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的亂世里,有個老頭活成了史書上的“釘子戶”。歐陽修罵他是“無廉恥者”,司馬光斥其“奸臣之尤”,可明代的李贄卻拍案叫絕:“民得安養(yǎng)而后君臣之責始塞!”這個讓后人吵了千年的爭議人物,正是中國歷史上唯一橫跨四朝十帝的宰相——馮道。 ![]() 882年河北滄州的寒門里,一個嬰兒的啼哭混著唐末烽煙響起,這聲啼哭拉開了一個傳奇人生的序幕。 少年馮道在饑荒年月啃著野菜讀《九經》,二十出頭就因直言勸諫燕王劉守光差點被砍頭。投奔后唐莊宗李存勖時,他在軍營里搭草棚睡干草,把俸祿分給士兵同吃大鍋飯。當石敬瑭要派使臣去契丹,滿朝文武嚇得面如土色,62歲的他抓起官帽就往北走:“我這把老骨頭還能給百姓擋刀呢!”此后被契丹扣留兩年,他故意慢吞吞地往南走:“跑得再快也逃不過追兵,不如讓契丹人覺得我壓根不想回去。” ![]() 翻開馮道的履歷簿,他先后擔任后唐四帝、后晉兩帝、契丹一帝、后漢兩帝、后周一帝的宰相,合計四朝十帝。有人說他像墻頭草,可在那個亂世里能活下來又何嘗不是本事? 李嗣源問他天下太平了嗎?他當場背出聶夷中的《傷田詩》:“二月賣新絲,五月糶秋谷,醫(yī)得眼下瘡,剜卻心頭肉。” 契丹人打進汴京時,他頂著耶律德光的嘲笑說:“無才無德癡頑老子來給您牽馬墜蹬了。”轉頭就把契丹俘虜的中原婦女全贖回家。 這個被罵“不知忠君”的老頭,用22年主持刻印儒家《九經》,在五代更替的廢墟上續(xù)寫著文明火種。 當我們翻開《長樂老自敘》,73歲的他寫下“但知行好事,莫要問前程”,突然讀懂了那雙渾濁眼睛里藏著的秘密。在皇帝輪流坐莊的年代,他像棵深深扎根的老槐樹,任憑頭頂旌旗變幻,始終把蔭涼留給樹下饑民。 ![]() 今天再回顧這段歷史,那些忠奸對錯的標簽早已褪色,唯有一個佝僂背影在歷史裂縫中倔強站立。不做某家王朝的忠犬,只當亂世百姓的屋檐,這或許才是真正的“長樂”之道:當龍椅上的主子換了十二茬,唯有蒼生冷暖,永遠值得守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