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教育? 雅斯貝爾斯說:“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教育不是父母居高臨下地給孩子灌輸什么成年人的經驗,也不是孩子犯錯時,一聲怒吼,而是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影響,互相成就。 一個普通的家庭里,按照分工安排,母親主要承擔了相夫教子的責任,對工作和收入的要求,略有降低。 可是,母親如何去成就孩子呢?不是管了吃喝,送孩子上學,就夠了。 著名作家松浦彌太郎總結了一個成功的方法:即答力。
能擁有即答力的母親,可以加深和子女的互動,豐富子女的人生。 01 沒有即答力的母親,養不出“迅速行動”的子女。 松浦彌太郎出生在日本的東京,他努力讀書,然后去了美國留學。 受到家庭的影響,他養成了內斂的習慣,凡事都看別人如何做,聽別人如何說。觀望,再觀望;等待,再等待。 就是一次聚會,也會猶豫一會,等一個人可以明確邀請自己。 很快他發現,自己被周圍的人孤立了一樣。沒有了伸出熱情的手,也一而再再而三地失去了想要的機會。 有的場合,他還沒有開口,大家就已經決定好了。 于是他開始改變自己,對周圍人的邀約,各種機會,馬上做出反應,肯定“行,或者不行”。 比方說,有人邀約去打球。他斬釘截鐵地說“好”。從而,他常常會被邀約。在球場,也有人給他喊“加油”,特別帶勁。 還比方說,有一次外出學習的機會,老師問“誰愿意去”,他就立馬舉手,說“我來”。 他擁有的工作、人脈、好運、機會越來越多,成為了《生活手帖》的總編輯,同時也是書商、作家。
比方說,一次舞會,若是沒有男人邀約,女子就在一旁靜坐。哪怕是舞會結束了,也可能沒有跳舞的機會;哪怕遇到喜歡的人,也不會主動伸手;哪怕有人伸手邀約,她也會拖拉一會,導致旁邊的人,捷足先登。 母親把自己的習慣,一點一點傳遞給了子女。那么子女在回答老師的問題的時候,非點名,不主動站起來回答。 子女受到玩伴的邀請,也會推諉,或者延遲,而玩伴等不及,就先行動了,或者另外找搭檔。 子女有一次和朋友合作發展的機會,也不夠主動,因此弄丟了。
有一句很有哲理的話:“成功的反義詞,不是失敗,而是什么都不做。” 失敗是成功之母,只要你行動起來,就能有經驗,觸底反彈;“什么都不做”是失敗到底的征兆。 沒有即答力的母親,帶著孩子,難免一次次被邊緣化,一次次滯后他人,成功是遙不可及的。 02 培養即答力的母親,才是子女真正的引路人。 孩子的世界里,有“十萬個為什么”。需要母親來應付。 而母親呢?不能答,不敢答,不能及時答。或者回答了,但是不夠肯定,而是模棱兩可。
我們常常說:“機會留給有準備的人。” 母親帶著孩子,隨時準備成功,那就對了。 具體來說,就是和平時的一些習慣,反著來,就算是準備好了。 反拖延,提升行動力。 既然決定了,就馬上行動。做起來就成功了一半。 也許決定是不夠完美的,但是可以一邊做一邊修改,調整。千萬不要總是紙上談兵。 反猶豫,提升決斷力。 當母親猶豫或者孩子猶豫的時候,母親應該發出肯定的聲音。 比如,孩子周某想去看花海,但擔心天氣不夠好。母親應該說“去吧,下雨就是意外的驚喜,有另外的風景”。 反無知,提升判斷力。 讀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我們不僅讀古人的書,還要學當下的新事物。 能充分認識周圍的一切,那么判斷就容易多了。起碼母親對事物是了解的,不是一片茫然。 反脆弱,提升穩定力。 萬一錯了,母親不要抱著孩子一起哭,而是堅強起來,鼓勵孩子勇敢面對。 摔倒了,沒有關系,站起來的那一刻,比摔倒更加精彩。 母親的情緒穩定下來,那么孩子就會有精神依靠,內心不會崩塌,絕望。 反煩惱,提升清除力。 煩惱天天有,不撿自然無。 母親學會聽子女說什么,把煩惱的事情吐出來,但是母親馬上能夠放下,快樂就會回來。 從精神的世界里,清掃各種爛人爛事,不念叨垃圾信息,就能真正輕裝上陣了。 反自私,提升共情力。 母親都習慣護短,希望自己的孩子很優秀,又不希望別人的孩子太優秀。這是很自私的想法。 應該讓孩子學會做路邊鼓掌的人,換一個角度,從對方的身上去思考,找到問題的答案。 把關系、工作、環境、情緒等,都認知到位了,再去“即答”,就容易多了,并且多半是不會錯的。 不錯,就意味著正確,一步一步走遠。 03 很多母親,教育子女,是“任勞任怨”的,但是她們的方法不對,還是徒勞。 看過很多母親,開車送子女上學,上輔導班,又給孩子送飯,自己還要去賺點小錢,忙得不可開交,但是子女也不見有起色,方方面面都落后他人。 我們一定要記住:能迅速做出反應的母親,把壞的遏制在萌芽狀態,把好的牢牢抓在手中。 子女有出息,會有“快準狠”的特點,這也就是能夠“即答”的體現。 這個時代,能夠成功的人,不一定的最強的,也不是最聰明的,而是反應最快的人。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