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痿是指男性雖有正常性欲沖動,且受到有效性刺激,而陰莖不能勃起,或硬度不足以插入陰道,或勃起不能持續足夠時間以維持正常性交的病癥。患者多因此不能獲得滿足的性生活。 對本病的記載最早見于內經,《素問·痿論》中稱“筋痿”,《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記載了影響后世醫家的“陰痿”病名,《神農本草經》亦以“陰痿”為其名稱。 隋唐時期醫家多將陽痿病名稱為“陰痿”、“陰萎”,西晉王叔和《脈經》稱為“陰萎不起”;皇甫謐《針灸甲乙經》為“陰痿”;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則有“陰痿”、“陰萎”、“陰不起”;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稱之為“陰痿”、“陰痿不用”。 宋元時期多數醫家稱為“陰痿”、“陰萎”、“陽道衰弱”,但已出現“陽萎”的稱呼。宋代竇材《扁鵲心書·神方》中記載:“五福丹……又能壯陽治陽萎,于腎虛之人功效更多”。稱之為“陽萎”。 明代臨床大家張景岳首次在《景岳全書》中確立“陽痿”病名,并立《陽痿》篇專門論述。清代《雜證治要秘錄》明確指出“陰痿即陽痿”。 現代醫學稱之為勃起功能障礙,定義是指陰莖持續不能達到和維持充分的勃起以獲得滿意的性生活。根據不同的標準可以將勃起功能障礙分為不同的類別,如根據有無器質性病變分為心理性陽痿、器質性陽痿和混合性陽痿三種。根據病因又可分為心理性陽痿、動脈性陽痿、靜脈性陽痿、內分泌性陽痿、神經性陽痿等不同類型,其中動脈性陽痿和靜脈性陽痿統稱為血管性陽痿。根據勃起功能障礙發生的時間分為原發性陽痿和繼發性陽痿。根據勃起的程度分為完全性陽痿(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勃起或維持充分勃起)和情境性陽痿(只是在某些場合下不能勃起或維持充分勃起)。 陽痿的發病比較普遍,在我國北京、重慶及廣州3個地區對2226位20歲以上的男性的問卷調查中,患病率為28.33%,40歲及以上年齡,患病率為40.20%。近年來由于生活觀念的改變,本病越來越受到患者的重視,就診率逐漸增多。據美國麻省(MMAS)1994年的研究資料表明,其調查的1290名年齡在40~70歲的男性中,勃起功能障礙的發生率為52%,到70歲時可高達67%。其中輕度勃起功能障礙的發生率為17.2%,中重度勃起功能障礙的發生率分別為25.2%和9.6%。統計還表明隨年齡增長,中重度勃起功能障礙的發生率呈倍數而增加,其主要原因是與勃起功能障礙相關疾病的發生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且應用與勃起功能障礙相關的藥物相應增加。在剔除年齡因素后的統計分析表明:與勃起功能障礙相關的高危因素主要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壓、抑郁癥及不良的生活習慣如吸煙、嗜酒等。 現代醫學認為,陰莖的勃起機制是一系列的血液動力學過程:首先陰莖海綿體平滑肌松弛,陰莖小動脈擴張,進入海綿體的血流量增加,海綿狀組織中小血竇擴張充血,液壓的增高同時使靜脈回流受阻,陰莖體積因充血膨大而變硬勃起。當動脈血流入的速度與靜脈血回流的速度相等時,達到平衡狀態,從而維持陰莖的勃起。陰莖的勃起可由視覺、聽覺、觸覺及幻覺的刺激,使中樞神經系統產生沖動,經由骶髓勃起中樞傳至外周神經作用于陰莖;或直接刺激外生殖器,產生神經沖動,經陰莖骶髓反射弧使副交感神經興奮,觸發勃起。凡是阻礙以上途徑的藥物均可導致陽痿,可分為功能性和器質性兩大類因素: 功能性因素:①性心理發育受到影響:宗教信仰、父母觀念的影響,與性有關的書籍和窺見的性事件也構成各種各樣的性經歷:如家庭對性問題態度消極;幼兒時性身份培育不當;撫弄生殖器受到斥責;對性生活缺乏正確認識;首次性交失敗,心理受到創傷等。②情緒異常:如自卑感,缺乏自信心;懷疑生殖器發育不良;害怕性交失敗、懷孕和染上性病;精神抑郁及狂躁等。③夫妻關系不和:夫妻互不信任,妻子對丈夫失去吸引力,妻子患婦科病拒絕性交等。④性刺激不當或不充分:習慣于長期手淫,或性生活頻繁,使神經系統處于過度興奮狀態而終致衰竭。⑤神經衰弱:久病、過度疲勞,引起神經衰弱;壓力、焦慮、抑郁等因素:如工作、家庭、經濟壓力等。⑥其他因素:早泄、性交不射精、長期無性高潮、醫源性因素影響等。 器質性因素:①內分泌性,如糖尿病,下丘腦、垂體病變,原發性性功能不全,皮質醇增多癥,甲狀腺功能亢進,甲狀腺功能減退,腎上腺功能不足,女性化腫瘤,高催乳素血癥等。②神經性,如多發性硬化,慢性酒精中毒,腰椎間盤突出癥等。③血管性,如動脈供血不足,靜脈引流障礙,動靜脈瘺,外傷和手術創傷等。④生殖系病變,如先天性畸形,陰莖損傷,繼發性陰莖畸形。⑤藥物性,如抗精神病藥、大量鎮靜藥、降壓藥、雌激素、抗雄激素藥、抗膽堿藥。⑥年齡因素。⑦內科疾病,如慢性腎衰。 祖國醫學認為,玉莖勃起與五臟密切相關。蓋腎主藏精,司作強,出伎巧,主陰器之功能;肝主疏泄,司陰器之活動;心主神明,為情欲之府,主宰玉莖之勃起;肺朝百脈,以養外腎;脾主運化攝納,以養先天。五臟功能正常,勃起功能才得以行。若五臟功能失調,氣血經絡失和,則非有陽痿不可。青壯年相火偏旺,恣情縱欲,或嚴重手淫,導致陰精耗損,宗筋失養而成陽痿。老年人房事不節,不知持滿,腎精虧損,陰損及陽;或素體腎陽不足,命門火衰,精氣虛憊,精不化陽,陽事不振,漸成陽痿。思慮過節,心神受傷,所愿不遂,君火內動,暗耗腎陰,擾及精室,遂致夢遺滑泄,宗筋失養而陽事不舉。飲食勞倦,損傷脾胃,脾虛不運,痰濕阻絡,宗筋失養,或嗜酒好色,蘊濕成熱,熏蒸肝膽,循經下注宗筋,陰器不用。甚則痰濕濁瘀蒙蔽清竅,擾亂神明,而為陽痿。所愿不遂,憂思郁怒,肝氣郁結,宗筋所聚無能,遂致陽痿,蓋欲交媾陽已舉,而腎火已動,精氣將聚于前陰,逆之則氣凝精積而不得泄,阻塞于內,雖欲再舉,而新運之精氣,因舊結之精氣所遏,無以直達于下,故為陽痿。膽氣不足,易受驚恐,傷及腎精,腎氣失助,難充其力,故臨時不興,萎弱不舉;或倉促野合,境界不佳,卒受驚嚇,亦致陰痿不用。跌打擊仆,損傷前陰,或新婚合房,強力損傷,或結扎手術,傷及脈絡,瘀血阻滯,血不養筋,而玉莖萎弱不起。 徐福松教授認為陽痿的發生與肝、腎、心、脾四臟功能失調和氣血經絡失和有密切關系,具體而言有以下幾種病機:患者所愿不遂,憂思郁怒,肝氣郁結,宗筋所聚無能,遂致陽痿;膽氣素虛,驚恐傷腎,腎氣逆亂,陰痿無用;濕熱、瘀血、痰濕、寒邪等實邪內結,阻滯宗筋,宗筋失養而不用;陰虛火旺,陰精耗損,或腎陽不足,命門火衰,或心脾兩虛,中氣不足,均可導致宗筋失養,陽道不振,終致陽痿。徐福松教授指出陽痿的基本病機為肝郁氣滯,實邪內阻,宗筋失于充養而不用;或臟腑虛損,精血不足,宗筋失養。徐福松教授治療陽痿強調辨證論治,辨治本病創制起痿湯系列,現列舉如下: 起痿1號方,方藥有炙升麻、柴胡、香附、川芎、刺蒺藜、橘葉、制首烏、枸杞子、肉蓯蓉、巴戟天、枳殼。多見于功能性陽痿,病人多性格內向、或心理壓力較重,有精神創傷史,常突然發病,陽痿不舉,或舉而不堅,并有情緒抑郁或焦慮不安,或郁怒寡歡,或伴有胸脅滿悶,上腹飽脹,善太息等。舌質偏黯或正常,舌苔薄白,脈弦或弦滑。治以疏肝解郁。 起痿2號方,方藥有生地、熟地、菟絲子、茯苓、枸杞子、五味子、金櫻子、丹皮、丹參、天花粉、川斷、桑寄生、鱉甲、牡蠣。多見于素體陰虛或性欲亢進,房事過頻者,欲念頻萌,陰莖有勃起,但舉而不堅,夜寐不實。多夢滑精,五心煩熱,腰膝酸軟,頭暈耳鳴,口干不多飲,舌質嫩紅,苔薄黃,脈細數。治以滋補肝腎,養陰活血。 起痿3號方,方藥有山藥、熟地、枸杞子、鎖陽、仙茅、陽起石、山萸肉、巴戟天、仙靈脾、五味子、石菖蒲、肉蓯蓉、楮實子、大茴香。多見于稟賦不足,老年體虛或大病新愈病人,陽道不舉,或舉而不堅:面色[插圖]白,頭暈目眩,耳鳴,精神萎靡,腰膝酸軟,小腹發涼,畏寒肢冷,夜尿清長,舌淡苔薄白,脈沉細。治以溫補腎陽。 起痿4號方,方藥有黨參、黃芪、白術、茯神、酸棗仁、龍眼肉、木香、炙甘草、炒當歸、炙遠志、補骨脂、菟絲子。多見于久病體虛,或長期從事腦力勞動,暗耗氣血者。逐漸起病,可先有性欲淡漠,后陽道漸行疲軟,勃起無力,精神疲乏,失眠健忘,個性多疑,心悸自汗,納少,大便溏,面色不華,舌淡,苔薄白,脈細弱。治以健脾養心,安神活血。 起痿5號方,方藥有柴胡、羌活、茯苓、澤瀉、苡仁、黃柏、龍膽草、當歸、防己、萆薢、麻黃根、蒼術。多見年輕酗酒之人,或有慢性生殖道炎癥患者,起病較緩慢,陽道萎軟,舉而不堅,少腹及會陰或陰囊睪丸酸脹不適,小便淋瀝不暢或尿頻尿急尿痛等,陰囊潮濕,口苦咽干,脈弦滑或弦數,舌紅苔黃或黃膩。治以清利濕熱。 起痿6號方,方藥有桂枝、龍骨、牡蠣、炙甘草、白芍、黨參、巴戟天、石菖蒲、炙遠志、菟絲子、當歸、茯苓、茯神。患者多有房事受驚嚇病史,每臨房事,甫門而痿,膽怯多慮,心悸易驚,夜寐不安,遺精早泄,舌淡苔白,脈弦。治以補腎寧神。 起痿7號方,方藥有當歸、赤芍、桃仁、川芎、蘇木、丹皮、丹參、枳殼、全瓜蔞、花檳榔、柴胡、制軍、紅花。多見于血管性陽痿,或因跌仆損傷,負重過度,強力行房,金刃所傷,損傷血絡,或久病入絡,引起血脈瘀滯,陽痿不起。舌質紫黯或有瘀點,脈澀不利。治以活血化瘀。 起痿8號方,方藥有制半夏、青皮、陳皮、茯苓、茯神、炒竹茹、礬郁金、天竺黃、石菖蒲、炙遠志、炒枳殼、炒棗仁、黛蛤散、炙甘草。患者多有癲癇、抑郁癥、強迫癥或精神分裂癥。除勃起困難外,還有性欲淡漠,胸悶脘痞,咽喉有異物感,口中干黏,或有痰多色白,精神萎靡,頭暈目眩,失眠心悸,思維遲鈍,或有幻覺,神呆目滯等癥。脈弦滑或澀滯,舌苔白膩微黃。治宜清化痰濁。 陽痿可導致夫妻雙方生活質量下降,與配偶關系緊張,患者自尊性、自信心下降等后果。近幾年隨著人們觀念的改變,生活條件的改善,醫學知識的增長,陽痿患者要求治療的迫切心情與日俱增。通過適當的精神和藥物治療,陽痿都能獲得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恢復。徐福松教授積幾十年臨床研究之心路,經驗所及,使得不少陽痿患者雄風的重振,破鏡重圓,重歸和諧美滿的生活。茲列舉起痿湯系列治療陽痿臨床驗案如下。 案1:武某,男,44歲,2001年5月20日初診。患者因下崗心情郁悶,與妻不和半年余。近月來陰莖勃起困難,性欲低下,伴胸悶不暢,兩脅脹滿,時有噯氣,食欲減退,二便調暢。舌苔薄白,舌質略紅,脈象細弦。辨證:肝郁不舒,腎陰虧虛,宗筋不暢。立法:疏肝解郁,滋陰補腎,調暢氣機。以起痿1號方治之,方藥:醋柴胡10g,制香附10g,廣郁金12g,白芍藥15g,合歡皮l5g,青陳皮(各)10g,白蒺藜30g,山萸肉15g,五味子3g,生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劑,連服7天。患者于兩月后感冒來診,述服上藥7劑后病已痊愈,未再服藥。 按:《雜病源流犀燭》云:“又有失志之人,抑郁傷肝,肝木不能疏泄,亦致陰痿不起。”肝為剛臟,主疏泄,性喜條達,可能包括陰莖勃起和射精功能在內。當今男人多郁證,心理障礙者司空見慣。似與肝氣悒郁不舒,疏泄功能失常有關。故陽痿常有從肝論治者,非從腎治療所能奏效。起痿1號方以沈氏達郁飲為主,沈氏達郁飲為常用治痿名方,白蒺藜治陽痿源出于此,《古今醫案按》白蒺藜用量竟達1斤之巨,可見本品非多用重用,不足取效。 案2:陳某,35歲,陽痿2個月。在中外合資單位工作,平時工作節奏較快,又因人際關系難處而情緒低落,精神不振,神疲倦怠,胸悶不舒,噯氣后得舒,納少不香,失眠多夢,心悸不寧,舌淡苔薄白,脈細弦。方用起痿1號方治之,用藥:柴胡、香附、當歸、白芍、青皮、陳皮、炒棗仁、巴戟天、仙靈脾各10g,炙甘草5g,服藥1周后陽物可舉,再以前方出入,鞏固治療2周,陽痿癥狀消失。后無反復。 按:患者情志不舒,憂思郁怒,肝氣郁結,肝木不能疏泄而至陽痿不起,選用起痿1號方加減。方中柴胡、白芍疏肝解郁;香附加強疏肝理氣之功效;仙靈脾、巴戟天補腎壯陽,全方配合使肝氣得舒,宗筋得養而陽痿得愈。 案3:患者田某,35歲,已婚,工人,1981年3月9日初診。患者2年前先有陰莖外傷史,后出現陽痿,屢服溫腎補陽、活血化瘀等中藥年余,未見好轉,乃來就診。診得患者陽事不舉,舉而不堅,旋即萎軟,不能行房。同時伴有午后潮熱,口干喜飲,兩下肢酸軟乏力,脈平,舌質偏紅略紫。辨證為陰虛火旺,兼有血脈淤滯,致使宗筋失養,而成此癥。治擬滋陰降火為主,以起痿2號方治之。生熟地(各)10g、菟絲子10g、茯苓10g、枸杞子10g、金櫻子10g、丹皮參(各)10g、天花粉10g、川斷10g、桑寄生10g、鱉甲先煎20g、牡蠣先煎20g。進服10劑,陽事漸興漸堅,潮熱告退,精神轉振,唯牙齦易腫,原方加地骨皮12g。再服10劑,諸恙悉愈,每次性交達10分鐘之久。再以原法續施,以資鞏固療效。 按:陽化氣,陰成形。陰為陽之基,陽為陰之使。陰精虧損,陽無所依,陰虛及陽,“水去而火亦去”,此陰虛成痿必然之理。自制驗方起痿2號方,用生熟地、鱉甲、牡蠣、丹皮、天花粉、金櫻子以滋陰降火,而不用龍膽草、黃柏等清泄相火之瀉陽藥,并配桑寄生、川斷以補腎壯腰,再于大隊滋陰降火藥中少佐杞子、菟絲子等補腎溫陽之品,而不用陽起石、鎖陽等純陽無陰之壯陽藥,并佐無味子、辰茯苓以寧心安神,冀其心腎相交,如此,則陰助陽以興,陽得陰而舉,陽痿之癥可愈。誠如張景岳說:“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于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源泉不竭。”再者,本方非但對陰虛陽痿有效,而且對糖尿病性ED(勃起功能障礙)和藥物性陽痿(如高血壓長期服用降壓藥)亦有效。此異病同治之理也。 案4:患者張某,男,42歲,教師,2002年3月初診。陽事不舉5年余,先后服用育亨賓,萬艾可,藥后能舉,停藥復然,后經負壓吸引治療一段時間,仍無改善,觀之面色無華,神疲乏力,腰膝酸軟,畏寒肢冷,舌淡苔薄白,脈細無力。辨為腎陽不足,命門火衰,治以溫補腎陽。處方起痿3號方加減。藥用:熟地12g,枸杞子10g、鎖陽10g、仙茅10g、陽起石10g、山萸肉10g、巴戟天10g、仙靈脾10g、五味子6g、石菖蒲3g、肉蓯蓉10g,楮實子10g、大茴香5g、制附片6g、肉桂6g。28劑后,陽事已興,夫妻感情改善,復診改予金匱腎氣丸口服半年病愈。 按:本例為典型的命門火衰、腎陽不足之陽痿。按腎陽乃人身之根本,若不足,勢必未老而身先衰。腎陽衰微則生土無權,脾胃因之虛寒;由于腎陽溫煦無力,氣血就會生化不足而神無所養。起痿3號方以還少丹為主,還少丹源出于《洪氏集驗方》。歷沿多年,屢用屢驗。方中枸杞子、杜仲、牛膝能補益肝腎、強筋壯骨;山萸肉、巴戟天、肉蓯蓉可補腎以助陽事;熟地補精益髓、養血滋陰;五味子滋腎澀精;山藥脾腎兩助。因脾胃虛寒,方中除補腎陽外,又用楮實、茯苓、小茴香健脾益氣,理氣和中;遠志、菖蒲有寧神開竅之功效。因本例腎陽虛明顯,故復入純陽無陰之肉桂、附子,大增暖腎興陽之力。腎陽溫、脾胃暖、心神安而諸癥自愈。 案5:馬某,25歲,陽痿3個月。患者結婚2年,學院老師,學習工作非常繁重,時有熬夜,精神萎靡,腰酸腳軟,失眠多夢,納食不香,大便溏薄,心悸心慌,苔薄白,質淡紅,脈細數。處方起痿4號方加減:黨參、白術、茯神、酸棗仁、炙遠志、補骨脂、當歸各10g,黃芪15g,廣木香15g,炙甘草5g,龍眼肉3g。服藥4周后精神漸增,大便正常,能勃起但不堅,再以前方加枸杞、川斷各10g后治療痊愈,囑其注意休息,不宜熬夜。 按:多見于腦力勞動者,工作繁重,壓力較大,思慮過度,心神受損,損及脾胃,脾虛不運,氣血精液生化無源,無以溫通腎陽,精氣虛憊,精不化陽,陽器不振,而成陽痿。選用起痿4號方加減。方中黃芪、黨參、白術、炙甘草健脾益氣;當歸、龍眼肉補血;木香行氣解郁健脾,使補而不滯;茯神、遠志養心安神,共奏益氣補血、健脾養心之功,加如補骨脂、川斷溫補腎陽,枸杞子以益腎陰。 案6:陸某,53歲,揚州市某學校圖書館館員,1987年夏來函稱:陽痿不起6年,久治少效,適值教授編著《實用中醫泌尿生殖病學》付梓,自我對照與“陽痿治療方法·辨證論治條·濕熱下注證”若合符節,乃請揚州市中醫院某醫師抄錄所列起痿5號方原方(柴胡、羌活、茯苓、澤瀉、苡仁、黃柏、龍膽草、當歸、防己、萆薢、麻黃根、蒼術),配服10劑,大效,一月內成功性交達5次之多云。 按:情志不舒,肝氣郁滯,本經留滯液不化反變為混濁,氣濕久郁化熱,阻滯氣機,陽氣困遏不伸,宗筋弛縱。陰器失用而陰舉不堅,交媾不遂。起痿5號方以柴胡滲濕湯為主,柴胡滲濕湯出自《類證治裁》,方中龍膽草、黃柏、柴胡、澤瀉清利肝經下焦濕熱,防己、茯苓、羌活祛邪,麻黃根、五味子斂陰汗,升麻清脾火,甘草和中解毒,諸藥共伍成清熱滲濕之力。此方妙在苦味堅陰,淡滲利濕,濕去熱清,宗筋自健而萎自起。 案7:楊某,43歲,經商,1996年10月21日初診。主訴:失眠10年,勃起困難3年。緣患者長期經商,過度勞心,夜生活多,夜難安寐。3年前一次婚外情時受驚嚇,配偶吵鬧,婚姻危機,遂致夜不能寐,勃起困難,陽痿早泄,疊用補腎壯陽藥病情有增無減,乃來就診。診得患者徹夜難眠,勃起維艱,甫門而萎,膽怯多慮,心悸易驚,大便溏薄,畏寒乏力,脈沉細,舌尖紅,苔薄白。認證為心、膽、脾、腎同病,治宜寧心安神,健脾益腎,處方起痿6號方加減,藥用:人參6g,煅龍骨齒(各,先煎)15g,煅牡蠣(先煎)20g,白術芍(各)10g,石菖蒲3g,炙遠志10g,茯苓神(各)10g,五味子10g,炒棗仁10g,炙甘草3g;并囑早服歸脾丸6g,晚服天王補心丸6g。三診共進28劑,諸癥改善,再以原法鞏固2月,性事逐漸恢復,夫妻和解,重歸于好。 按:《醫述·陽痿》引王節齋論:“經曰:腎為作強之官,伎巧出焉;藏精與志者也。夫志從士從心,志主決定,心主思維,此作強之驗也。心為君火,腎為相火,心火一動,相火隨之亦動。即所謂火動乎中,必搖其精,故人有所感必先動心,心火動則欲火動,方有陰莖勃起,男女交媾。”因長期失眠而致陽痿者,臨床不乏其人。人的寢寐由心主宰。宋·邰康節說:“大驚不寐”“大擾不寐”“大喜不寐”。說的是五志過極是長期失眠直接的、重要的原因。心神不寧,神不安宅,或由心及脾,或由心及腎,或由心及膽,皆可形成頑固失眠性陽痿。喻嘉言所謂“心為情欲之府”是也。無論是歸脾湯之治心脾氣虛性陽痿,天王補心丹合交泰丸之治心腎不交性陽痿,或起痿6號方之治心膽氣虛性陽痿,總以治心為其始末,心寧則神安,神安則歸宅,歸宅則思情欲矣。 案8:王某,39歲,工人,1983年3月18日初診。患者3年前施工時從1層樓高處墜下,致腰椎壓縮性骨折,經臥木板床,口服傷藥等3個月腰痛緩解,但陽事不舉,或舉而微弱,難以行房,腰痛陰雨天加重,小腹輕微墜脹,面色少華,神疲乏力,容易感冒,兩下肢發麻,大便干結,2日一行,小便淡黃,排尿欠暢,口干,脈細弱,舌質紫,邊有瘀點,苔薄白。始從活血散瘀湯治療2月,未見動靜,因思患者病已3載,非獨血瘀,更見氣虛氣滯,遂投起痿7號方加味,處方:制黃精30g,當歸10g,川芎6g,赤白芍(各)12g,桃仁10g,紅花10g,川牛膝10g,干蜈蚣2條,廣地龍10g,小茴香6g,臺烏藥,全瓜蔞12g。一月而有起色,三月而諸恙瘥。 按:血瘀一稱瘀血。陽痿之因于血瘀者,狹義指有形之積血瘀滯,不能流通之意,所謂“血積于中之病也”(《說文解字》)。廣義指血流緩慢或血流阻滯,影響臟腑組織發揮正常功能。古云“內積為瘀血”(張仲景),“污穢之血為瘀血”(王肯堂)“離經之血為瘀血”(唐容川),“久病入絡為瘀血”(葉天士)。各種類型的陽痿均可見血瘀之證,而以血管性陽痿為最。中醫對于創傷因素引起陽痿的論述不多,曾見清·韓善征《陽痿論》的一段描述:“人有墜墮,惡血留內,腹中滿脹,不得前后,先飲利藥。蓋跌仆則血妄行,每有瘀滯精竅,真陽之氣難達陰莖,勢遂不舉。”治痿之法,多從活血化瘀著眼,但一般難以見效。此案根據“久病多虛”、“久病多瘀”、“氣為血帥,氣行血行”理論,以起痿7號方加烏藥、茴香、蜈蚣施治,每能中的。起痿7號方以補陽還五湯為主,方中重用黃芪大補元氣以起痿為君;因氣虛致瘀,而用當歸、川芎、赤芍、桃仁、紅花活血化瘀為臣;地龍、蜈蚣通經活絡,與黃芪配合力專而性走,以運行全身為佐。又陽痿久不愈,其氣必滯,氣機怫郁,血流更澀,復加烏藥、茴香入少腹,走精道,行氣溫腎,氣行血行,直達病所而為使。補氣活血,一治半身不遂,一治陽痿不舉,病癥迥異,而理法一致,此消補兼施,“異病同治”之又一例證,因兩病同中有異,故加理氣引經之品,擴充以治,故能力起沉痿。 案9:范某,33歲,已婚,1996年1月25日初診。患者自述陽物舉而不堅,堅而不久已1年。婚后半年內,性生活正常。后勃起漸次減退,近2月陰莖難以勃起,曾予壯陽之品鮮效。伴腰膝酸軟,頭暈乏力,精神抑郁,舌紅苔薄白根黃膩,脈弦細數。患者曾因腦部外傷引起癲癇,時作時止,間斷服用苯妥英鈉、苯巴比妥等藥2年,其發作與情緒、飲酒等關系密切。脈癥合參,證為肝腎陰虧、痰濕濁瘀為擾,治以滋補肝腎、滌痰瀉火、化濁逐瘀。處方起痿8號方加減,藥用:枸杞子10g、山萸肉10g、姜半夏10g、膽南星10g、礬郁金10g、生山梔10g、明天麻10g、紅花10g、潼白蒺藜(各)10g、僵蠶10g、丹參10g、五味子6g、黃連3g、水煎服,每日1劑。 二診:(1996年5月3日):服上方100劑后,性功能日漸恢復,近周性交成功2次,每次持續5分鐘左右,然陰莖勃起受情緒影響,癲癇發作1次,舌質黯紅,苔薄白,脈沉弦,仍以上方化裁。何首烏10g、鉤藤后下20g、生龍牡(各,先煎)30g、山萸肉10g、丹參10g、枸杞子10g、制半夏10g、膽南星10g、礬郁金10g、明天麻10g、五味子6g、黃連3g、全蝎3g、石菖蒲5g、干蜈蚣2條。 上方再進50劑,性功能恢復如常,抗癲癇藥減量后亦未發作,囑續服中藥鞏固療效。 按:陽道堅久取決于腎中精氣之充盈,腎之精氣盛滿是宗筋振奮之物質基礎,患者病久不愈,正氣漸衰,臟腑功能受損。長期服用抗癲癇藥,加之前醫迭進壯陽之品,“反瀉其陰而補其陽”(《名醫類案》),且又有瘀血內阻,以致本虛標實,陰陽氣血受損,痰火濁瘀交阻,經氣失達宗筋而諸癥蜂起,治當標本兼施,故方中枸杞子、山萸肉、五味子、沙苑子滋補肝腎精血,濡潤肝脈宗筋;僵蠶、膽南星、半夏、全蝎開痰濁阻遏絡道,暢陰邪閉阻之氣;郁金、鉤藤、天麻、山梔、黃連、龍骨、牡蠣疏肝清肝潛陽,鎮心安神降火;蜈蚣、柴胡、丹參、紅花活血化瘀通絡,引藥歸經達陽氣。諸藥合用,痰濁得化,瘀火得散,精血盈滿,陽氣暢達,其癥皆去。 版權說明 2019/12/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