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貴 讀過劉震云的小說《一句頂一萬句》,感覺他對社交的本質剖析得很透徹,正如他在演講中坦言的那樣:“所有的社交,都藏著投機和利益,講究服從和誠意。”理性地說,社交是個大概念,涵蓋了整個公共關系領域。民間的人情往來,只是社交的一部分,情形沒有這么可怕。 社交是有成本的,人家不會白給你好處。人情是社交必備的潤滑劑,也是維系社交的輔助鏈條。所謂的人情,其實就是情感投資。不過,這種投資是雙向的,互動的,過河拆橋的人畢竟是少數。中秋節前之所以會出現月餅“旅行”,甚至會出現自己送出的月餅轉了一圈又回來了的巧合,正說明人情是在禮尚往來中存續的。 人情可順不可逆,順水人情可以有,過分推拒就不近人情了。比方說,人家送您一瓶名貴好酒,過些時日,總要等價回饋對方,比如說一聽上等好茶。收下來的禮品,通常處置方法,或是自己留用,平素舍不得享用,正好開一次葷;或是送給第三方,了卻以往的人情債。 人情是社交的基本要素,誰都不能免俗。您可以盡量淡化,卻無法完全回避。一個人最大的愚蠢,莫過于為人情所困,沉迷無質量的底層社交。所謂底層社交,界定的標準是人品而非窮富,否則就不會出現窮大方與富小氣的反差。大方的人寡言,該出手時就出手;小氣的人嘴巧,卻難掩骨子里的吝嗇。老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底層社交中廝混久了,會不知不覺地變得世俗起來。優質的社交關系應該是互相激勵、彼此成就,而不是讓人消耗與停滯。那些能夠委婉地幫你認清自我、突破自我的人際關系,才是值得珍惜的,值得持續的,并發展為高層次的友誼。 朋友之間的交往,親密無間當然值得推崇,事實上卻很難做得到,仍然需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有個寓言故事說,冬天到了,刺猬為了取暖必須偎在一起,靠得太近會互相刺痛,離得遠了又達不到取暖的目的,因此必須找到一個合適的距離。如今時興報團取暖,同樣需要把握分寸,處理好獨立性與依賴性、差異性與共同性的關系。即便是幫人忙,也要過過腦子,弄清底細,否則就會幫倒忙。正如蘇格拉底所說,無知的人是沒有資格行善的,如果你不帶智慧就去行善,往往只會好心辦出壞事。為人情所困,到處討好別人,其實是缺乏自尊的表現,說得難聽一點,就是不把自己當人。 真正讀懂了人心就會明白,善行也有兩面性。按理說,施恩不求回報,才是本真的善良,所謂“善欲人知,不是真善”。可是,有多少人能做得到呢?倘若行善是為了回報,豈不等于把善行當交易,以善易善,能算是真善嗎?親友之間禮尚往來,當然不是為了交易,而是知回報、重情義、求長遠,和諧共處。需要當心的是,有人精于算計,擅長小恩小惠;有人嘴上慷慨,動輒大包大攬。這兩種善行往往靠不住,一次兩次也許可以,時間長了就會失去他人的信任,好人緣也就沒了根基。還有的人翻臉眼不眨,明明是他欠人家的,卻好像是人家欠他的。 愛心與私心,有時很難分。即便出于本能的愛心,也包含有私心的成分。墨子主張人與人之間應該無差別地相愛,可在現實社會中,有誰能做得到呢?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既然有緣故,就有差別和傾向。兼愛眾,是大同世界的理想,俗世中的愛都是有選擇的,有選擇就包含著私心。就拿養狗來說,你是為了狗而養狗,還是為了自己而養狗?僅就這件小事就能看出,愛心也有私心的成分。寵的是動物,愛的還是你自己,至少是寵物能讓你開心快樂。有寵物相伴,不至于太單調,太孤獨,而且比交朋友容易得多。 社交圈、朋友圈需要講良心、發善心、獻愛心,但它既然是個圈,那么肯定就會有相應的邏輯和規則。其中的邏輯和規則并沒有剛性的條文,而是潛在的隱性的,成年人都懂,自覺不自覺地遵循通行的邏輯和規則參與。“熟人好辦事”這一信條,已滲透到人情社會的方方面面。所以說,用錢能解決的問題不是問題,用錢解決不了的問題才是大問題。 社交底層邏輯是禮尚往來,所謂“來而不往非禮也”。中層邏輯是平等互利,實質就是等價交換,誰都不虧欠誰。高層邏輯則必須眼長遠,談判桌上可以妥協、讓步,但要用時間換空間,最終獲取利益最大化。因此,在公關的過程中,平衡很重要,但有時候,平衡也需要走鋼絲,冒風險。國際政治中,特別是在處理多邊關系時,通過保持與各方的平等和友好關系,避免過度偏向和依賴任何一方,從而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這在國際關系策略中,通常稱作等距離外交。 附注:本文發表在《衡陽日報》2025年3月9日文苑,責編胡建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