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莫孤煙 東北抗聯和海南島瓊崖縱隊都是堅持敵后斗爭的典范,但兩者的結局卻截然不同。抗聯在1940年后遭重創,余部退入蘇聯整訓;而瓊崖縱隊則在海南堅持斗爭23年紅旗不倒,直到配合四野大軍解放海南。 之所以會有完全不同的結局,是敵我力量、組織能力、群眾基礎及自然環境等各種原因綜合作用的結果。 抗聯面對的敵人是日本關東軍及偽滿。1936年后,日軍在東北的兵力從20萬增至90萬,偽軍約10萬。而抗聯即便是鼎盛時期也就3萬余人,敵軍兵力是我軍的30到40倍! 【抗聯主要領導雕像】 東北作為日本侵略中國的“后方基地”,日軍投入了精銳部隊和先進裝備,并實施“治安肅正計劃”,集中60萬兵力反復“圍剿”,甚至通過“屯田并戶”手段,將群眾強制遷移至“集團部落”,并嚴控糧食流通,導致抗聯失去群眾支援。百姓進山需攜帶通行證,且只能帶單人口糧,抗聯戰士被迫吃草根樹皮,常因斷糧餓死或。此外,抗聯的“密營”(后勤據點)因叛徒出賣屢遭破壞,進一步加劇了生存危機。 相比之下,瓊崖自1927年起建立根據地,即使經歷兩次反“圍剿”失敗,仍以母瑞山為依托重建根據地??箲鹌陂g,瓊崖部隊在五指山等地區建立穩固的解放區,覆蓋全島五分之三的面積,人口達百萬以上。1939年日軍攻占海南時僅約6700人,且日軍主力多集中在華北、華東戰場,海南的戰略壓力小得多。瓊崖革命武裝因此能在敵人縫隙中發展根據地,并逐步擴大規模。 【瓊崖革命武裝】 抗聯由多支武裝整合而成,包括義勇軍、山林隊、舊東北軍等,成分復雜且缺乏統一指揮。例如,第8軍軍長謝文東、第9軍軍長李華堂先后叛變投敵,而楊靖宇、趙尚志等核心領導人因叛徒出賣犧牲,導致部隊士氣崩潰。組織路線分歧也削弱了戰斗力,如趙尚志曾因莫須有的問題被處分,抗聯一度陷入群龍無首的境地。 另外,東北地廣人稀,日偽通過挑撥各族矛盾,利用偽蒙騎兵對抗聯進行絞殺,導致關系割裂。而抗聯早期組織建設較薄弱,1931年組織成員僅2000人,且多集中于城市,農村動員能力不足。 瓊崖革命武裝則始終以馮白駒為核心,形成堅強的領導體系。即便在1933年母瑞山突圍僅剩26人的絕境中,仍無一叛變,組織通過內洞山會議,重新確立“農村包圍城市”戰略,確保隊伍高度團結??箲鹌陂g,瓊崖武裝依靠群眾建立情報網和補給線,甚至能在日軍“蠶食”中發動外線作戰,形成“軍民一體”的抗戰格局。 東北和海南氣候環境的巨大差異,也是抗聯和瓊縱不同命運的重要原因。東北冬季長達7個月,氣溫低至零下40℃,抗聯戰士缺乏棉衣,常因凍餓非戰斗減員。密林中的露宿和斷糧進一步削弱戰斗力。 海南島的熱帶雨林與險峻山川,成為瓊崖縱隊天然的屏障。母瑞山層巒疊嶂,五指山溝壑縱橫,日軍曾哀嘆:“在這里,如同在迷宮中。”更關鍵的是,海南終年無冬,野果遍地,即便被圍困,戰士亦可采食椰子、芭蕉、野薯維系生機。 【我軍登島作戰部隊與瓊崖縱隊在五指山會師】 1932年,廣東軍閥陳濟棠派重兵對海南根據地進行第二次“圍剿”,比前一次蔡廷鍇的力度要大得多,甚至用上了飛機進行火力覆蓋,根據地之前攢下的家底基本被摧毀殆盡。馮白駒帶著百十人躲進母瑞山,他們以野果為食、芭蕉葉為被,堅持8個月之久,最終只剩26人。絕境之中,他們偶然發現一片野蕃薯地,正是這“天賜糧倉”,讓26人熬過絕境。彼時報紙宣稱“瓊崖之匪已絕跡”,但誰曾想,正是這26人,最終掀起了覆滅反動統治的巨浪。 地理優勢還需與戰術結合??箲饡r期,瓊崖縱隊化整為零,以“麻雀戰”“夜襲戰”騷擾日軍;解放戰爭中,他們依托五指山根據地,發動秋、春、夏三季攻勢,殲敵4900余人。1950年,當蔣軍吹噓“伯陵防線固若金湯”時,瓊崖縱隊早已摸清敵情,為四野渡海部隊提供精確情報,最終以木船突破鋼鐵防線,創造戰爭奇跡。 【參加海南戰役的四野官兵】 1950年5月1日,海南解放。瓊崖縱隊從最初的26人發展到2.5萬雄師,與四野共同升起海島第一面五星紅旗。23年間,這支隊伍牽制敵軍數十萬,殲滅日偽軍5800余人,在戰略上策應了全國戰場。 瓊崖武裝的成功,證明了穩固的根據地、堅強的領導核心和深厚的群眾基礎是堅持長期斗爭的關鍵。若論瓊崖紅旗不倒的首功,必屬馮白駒。這位土生土長的海南人,從1926年投身革命,歷經母瑞山絕境、日軍侵瓊、蔣軍清剿,始終是瓊崖軍民的主心骨。 1930年,年僅27歲的馮白駒接任瓊崖特委書記。面對根據地幾近覆滅的危局,他帶領群眾開展“紅五月”運動,恢復基層組織,重建紅軍游擊隊。1939年日軍侵瓊,馮白駒率獨立隊在潭口渡口阻擊日軍,打響瓊崖抗日第一槍。此后的五年間,因電臺損毀,瓊崖徹底失聯,馮白駒獨立制定“堅持內線,挺出外線”方針,粉碎日偽軍多次“掃蕩”,甚至在1943年協助黎族領袖王國興發動白沙起義,開辟白沙根據地。 【海南解放后,四野15兵團領導和瓊崖縱隊領導合影,前排左三為馮白駒】 馮白駒的名言是:“不是山藏人,而是人藏人?!?/strong>1932年母瑞山被困期間,群眾冒死將糧食藏在棺材中運進深山;抗日戰爭中,群眾為部隊送糧、送藥,甚至以“認親”方式掩護傷員;1943年白沙起義,黎族同胞以弓箭對抗日軍機槍;1949年四野大軍渡海前夕,漁民自發改造木船,數千船工冒死引航…… 正如馮白駒所言:“瓊崖革命的每一粒米、每一顆子彈,都是人民用血汗換來的?!?strong>這種魚水之情,超越了血緣,筑成了敵人無法攻破的堡壘。這是瓊崖武裝海南島23年紅旗不倒的根本原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