒便越搞越砸;衛青話少而心穩,越干越發順遂。 生活中也常見,朋友圈里,有人啥都往外倒,結果關系沒處好,自己還emo得不行。 少說點留點空間給自己,關系反而沒那么累。 再聊聊唐玄宗跟李林甫那段。 李林甫此人,嘴甚是甜,整日里只曉得拍馬之術,而且他拍的馬屁那可謂是十分嫻熟,唐玄宗聽著頗為舒服,可后來稍加思索,竟察覺這全都是些既定的套路罷了。 李林甫話那可是多得離譜,而且事兒呢,壓根就沒辦好,如此這般,竟給安史之亂埋下了禍根。 反過來李世民與魏征相處之時,魏征話語不多,不過卻句句切中要害,唐太宗憑借此而逐漸清醒過來。 現實里也一樣,同事間瞎捧幾句好聽的,聽著爽其實沒啥用。 話少點真誠點關系才走得遠。 你看,《資治通鑒》里的這些人物,像李世民、衛青楊堅話少的人往往能混得開。 魏惠王,司馬炎,李林甫總是嘴上不停,最后竟然把自己給坑了。 與人相處時,稍微少說那么兩句,讓心安定下來,事情自然就能夠辦成。 網上那句“低調做人,高調做事”確實很有道理,說話慢一些,關系會更好,內心也會更強大。 話少心穩,關系自然順。
|
|
來自: 培訓班背包 > 《管理 社會 職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