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昨天的《周光遠》是個桂枝湯證的衛氣線升級版,那么本案就是個麻黃湯的兩線極致版。 既然是麻黃湯的兩線極致版,那么,一般人都會想到應該:加大解表發汗【針對衛氣線的極致】&加入生石膏【針對陰火線的極致】。 作者確實就是這么處理的。 但,如此機械地割裂地處理,麻黃湯的兩線極致版,就是正確的么?最壞的結局會是什么? 如題所言,此案結局為死亡。反過來也說明了,以上的處理辦法是錯誤的。 那為何是錯誤的?以及,怎樣正確處理? 咱慢慢來看。 1927年的春天,病人年僅20歲,與家人一起由上海往返杭州度春假。待回到上海時,病人感覺熱甚,便用井水洗澡,第二天一早出現了寒熱。 我們現在往返上海杭州已經用不了多少時間了,無論高鐵還是自駕,一路也都比較便捷。但在一百年前,道路與交通可不是這樣的,舟車勞頓要遠甚于今時。 照理說,春天再怎么熱也不至于熱到想要用井水洗澡,病人回家后熱成這樣,應該是已經外感發熱了,只是沒有意識到。 外感的本質,無論是所謂的傷寒還是所謂的溫病,本質都是衛氣稽留。過勞,正氣無力充分外達,更是令衛氣稽留雪上加霜。 衛氣線不升,陰火線不降。 發熱是必然的。 此時,陰火線問題應該明顯大過于衛氣線問題,畢竟年輕嘛。所以病人更多的是感覺到發熱,而沒有惡寒,否則也不至于去洗冷水澡。 但衛氣稽留的情況下,遍布全身且持續一定時間的冷水,無疑又進一步嚴重地阻遏了衛氣。這一下,把兩線問題同時推向了高處。 寒熱,也是必然的。 發病的前三天,根本沒有任何介入處理。因為家人總覺得病人年紀輕,小小的感冒發熱,不礙事,“年事方壯,不以為意,三天猶不退”。 這三天里發生了什么呢? 自然是,衛氣線與陰火線,兩線的無數次惡性循環,彼此問題皆不斷加重。 最要命的是,始終沒有汗出。 于是,他們接下來尋求治療,自然是想著能出汗就好,“希能出些汗把熱退去”。可是事與愿違,病人服藥后“只覺煩熱難過,汗則絲毫沒有”。 為什么服用了解表藥出不來汗呢? 幾個可能原因:一、力量太小,導致解不了表反而加重陰火;二、已傷里陽而沒能同時扶陽,導致只消耗正氣而不足以順利外達;三、陰火線的用藥沒有平衡好。 無論是哪個原因,用了解表而沒能汗出,結果就是兩線的更進一步惡性循環。 治療了三天后,即發病六天后,病家才來找到作者。 病人刻下是個什么表現呢? 聲音高亢,渴欲冷飲,面色發紅,目光炯炯,唇周焦燥破裂,皮膚發燙,口氣腥熱噴人,小溲赤熱,大便六天只通下兩次。 看起來是個暴盛的熱證是吧? 但病人同時還有些非典型的表現,比如整體狀態萎頓,大便次數雖少但色黃不黑,腹部柔軟,遍尋無痛處等。 最反常的是,病人極度惡寒,緊緊裹著被子不放。 在這個兩線發展到極致的棘手案例里,唯一的好消息是,病人雖從未汗出,但牙齒和鼻竅都有過出血,在發病的第五天開始。 可惜,血出得不多,不足以瀉出多少陰火。 至此看起來,似乎很符合麻黃湯證:無汗、惡寒、衄血。 醫者正是這樣認為的,另外,考慮到口渴欲飲冷,那就“非略參辛涼不可”,于是索性使用了大青龍湯,即麻黃湯+生石膏。 但這里有個嚴重的Bug,病人有里熱么? 胸腹觸診柔和也沒有任何壓痛點,發熱了這么多天,還始終無汗,大便卻是黃色的,顏色并不深。說明此人不僅是表陽不足,更是里陽已支撐無力。 我們要知道的是,人體的熱量在一般情況下是有儲備的。但經過連續一周嚴重的衛氣稽留,人體的能量得不到多少新鮮的供應,卻因陰火線的升逆而不斷地大量消耗。 到了醫者接診時,病人的總能量庫其實已經告急了。 這也是他繼:過勞+外感+冷水澡+拖延+誤治,之后的第六大困遏衛氣線的原因。 此時的渴欲飲冷,需要分開來看。 渴飲代表津傷,衛氣稽留,津液難生;欲飲冷,是陰火升逆,火盛于頭面上焦所致。 也就是說,對于衛氣線,醫者要考慮到:里陽已衰;對于陰火線,醫者要考慮到:只剩下頭面至咽喉的浮火,而絕不涉及中焦以下。 那么,照這樣分析來看,應該:大力扶陽+輕清上焦,對么? 也不保險。因為病人此時整體的陽氣已經極為衰殆了,對一般人而言還不夠塞牙縫的輕清藥,對他而言很可能稱為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那就純用:大力扶陽,? 仍舊不保險。頭面上焦的浮陽,畢竟不是假的。陽藥速行,到底是先行一布助力衛氣線,還是先行一步暴散陰火線之浮陽,不好說。 那就只剩下了一個方案:陽藥冷服,即,熱因寒用法。 凡是曾經存在過的手法,都有它存在的意義。 東垣有過冰鎮理中湯的實例,但此案我個人以為,更適合使用朱丹溪的某則救逆案: 病人二十多歲,某年秋天大發熱,自行服用柴胡劑七八貼,不效。口渴,妄言妄見。 盡管病人兩手洪數而實,但丹溪結合身形偏肥而色白,面赤色,筋骨暴露等表現,認為此脈不是真相,是之前七八貼的柴胡劑,導致出現了這樣的脈象。 并定性此證為“勞倦成病”。 丹溪觀察到的這些表現是啥意思呢?為什么會讓他最終看到病證的本質? 身形和整體皮膚代表了病人素體氣虛,也就是衛氣線動力不足;筋骨暴露和面赤色,是陰火逆行于血脈的表現。 與本案的氣機問題是高度趨同的。 丹溪用的是黃芪附子湯,令其冷服。連服三貼后,病人困倦鼾睡,醒來得微汗而解。 脈雖還在浮位,卻已變得柔軟了。丹溪之后再改用黃芪白術湯,連用十天,脈在這個過程中漸漸守斂。仍繼續使用黃芪白術湯,再鞏固半月而得全安。 話說本案的病人在醫者接手時,也正是脈象“浮數”。這也是干擾醫者做出正確判斷的一個重要因素。 能否穿透干擾,看到本質,是頂尖大醫家必須具備的功力。 所以,此案無論是給該作者,還是給其他人,大概率都很難正確予以處理。 話再說回來,此案除了借鑒上述丹溪治法外,是否可以再加個雙保險? 我想了想,還真有個法子。 以前在介紹《張子和如何處理喉痹》時,特地提及過戴人有個非常獨特的刺絡放血法,即用長長的有一定硬度的草莖,深入鼻腔,刺出血來。 可能有人會想到,咱昨天周光遠案,同樣是陽氣不達于表,說是不能用放血法,為什么這里可以呢? 具體細節還真不一樣哈。 此案口鼻已經出血,只是不夠暢快。 我們確實不該在此案病人的體表其他任何部位進行放血。 但盡然陰火暴盛且外露于口鼻,那就不妨只去陰火,而不傷及陽道其他部位,如東垣《陰病在陽》篇里所強調的,“慎勿獨瀉其六陽…只去陰火,只損血絡經隧之邪,勿誤也”。 ★所以,此案的建議治法的結論就是: 【先刺鼻竅出血,再令服黃芪附子湯,緩緩冷服,慢慢咽下,時時頻服。】 此法仍然不離于兩線兼顧處理。 但同樣的兩線兼顧,若不明具體氣機狀態,那么結局必然相去甚遠。 作者給出的是:“麻黃六錢,桂枝二錢,生石膏八錢,杏仁五線,甘草二錢”。 雖只給了一劑,卻絲毫沒有叮囑病家,稍得汗出即停服,沒有強調汗出過多的危險性。 當然,這也是因為醫者根本沒有意識到此案的嚴重程度。 陰火已經浮越于頭面了,因而僅在服用了第一煎后,病人就“出汗很多”。病家以為是好事兒,接著給第二煎,接著又抓了第二貼再服… 恐怖啊! 但不能怪病家,不僅是醫者囑咐沒到位的關系,更是因為: 此案你用麻黃湯+生石膏,即便得汗出,也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是加重問題。 麻黃湯暴散浮陽,生石膏則敗壞最后一點里陽,兩者皆重竭陽氣。 因而病人雖得大汗出,卻仍是“怕冷怕熱,口渴難過”,所以病家必然會以為問題還沒完全解決,也就不可能停服。所謂的“病好了一大半”,是因為病家以為出汗就能病好,既然大汗出了,便認為是好現象。 可繼續服用呢? 熱好像是完全沒有了,只剩下了怕冷,“渾身如冰,四肢抽筋”。 可憐哪! 一身的能量消耗殆盡,還不夠用來維持生命生存所需的最基礎的代謝。 徹底沒有了能量,沒有陽氣可以運行了。病人最后是“神識昏迷,話也不能說”,如此一晝夜后于深夜死亡。 從醫案內容來看,作者的老師是章次公先生。作者在處方之后把這事兒告訴了章老,章老批評他:“對如此重病,投如此峻劑,而不預謀善后,安危難卜,非萬全策。” 章老說得非常中肯,但本篇寫到這里可以發現,此案不僅僅是預后不周到的問題。因為在服用一煎后大出汗,總是不可不避免的。但即便此時即停止,并前來復診,醫者恐怕還是會因病人的寒熱往來,而傾向于認為汗出未徹。 醫理認知的局限,從醫者接手的那一瞬間,就決定了此案必然是個敗案。 不是錯在麻黃湯+生石膏的過用,而是本就不能使用麻黃湯+生石膏。 但正確的處理手法,是只有正確的醫理認知,才能順利推衍出來的。 所以你說,正確的醫理,是不是一切臨床的前提條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