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黑龍江人小時候,應該多數聽過“禿尾巴老李”的故事。 小黑龍投胎到山東村民老李家,李父嚇得用鐮刀斬斷龍尾,斷尾的黑龍飛去東北,降服了江里作惡的白龍,黑龍江就這么來的。 有一說一,北方的民間傳說真的很接地氣,龍還可以出生于普通村民家里。 “禿尾巴老李”的故事在民間流傳甚廣,至今山東各個地方,還在爭論禿尾巴老李的出生地,很多村里都會有龍母墓,相傳黑龍老李很孝順,會去拜祭母親。 老故事都經過很久的時間沉淀,在口口相傳的過程中,發展出屬于自己的地方特色。 在蒲松齡的《聊齋志異》里,也有這條龍的影子。 雖然出生地換到了湖南,但相同的都是由人生育,并且具有忠孝的人倫綱常。 小黑龍是爹媽多年不孕,被他娘懷了24個月才出生。在蒲松齡的故事里,龍媽卻是一位尚未出閣的少女。 短文叫《蘇仙》,開篇先指出是友人高明圖在郴州任職知州時,發生的一件軼事,具體的人物和地名,增加了故事的可信度。 說有一位民女姓蘇,這天,她蹲在河邊一塊大石頭上洗衣裳。 只見一縷翠綠柔滑的青苔,蕩漾在水中,繞著大石頭悠悠漂了三圈,蘇姑娘看到覺得可愛,不覺心里一動。 回家不久,蘇女的腹部竟然漸漸隆起,有了妊娠之相! 蘇母自然驚慌,畢竟閨女還待字閨中。她悄悄試問,蘇女非常坦蕩,將洗衣時所見一五一十說了,蘇母聽后疑惑不解。 沒幾月,蘇姑娘果真生下一男孩。 在當時保守的社會環境下,不夫而孕,蘇家母女感覺很羞恥。 本來為了清白名聲,想偷偷將孩子遺棄到小巷子里,但蘇女終究心中不忍,她決意終身不嫁,好好將孩子撫養成人。 由于擔憂被四鄰發現說三道四,蘇女便一直把兒子關在一個大柜子里,就這樣養到了7歲,孩子還從沒見過生人。 這天,男孩突然說:
蘇女問他去哪,他回答:
蘇女自然舍不得,哭著詢問兒子何時能夠歸來。 男孩回答:“在母親離世之時,我才能回來。”并叮囑如果生活上有需要,就打開他曾經藏身的衣柜,便能得到任何想要的東西。 母子二人道別完,男孩就出了門,蘇女急忙追了出去,兒子卻已不見蹤跡了。 兒子走后,蘇女守志不嫁,和老母相依為命,家境每況愈下,過得很艱難。 一日早晨米缸見底,實在沒糧下鍋,她想起兒子臨別時的話,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打開了柜子,果然得到了一大袋白米! 此后,一切基本的生活開銷,都不用再憂心。 三年后,老母病故,所有的喪葬開支,也從柜子里取。 蘇女獨居衣食無憂,有30年沒出過大門。 一天,鄰居婦人上門來借火,看蘇女獨自孤坐在空落落的屋里,便同她攀談了一會兒才離去。 時隔不久,鄰居婦人突然看到蘇家房頂彩云繚繞,像一把彩色的巨傘,似乎有位女子衣著華麗地站在彩云之間,仔細一看,竟是蘇女! 隨著云彩盤桓向上,蘇女越飛越高,漸漸消失不見…… 鄰居們見到這個奇景,都十分的疑惑,一群人急忙跑去蘇家窺視,卻見蘇女盛裝打扮端坐著,已經氣絕身亡…… 鄰居們都很心善,決定共同安葬蘇女,他們在一起商量湊錢時,一個高大俊朗的少年不請自來。 少年自稱是蘇女的兒子,并向幫忙的人一一致謝。 人們模糊地知道蘇女約是有個兒子,也不覺得驚奇。 少年安葬了母親,在墓前種了兩株桃樹。他與大家辭別,眾目睽睽之下,剛走出幾步,腳下就生出彩云滾滾,人須臾便不見了。 后來,這兩株桃樹年年開花結果,枝繁葉茂,果子更是香甜可口,當地人便稱為“蘇仙桃樹”,家鄉人視為祥瑞引以為傲,在這里做官的,都會摘些桃子去饋贈親友。 現在,邳州還有蘇仙嶺呢。 文中頗為隱晦,但也能知蘇女未婚誕下的是龍。 即便生下的是龍子,蘇女也未能人前顯貴,反而因為失去名節羞愧不已,一個人孤苦地閉門在家獨居三十年! “矢志不嫁,以明其不二”,“女堅守舊志”,短短一篇文,兩次強調蘇女對貞操的堅守,表達了作者對蘇女恪守婦道的贊揚。 清代著名的小說評論家馮鎮巒,對蘇女守節這一行為的評論是: “女必有所依,否則志即堅定,煢煢一身,何以能之三十年也?” 女子必定是要依靠他人的,不然就算她再有意志,獨自也活不下去,更何況是30年? 放在現在很不中聽的一句話,也道出了像蘇女一樣、一個封建社會下普通婦女的生存狀況—— 要么依附丈夫,或是依附兒子。 給蘇女提供米面的柜子,看似是對蘇女生育仙胎的賞賜,其實也是對她一生的道德桎梏,提醒她作為一個“失貞”女子的覺悟。 一個傳為美談的故事,看起來皆大歡喜,卻透露出一個傳統女子令人悲嘆的一生。 設若當年在大石頭上洗衣服的明媚少女,不過十六七,養育莫名生育下的兒子七年,才二十有四,母親病故時,也就二十七歲,正值大好的青春,年富力強! 但她的生活已經被命運釘死,只能在無盡的孤獨中,枯坐在一方窄窄的院子里三十年! 最后的成仙,與他人而言,是對蘇女一生持守最大的褒賞,但對她來說,是一寸一寸在荒蕪的生命中緩慢爬行的時光。 一句“兀坐空閨”,令女鄰居不忍而心生攀談,也許被關照的那一刻寂寞如洪水決堤,才讓蘇女選擇結束了自己的人生吧。 蘇女至死沒有名字,她的人生就如那一個個節婦烈女一樣,成為一個服從性的符號。明清時因為程朱理學的興起,對女子貞潔的約束也達到頂峰。 譬如清朝時貞節牌坊的數量高達七千多座,要知道,這些女性至少要達到15年以上的守貞年限,才有資格提出申請。 那一個個看似是榮耀的牌坊,就像蘇女死后的“成仙”,都是沉重的道德牢籠。 蘇女養育并守節視為“貞”,龍子贍養送終視為“孝”,這兩點是構成當時社會和諧與穩定的重要組成部分,《蘇仙》也是以此來教化世人:女子守貞,男子盡孝。 作為一個非常有時代印記的作品,當然有他的局限性。不過民間故事那種濃烈的傳奇色彩,還是很有可讀性的。 看古今世事,讀書中天地 更多相關內容解讀,關注 沁說 頭條號|沁說 閱讀,遇見更好的自己 喜歡,就點個在看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