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過半,見慣了人情冷暖,許多人仍在困惑:為何付出總被辜負?為何真心換不來實意?
兩千多年前的謀略家鬼谷子,早已用兩句話道破人性本質:“因其言,聽其辭;因其勢,就其志。”這位被稱作“縱橫家鼻祖”的智者,教弟子張儀、蘇秦以寥寥數語攪動戰國風云。
今日,讓我們從歷史中領悟這兩句箴言,或許能解開你半生未看透的“人心困局”。

第一句話:因其言,聽其辭——聽出弦外之音
戰國時,秦國欲破六國聯盟,張儀奉命游說楚國。
楚懷王傲慢道:“我楚國地廣兵強,何懼秦國?”
張儀不爭不辯,反而感嘆:“大王可知,齊王私下將六百里商於之地贈予秦國?”
楚懷王聞言大怒,當即撕毀盟約。
張儀深諳“因其言,聽其辭”之道——楚懷王表面強硬,實則忌憚齊國坐大。
他故意用“齊秦勾結”激怒對方,不費一兵一卒瓦解合縱。
正如鬼谷子所言:“欲聞其聲,反默;欲張,反斂。”真正的高手,能從對方言語中聽出恐懼、貪婪與軟肋。
生活中,老同事抱怨“退休后真清閑”,或許在暗示孤獨;子女常說“您別操心”,可能藏著不被理解的委屈。
鬼谷子提醒:“人言者,動也;己默者,靜也。”與人交往時,少說多聽,從對方抱怨、炫耀甚至沉默中捕捉真實需求,比盲目勸解更有智慧。
第二句話:因其勢,就其志——順應趨勢,直擊要害
佩六國相印的蘇秦,早年游說秦國失敗,轉而研究天下大勢。
他發現六國最怕被秦“逐個擊破”,便提出“合縱抗秦”。
面對疑心重的燕王,他直言:“燕國雖小,卻是抗秦咽喉;秦國若滅趙,下一個就是燕!”一席話讓燕王主動交出兵馬糧草。
鬼谷子強調:“察勢者明,趨勢者智。”蘇秦的成功,在于看透六國“畏秦如虎”的集體心理,順勢將恐懼轉化為合作動力,而非空談道義。
中年人的困境,常如亂麻難理:子女婚姻矛盾、朋友利益糾紛。硬碰硬往往兩敗俱傷。
試學蘇秦之法:
子女爭吵時,與其批評“不懂事”,不如說:“你們其實都想把小家過好,對嗎?”(順勢點明共同目標)
朋友借錢不還,不提“忘恩負義”,而說:“今年大家都不容易,咱們商量個還款計劃?”(順勢維護雙方體面)
鬼谷子的終極智慧:以柔克剛,以智化力
秦相范雎(鬼谷門徒)提出“遠交近攻”時,朝堂一片反對。
他卻不急不躁,反問秦王:“若鄰國著火,您是先救火還是先攻敵?”秦王頓悟:與其勞師遠征,不如先吞并鄰國韓魏。這一策略讓秦國十年內領土翻倍。
鬼谷子有言:“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長。”范雎的智慧,在于將秦王的野心轉化為可落地的策略,用“救火”的比喻讓復雜戰略變得通俗易懂。
中年破局之道是做“暗流”而非“礁石”。很多人常感嘆:“現在年輕人不服管,社會變化看不懂。”但鬼谷子早已給出答案:“世無常貴,事無常師。”
真正的破局者,從來不是硬扛潮流,而是面對代溝,少說“我們當年”,多問“你怎么看”;遭遇變革,不做“拒絕新事物的老頑固”,而學“用自媒體記錄孫輩成長”的智慧。
結語
鬼谷子有云:“口者,心之門戶也。”人到中年,不必懊惱“人心難測”,只需記住:聽人言,要聽出“怕什么、想要什么”;勸人時,要順著“大勢所趨、人心所向”。
愿你我都能如鬼谷子所言:“觀陰陽之開闔以命物,知存亡之門戶。”用這兩句話,在紛繁世事中守住一份通透與從容。
畢竟,看透人性不是為了算計,而是為了活得更加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