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幅世界名畫,豐富了世界藝術寶庫 是人類珍貴遺產。 No.1 ![]() 以圣母居圖中央,她右手扶嬰孩施洗約翰,左手下坐嬰孩耶穌,一天使在耶穌身后,構成三角形構圖,并以手勢彼此響應,背景則是一片幽深巖窟,花草點綴其間,洞窟通透露光。畫中人物雖然被一團潮濕的空氣包圍,但人體的輪廓在昏暗山巖的襯托下能明顯地辨析。該畫是達·芬奇為米蘭的圣弗朗切斯科教堂的一間禮拜堂作的祭壇畫。 No.2 ![]() 在愛琴海上花瓣從天空墜落,裸體的維納斯略顯嬌弱無力地站在大貝殼上,她微曲右腿,身體向右微微傾斜,一頭金色長發被海風輕輕吹散,皮膚光潔剔透,純真無邪的眼睛,籠罩著憂郁和哀怨,顯示出來到世界的無助和迷茫。左上方,長著翅膀的風神正鼓起雙唇將維納斯吹向岸邊,那里,春之女神正準備把一件綴滿鮮花的紅色披風披到她裸露之身。 No.3 ![]() 描繪了米蘭公爵盧多維科·斯福爾扎的情婦切奇利婭·加萊拉尼,明暗的處理,是這幅肖像畫中最引人注目之處,光線和陰影襯托出切奇利婭優雅的頭顱和柔美的面孔,為毛色光潤的銀鼠注入了生氣。光亮和陰形的均衡創造了間接照明的幻覺。 No.4 ![]() 畫面利用透視原理,使觀眾感覺房間隨畫面作了自然延伸。為了構圖使圖做得比正常就餐的距離更近,并且分成四組,在耶穌周圍形成波浪狀的層次。越靠近耶穌的門徒越顯得激動。耶穌坐在正中間,他攤開雙手鎮定自若,和周圍緊張的門徒形成鮮明的對比。耶穌背后的門外是祥和的外景,明亮的天空在他頭上仿佛一道光環。他的雙眼注視畫外,仿佛看穿了世間的一切炎涼。人物從左到右為:巴多羅買、小雅各、安德烈、猶大、西門彼得、約翰、耶穌、多馬、大雅各、腓力、達太、奮銳黨西門。 No.5 ![]() 畫中人物坐姿優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畫家對于人像面容中眼角唇邊等表露感情的關鍵部位,也特別著重掌握精確與含蓄的辯證關系,達到神韻之境,從而使蒙娜麗莎的微笑具有一種神秘莫測的千古奇韻,被稱“神秘的微笑”。 No.6 ![]() 一天,拉斐爾見一位園丁的女兒正在花叢中剪枝,被她富于魅力的形象所吸引,之后進行了創作。畫面上,耶穌偎倚在母親膝前,小身體一絲不掛,仰望著馬利亞,而馬利亞摟著孩子,溫存地望著心愛的寶寶。左下方的草地上是耶穌的小侶伴施洗約翰,他單腿下跪,右手拄著細而長的十字棒,斜著腦袋注視著耶穌,體現了人文主義思想。 No.7 ![]() 在自然風景前入睡的維納斯,軀體優美而溫柔,形體勻稱地舒展,起伏有致,與大自然互為呼應。維納斯展示出造化之美,沒有任何宗教女神的特征。在形體、色彩、柔和的線條和景色的層次上都達到了高度的統一。充滿人文精神的美的創造,符合文藝復興時期理想'美'的典范。 No.8 ![]() 取材于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舉辦雅典學院的逸事。描畫了57位學者名人。畫面中心是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柏拉圖左邊,恩師蘇格拉底掰著手指討論著問題,對面戴盔披甲是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階梯下左側人群中心是古希臘哲學家、數學家畢達哥拉斯,背后包白頭巾的是伊斯蘭學者伊本路西德阿維洛依,依著柱基戴著桂冠正在抄寫的是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階梯下平臺右側人群中心是數學家歐幾里得,身后頭戴桂冠持地球儀者是埃及天文學家托勒密,正面持天文儀者是波斯預言家、拜火教主索羅亞斯德。柏拉圖前方,斜坐沉思者是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這些人物爭論、計算、深思,沉浸在濃厚學術氛圍。 No.9 ![]() 畫中亞當的形象體態健壯,氣魄宏偉,具有強烈的意志與力量,右側穿著飄逸長袍的白胡須上帝,亞當則位于畫面左側,通身赤裸。上帝的右臂舒張開,生命之火從指頭中傳遞給了亞當,后者以同樣的方式舒展左臂,含蓄地指出人類是按照上帝的模樣創造的。亞當完美無瑕的男性人體,表現了藝術家對上帝的贊頌。 No.10 ![]() 簾幕展開,圣母抱著小耶穌走來,清秀的臉上顯著母親的憂郁和無奈。圣子似乎預知了肩負的使命,稚嫩的臉上顯出哀傷和憂慮,右手畏縮地抓著母親的衣角,左下方是羅馬教皇西斯廷二世,抬頭跪向圣母。右下方是圣女巴巴拉,作為女性深知母親內心,她跪向圣母,側臉透露出內心的矛盾。下方兩小天使,天真的臉上是疑惑的神氣,圣母身后,彌漫的藍光構成了深處的背景是嬰孩的頭像。 No.11 ![]() 以耶穌為視覺中心,形成左右對稱均衡和諧的章法,人物組合構成漩渦狀,像披風卷起。這些人物有的有名有姓,有的泛指一定的社會階層。采用裸體形像來表現,赤裸裸來,赤裸裸去,面對上帝。表現了對現實存在的罪惡無情的揭露和鞭撻及對黑暗社會及腐敗統治者的裁判,為正義聲張。 No.12 ![]() 描繪了在黃昏的街頭一個貴族青年遇見了一個女占卜師。貴族青年覺得十分無聊,想要找點新鮮的事情來刺激一下,他在一面墻的前面截住她,請吉卜賽女子為他看手相。吉卜賽女占卜師為生計,不得不強忍憤怒為他看相。貴族青年嘴角露出一絲狡黠的笑意,挑逗著眼前的女子,女占卜師滿臉莊重。 No.13 ![]() 畫面以主講人蒂爾普醫生為中心,學生們圍在放有標本桌子周圍,認真地聽醫生講解,蒂爾普教授面對著七位學者,一邊做解剖一邊闡述人體的結構。七位學者:有的湊上來看教授所示的地方,有的手拿教材默默地思索……豐富的表情,生動的姿態,在冰冷尸體的反襯下顯得異常生動。應畫是應阿姆斯特丹外科醫生行會委托畫的團體肖像。 No.14 ![]() No.15 德國哈格曼畫廊 比利時安特衛普皇家美術博物館 ![]() 描繪的是《圣經》故事,東方的三個國王(三個博士或賢士)帶著禮物到伯利恒(Bethlehem)慶賀耶穌誕生的場面。他們是Tarsus的年輕國王Caspar、阿拉伯的國王Melchior和埃塞俄比亞國王Balthazar。他們騎著駱駝來到伯利恒,見到了睡在食槽里的圣子。三個國王鞠躬至膝蓋,并贈予黃金等禮物。圍觀的村民都和普通村民的表情和著裝無二,用鮮亮明晰的色彩凸顯三位國王的身份,由遠及近的動感構圖將畫面的重點引向圣子。 No.16 ![]() 迎合上層貴族的審美要求刻畫了貴婦的性格特征,線條十分流暢,畫中海倫娜·弗爾曼女士的眼神流露出一種樂觀幸福的樣子,構圖嚴謹,色彩對比強烈;服飾顯示了她的貴族身份,可以感覺到畫家魯本斯所寄托的與禁欲主義完全絕緣的生活熱情。 No.17 ![]() 描繪了抹大拉以手托腮,在微暗的光線下耽于默想,為自己的罪懺悔。膝上的骷髏,意指提醒要正視死亡,充滿了清醒、沉靜和悲哀的反省。畫面構圖嚴謹,內心表達細膩,具有雕刻般的充實感。運用燃燒蠟燭的夜光以極端寫實手法描繪光與影的變化;風格獨特的深刻質感,明暗對比強烈的空間表達,流露出神秘而動人的氣氛。 No.18 ![]() No.19 ![]() No.20 ![]() 應西班牙國王菲利普四世的要求,畫面中央一面鏡子反射出了國王夫婦的影子,他們正擺出姿勢讓委拉斯凱茲描繪。委拉斯凱茲站在最左面手上拿著畫筆,表情嚴肅,從左至右分別為瑪麗亞、小公主瑪格麗特·特蕾莎、伊莎貝爾,瑪麗亞和伊莎貝爾二人是瑪格麗特·特蕾莎公主的侍女。再右瑪麗芭波拉和波圖薩托,后者的腳正踏在一條閉目而憩的獵狗身上。在她們身后站著的女士為馬塞拉,王后的典衣侍女。站在口的是委拉斯凱茲的親戚涅托。 No.21 ![]() 描繪了17世紀“歐洲最清潔城市”之稱的荷蘭德爾夫特市民的日常生活。一位女傭正在將粗陶罐里的牛奶倒盡,她淳樸的圓臉,粗制的衣著,正撇下地板下的腳爐,塞起胸前圍裙的一角,神情專注認真。窗子透進的光線照亮了墻上掛著的銅水壺。整個畫面色彩厚實,光線柔和,與人物的性格特征融為一體。 No.22 ![]() 描繪了1879年8月23日,維蘇威火山爆發的瞬間,驚恐與絕望的場景。以強烈的明暗對比手法,刻畫了維蘇威火山爆發瞬間人們的驚恐與絕望。遠處是黑暗中爆發的火山,滾滾的塵埃遮蔽了天空和地面,突出了身著白衣逃難的女性,表現了女人們的表情與神態,體現出古典式的理性與嚴謹。 No.23 ![]() 描繪了一名身穿棕色衣服,佩戴黃、藍色頭巾少女,寧靜中淡恬從容、欲言又止的神態栩栩如生,看似帶有一種既含蓄又惆悵、似有似無的傷感表情,驚鴻一瞥的回眸使她猶如黑暗中的一盞明燈。少女形象與黑色背景形成對比,凸顯立體。女主人公以作者14歲的長女瑪利亞為模特兒。 No.24 ![]() 一個衣著破舊但不失整潔的少年從室內向室外吹著肥皂泡,他聚精會神小心翼翼地將肥皂泡越吹越大。還有一個看上去僅3、4歲的孩子,踮著腳扒著窗臺使勁從室內向室外觀看……題材非常普通,情境極為單純,這是一種清閑、安逸的生活情趣,反映了下層平民的孩子們自然、儉樸的快樂生活。 No.25 ![]() 戴安娜是希臘神話中的阿耳忒彌斯,她是月神和狩獵女神,宙斯與勒托的女兒,阿波羅的孿生姐妹。畫面中兩個裸女,右邊的是戴安娜,額前綴有月亮飾物,她以美艷與殘忍著稱;繪畫并不在于表現神話,而是喻指路易十五時期宮中美麗的女性裸體。畫中主人公是畫室專用模特——繆菲姐妹。 No.26 ![]() No.27 ![]() 描繪了人販子正在向貴婦兜售小天使的場景。人物造型嚴謹,肅穆而冷靜。女主人被刻劃得高貴而矜持,女人販子則從提籃里抓出一個帶翅膀的小男孩,構成一個充滿戲劇性的場面。被販賣的長著翅膀的小天使,給作品增添了撲朔迷離的色彩。 No.28 ![]() 描繪一對貴族夫婦在茂密的叢林中游玩戲耍。年輕的貴夫人正在蕩秋千,眼中充滿挑逗,她故意把鞋子踢進樹林中,引得青年男子四處亂忙的尋找,她反而恣情大笑。畫家巧妙地運用明暗的變化,以纖細的筆致,展現出庭院和樹林的美。據考證男主人公是銀行家喬里昂。 No.29 ![]() 表現的是位打扮成王子模樣的少年。目光平視,態度嚴肅,神情自信,左手叉著腰,以稍息姿勢站著。這個少年實際是富有工廠主的兒子,新穎別致的藍色調不但沒有任何不適之感,活潑、跳躍的藍色綢緞,變幻莫測的衣紋、高光;不落俗套的藍色與含蓄、變換豐富的黃灰、藍灰、綠灰、紅灰的背景形成了奇妙的和諧對比。 No.30 ![]() 講述公元669年賀拉斯三兄弟和阿爾巴三兄弟。雖然彼此家庭間有婚約盟誓的羈絆,依然選擇聽從長者之命,在戰爭中互相戰斗。兄弟們選擇了政治理念高于個人動機,絲毫不為滿面愁云的姐妹所動。三個剛毅決絕的男人與哭泣的女人、背景的古典建筑形成了對比,突出了這種莊重的氣氛,表現了這個動蕩時代的英雄楷模。 No.31 ![]() 馬里尤斯身披紅袍,斜坐在椅子上,凜然地面對欲行刺的刺客,刺客掩面提劍欲刺之。畫家捕捉的就是這一瞬間,并把它定格在畫布上,體現了明顯的新古典主義手法;大塊面的造型,色彩整體凝重,背景處理為帷幕狀,突出前面兩人的緊張氣氛;但忠于新古典主義的理性原則,使兩人之間徒具緊張的形式,而不具備緊張的神情。 No.32 ![]() 32歲的女畫家裝束樸素典雅,端莊秀麗,目光溫柔而深情俯身坐著,雙臂圍抱著女兒的臉。女兒把臉緊貼母親,摟著媽媽脖子,顯得無限嫵媚。構圖采用了穩定勻稱的三角形,色彩雅致和諧,線條優美洗練,背景不加任何陪襯,更突出了主題。 No.33 ![]() 描繪了法國大革命時期雅各賓派領袖馬拉被刺情景。馬拉倒在浴缸中,鮮血從胸口流出,帶血的匕首掉落在地,軀體無力地垂到一邊,手中拿著刺客的信函,右手握著筆。他審批的木箱上有墨水瓶和紙。手上的便箋寫著:“1793年7月13日,瑪麗·安娜·夏洛蒂·科黛致公民馬拉:'我’十分不幸,指望能夠得到您的慈善,這就足夠了。”木箱上的便箋上寫著:“請把這五個法郎的紙幣給一位五個孩子的母親,她的丈夫為祖國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No.34 ![]() 展現第二次反法同盟戰爭期間,拿破侖率4萬大軍登上險峻的阿爾卑斯山,抄近道越過圣伯納隘道進入意大利的情景。在圣伯納山口積雪的陡坡上,拿破侖騎著一匹直立的烈馬,手指向高高的山峰。陰沉的天空、奇險的地勢加強了作品的英雄主義氣勢,拿破侖紅色的斗篷使畫面輝煌激昂。 No.35 ![]() No.36 ![]() No.37 ![]() 描繪了具有強烈東方情調的土耳其宮女的裸體形象。畫面上,裸體的宮女背對畫面側身倚躺在軟床上,正回眸望著畫外,表情沉靜、木然,具有古希臘雕塑般的美。最令人稱道的是她那略顯夸張拉長的背部,刻畫細膩,美艷絕倫。 No.38 ![]() No.39 ![]() 描繪了一個怵目驚心的瞬間,驚心動魄的場面。在狂風暴雨的海浪中即將傾覆的帆船,人們紛紛逃離帆船,乘上救船逃命,狂濤洶涌。在黑白兩色的對比中,表達了生命與意志的不可戰勝。 No.40 ![]() 紀念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而創作的油畫。畫面中的年輕女性右手高舉起一面紅色、白色、藍色三色相間的旗。她即是克拉拉·萊辛,又象征著自由女神,穿著黃色的連衣裙,腰部系著腰帶,袒露出雙乳。她的左手拿著一把帶刺刀步兵槍(1816式)。兩名巴黎街頭頑童自發的參加了戰斗:左邊的手中握著圓石,戴著輕便的步兵帽;右邊的戴著黑色天鵝絨貝雷帽,肩膀上掛著彈藥盒,一只手舉在騎兵手槍向前奔跑,表現為自由全民參戰的的情景。 No.41 ![]() No.42 ![]() 九級浪到來輕則摧帆斷桅,重則船覆人亡。該畫表現的是風暴中飄泊的人們,他們棲居在帆船的殘余物上,為了生存,拼命掙扎,狂風巨浪,呼嘯而來。暴風雨中的船與人,表現了人與大自然的抗衡,自然的巨大力量與不可抗拒性。整個畫面宏偉壯麗,是一首充滿高昂激情的大海抒情詩篇,光與色的筆觸,完全融化在海浪中,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 No.43 ![]() No.44 ![]() 描繪了跪著篩麥的女子形象,從她的背影展示出這位美麗的農村姑娘,手臂圓潤、豐滿健壯。三個勞動者中只有一個能看到臉部表情,而且她并不像是在勞動,而是在夢幻之中翩翩起舞。在背景陰影下的男孩讓整個畫面結構平衡。 No.45 ![]() 兩個相依為命的流浪兒,其中一個是盲女,另一個小女孩緊緊依偎在盲女懷里,一邊抬頭在觀看天上的彩虹,一邊在給盲女講解她所無法領受到的大自然的美麗。盲女心靈已沉浸在豐富的想象之中,她只能通過膝間的小手風琴琴聲來傳遞心聲。 No.46 ![]() No.47 ![]() 一望無際的金黃色田野上,三個農婦在收割后的地里彎腰撿拾遺留的麥穗,右邊的婦女,側臉半彎著腰,手里捏著一束麥子,正仔細巡視那已經拾過一遍的麥地;中間扎紅色頭巾的農婦快速地拾著,另一只手握著鼓鼓的袋子。扎藍頭巾的婦女左手握著右手撿來的麥穗,敏捷地把它們放在背后。 No.48 ![]() No.49 ![]() 神父將一個結婚戒指戴到年僅十六七歲的新娘手上,她身旁的“新郎”則是一個可以做她祖父的白發老頭。他手持蠟燭,目光斜視在神父要給新娘戴的戒指上。新娘低頭,左手無力地拿著蠟燭。她的眼皮浮腫,新郎頭上只有幾根稀疏的白發,他臉皮松弛,眼瞼塌陷。畫面的背景處,左半邊顯然盡是與新郎“親屬”,右邊畫了與左邊截然不同的兩個年輕人,其中一個雙手交疊于胸前,目光嚴峻,審視著這幕丑劇,它就是畫家自己。 No.50 ![]() 描繪了擁擠空間里的前排三個人物,揭示了法國社會的等級制,在這三等車廂里坐著的都是處于社會底層的公民。三個主體特寫人物中,最突出的是位滿臉皺紋的老婦人,人們從她的神態可見她的生活經歷。靠著她左右的兩個人,一個入睡的少年和一位帶嬰兒的母親,他們的形象本身可明白表現出他們的社會地位,背后的人群可從不同面貌的頭像中體現不同人物的地位和個性。 No.51 ![]() 該畫中眾多的裸女擁擠在一間土耳其浴室中,表現出各種姿態,有的聊天,有的飲水,有的跳舞,有的梳頭。背景畫的是阿拉伯建筑風格的墻壁,帶有圓形裝飾的門和壁窗,池子最高層供人們休息時用,放了漂亮的地毯和沙發以及必需的用品,像茶幾、飲料、酒、茶杯、靠墊、油燈等。 No.52 ![]() No.53 ![]() 畫面中的青年女子頭戴著用樹葉編織的頭圈,光線從頭頂上方照射下來,一片樹葉在她的前額上投下了影子,女子的表情安洋平靜、端莊大方。極美的五官形狀刻畫的非常細膩,女子一雙明亮的眼睛,表現了女子專注的神韻。雖然只露出一小部分白暫的雙手,但是卻給人一種柔名的視覺效果。 No.54 ![]() 描繪了身材修長的窈窕少女,少女純凈的眼睛凝視前方,體態勻稱,曲線流暢,富于青春活力。美麗的裸體少女是真理的象征,也是藝術理想的象征。她一手高舉著“光明”,一手緊握一根繩索,形象地說明了真理既復雜又單純。這是具有象征意義的構思。 No.55 ![]() 描繪了伏爾加河畔一組在沉悶壓抑的氣氛中奮力拉纖的纖夫群像。烈日炙烤的焦黃的河岸上,一隊蓬首垢面、衣衫襤褸的纖夫拖著沉重的腳步拉著貨船,精疲力竭的向前掙扎。他們有老有少,領頭是胡須斑白的老者,愁苦的表情顯示對艱苦生活的無奈。走在最后的纖夫低著頭垂著手,麻木地向前挪動。隊伍中部的少年,皺著眉頭,直起腰想用手松一松肩頭緊勒的纖繩。其余纖夫彎著腰低著頭。 No.56 ![]() No.57 ![]() No.58 ![]() 一個晴天的早上,兩母子在草地上漫步的場景。畫面正中偏右站著一位撐陽傘的女士,而畫面偏左較遠處的是一位小男孩。畫面下方是草坪,其細膩的筆觸表現了背光和向陽的草地陰影變化。其中,撐陽傘的女士被明亮的陽光包圍,她的傘面上方和背后都有明亮的白色筆觸,腰間還有一抹黃色視覺焦點,和底下黃色野花相對映。 畫中的人物是莫奈的第一任妻子卡米爾和他們的兒子。 No.59 ![]() 繪畫了一位目光傳遞愛意的窈窕女性,周圍的鳥鳴聲揭示了她的某種思鄉之情,畫面具有濃重的裝飾感,構思極富詩意,色調古樸優雅,女子的古代服飾流露出夢境般的縹緲之感。《無言的歌》是1876年畫家唯一一幅獲準在英國皇家學院畫廊參展的作品,參展售出后開始了他畫家生涯。 No.60 ![]() No.61 ![]() 描繪了一位女芭蕾舞演員正在臺前翩翩起舞,幾位演員等待出場,還有一位被帷幕遮擋的穿黑色禮服的芭蕾舞教師,在臺側進行導演。 該畫通過捕捉稍縱即逝的瞬間,將幻想和記憶中的動態“印象”從自然現象中解放出來,舞臺布景與綠色地毯,襯托著光照下的舞女,顯得虛無飄渺、絢麗變幻。 No.62 ![]() No.63 ![]() 在這幅以珍妮.莫里斯為模特兒的《白日夢》上,女人形象仍充滿著某種神秘感。你看她那頹唐的形象,幾乎遮住了半個腦袋的濃密的鬈發,修長的脖子,厚而富于性感的嘴唇,神情是那樣感傷;右手無力地挽住樹枝,左手搭落在膝間的書本上,掌心一枝摘下的海棠,象征著青春即將枯萎。她是愛情的“幽靈”,是畫家白日夢中常見的“幽靈”。 No.64 ![]() 肖像真實地再現了俄羅斯大自然“歌手”希什金的外貌特征。希施金長著一副胳腮胡須,性格幽默開朗,總喜歡兩手插在上衣口袋里。為了展示其精神氣質,采用半身特寫構圖,使形體語言更為集中,表現出希施金樸實得形象。他冷眼看著這個世界,思索著自然和人生的奧秘。 No.65 ![]() 一輪明月從云彩的罅隙中露出銀白色的光輝,流淌于廣袤的大地;蜿蜒的第聶伯河表面就像鍍了一層銀一般,將占據畫面約四分之一的褐色土地分隔成了平坦而遼闊的兩岸。幽深的綠野、水面、河岸以及明凈的農舍,在光的反照下顯得锃亮,與云彩和河水中翠綠的淡淡青光相映成趣。選用了粉綠色來畫出月光,在整幅畫中這顏色卻無比地諧調。 No.66 ![]() 該畫以彼得大帝1698年鎮壓近衛軍兵變這一歷史事件為背景而創作的。畫家選取了兵變失敗的近衛軍在莫斯科紅場臨刑前的悲壯時刻,畫面的背景是克里姆林宮的墻外和華西里伯拉仁諾大教堂的天球頂。畫面中,彼得大帝,身穿海藍色軍裝騎在高頭大馬上,親自監督處決“謀反”的近衛軍。 No.67 ![]() 表現的春雨綿綿的巴黎街景,張開的傘群形成了弧形線網,使畫景象異常熱鬧豐富。前景左側一位秀麗的年輕夫人臂挽籃子,籃內裝著幾頂待售的帽子。后面一位紳士用想要上前以遮雨的傘討好婦女。前景右側有兩個趕集市的小姑娘,一個手拿著滾鐵環玩具。兩個穿著華貴的婦女站在中景。畫面上左手提籃子的女人是以雷諾阿之妻阿林為模特。 No.68 ![]() No.69 ![]() 描繪了巴黎喧囂和豪華的生活,游樂廳女招待獨自站在擁擠的房間。她的面容憂郁,沉思在另一個世界里,其他人擁擠地反映在墻上的鏡子里。一名戴手套的女子正在與客戶交談。左上角的綠色腳是雜技團的一個空中飛人為餐廳表演,針對1882年新發明的“攝影術”,馬奈以該畫回應了攝影技術給繪畫帶來的挑戰。 No.70 ![]() 描繪了一位19世紀后期俄國青年女知識分子的形象。她坐在華貴的敞篷馬車上,以高傲而又自尊的樣子在望著觀眾。 以冬天的城市景色為背景,建筑物的屋頂上覆蓋著白雪。明亮的天空襯托出無名女郎莊重的倩影,她身體輕輕地靠著椅背,頭微微側轉兩只手袖在毛皮的手籠里,左手露出手鐲,目光看著畫外,她身著毛皮鑲邊的天鵝絨外套,頭戴白色鴕鳥羽毛的帽子,脖子系有藍紫色的領結。 No.71 ![]() 《布吉瓦的舞會》 是雷諾阿舞會系列的三幅畫掛畫中的一幅, 另兩幅是《城市之舞》和《鄉村之舞》。三幅畫中三對舞伴,三個場合,三場舞會,三段愛情的發生。戶外的舞會因為有了陽光,空氣,鳥語,樹木的融入,多了幾分輕松悠閑,空氣中似乎彌漫著愛情的味道。年輕漂亮的姑娘在男子深情的注視下,羞澀地轉向一邊,臉上泛起淡淡紅暈。色彩搭配簡單明亮, 女子白色衣裙點綴淡紅色花邊,紅色帽子,與男子的暗色衣服,黃色帽子形成鮮明又和諧的明暗對比。 No.72 ![]() 描繪了盛夏人們在巴黎附近奧尼埃的避暑圣地大碗島上游玩、乘涼的情景。遠處,碧藍的湖面上有人駕著白色帆船、有人劃著龍舟。一位年輕女孩打著陽傘,站在湖邊舉目眺望。草地上人們席地而坐或悠閑散步。近處,一位撐著紅色陽傘的母親牽著女兒向濃蔭處走來,綠蔭下中年男子正半臥著抽著煙斗。中間,一位少女正輕聞著一束野花。最右邊貴婦站在丈夫旁斜打著陽傘。腳下小狗歡快的向前方跑去。一切都是那么和諧、溫馨。 No.73 ![]() 伊凡雷帝在一次與兒子爭執時,用笏杖猛擲過去,不幸擊中兒子頭部。這一偶然的暴烈沖動致使兒子送命,伊凡頓悟這絕后的可怕舉動,立刻上前摟抱垂死的兒子,睜大恐怖、悔恨交加的雙眼。他想求兒子饒恕,獸性和人性同時顯在他身上。為了增強畫面的恐怖感,采用了深重的紅色調。 No.74 ![]() No.75 ![]() 描繪了陽光照在樺樹林中的光感,具有鮮明的印象派畫風。洋溢著愛國主義精神,且情調細膩情景交融詩意盎然,充滿著民族主義的思想感情。從中得到美的享受,領略自然的生態之美。表現的是小白樺樹林的一角,陽光在白色樹干和鮮綠色葉子上顫動著、游戲著,旁邊是鮮嫩多汁的青草和星星點點的藍色小花,畫面的色彩柔和、新鮮明亮。 No.76 ![]() 用簡練的筆法表現出植物形貌,陽光下的鮮艷色彩充滿了動感及生命力,向日葵象征著激情,象征著生命的永存。 No.77 ![]() 采用夸張的手法,生動地描繪了1889年6月的法國東部安省小村莊圣雷米的星空。夜晚,大星、小星回旋于夜空,金黃的滿月形成巨大的漩渦,星云的短線條糾結、盤旋,仿佛讓人們看見時光的流逝。暗綠褐色的柏樹像巨大的火焰,是星夜狂歡的響應者。天空下,安睡的村莊那么寧靜、安詳。淡藍的色調,動感的線條,給人自由的時空感。 No.78 ![]() 畫面藍色淺如海藍,深似墨團——難以揣度的愁楚與痛苦。連花葉綠中偏藍,緣情隨性。構圖上,鳶尾花的整體造型 “內傾”,與左上角的野菊呼應。野菊的赭紅與土壤色系相諧。一白色的鳶尾花,朵大,莖長,花蕊成為亮點,特立獨行孤傲的身影顯得突兀,彷徨于躁動和憂郁而前方無路。 No.79 ![]() 畫面是一個農村的耕地,背面是農民的房屋。右方一位農婦扶著小女兒幫助她學步。左方女嬰的父親蹲在地上張開雙手鼓勵她向前走。高明度的色彩讓畫面增加了親情感。以彎曲旋轉的筆觸繪畫樹、灌木和農作物,讓人感到平凡但躍動。 No.80 ![]() 在以綠色為主調的環境襯托下紅衣女子顯得鮮明突出,一群紳士活躍其中。畫面中心一對男女翩翩起舞,那舞男的身影隨意屈伸跳動著,沉醉在半是幽默、半是縱情恣肆的狀態中;舞女翹起腿,提起長裙踢踏著,扭擺著,充分展現出放浪形骸的姿情,但是他們的面部表情卻十分呆板,好像瘋狂的動作只是一種習慣反應或是一種下意識的需要。各式男女在這一自由的天地里放縱狂舞中獲得精神麻木和舒展。 No.81 ![]() 地點是從厄克貝里山上俯視的奧斯陸峽灣,傍晚蒙克與兩個朋友散步時遭遇的真實感受啟發而創作。描繪了一個面容近似骷髏的人,雙手捂住耳朵,站在一條看不見首尾的公路橋上,由于驚嚇大聲吶喊。畫家以版畫的方式,把紅、藍、綠、赭石的色線,組成流動的河水與天空的形狀,形成游動與飄忽的動態,展現了不安感,彷徨情緒。 No.82 ![]() 一幅蒙馬特大街的全景,人群流動,車水馬龍,由于視角寬廣,樓房林立,車馬人流很小,只能憑感覺用粗筆點畫出來,然而顯得特別生動,加之透視準確,畫中車馬人流仿佛在畫中移動,它描繪了現代都市的繁忙熱鬧場面。它預示了20世紀未來派畫家所熱衷描繪的現代都市快速運動節奏。 No.83 ![]() 描繪的是塔希提島上的婦女勞動生活的場景,兩個青年女子半裸著身子,站在一片蓊郁的樹蔭下,一個端著盛滿果子的盤子,一個婦女手捧鮮花,顯然在對她的同伴私語著。兩個裸著身體的婦女形象端莊,表情認真。1891年作者只身來到南太平洋的塔希堤島去領略島上那種遠離城市喧囂的獨特風情,1895年返回巴黎后創作了此畫。 No.84 ![]() 《池塘·睡蓮》是1897-1926年,莫奈畫的181幅睡蓮為主題的系列畫之一。 莫奈將吉維尼荷花池塘區域,呈現出史詩般的景觀,用水中睡蓮表現大自然的色彩,蓮花的顏色隨著光線和環境的影響而色彩變化多端,色彩十分豐富。水完全成為世上所能有的色彩繪出的最奇妙和富麗堂皇的織錦緞。 No.85 ![]() 表現了兩個正在沐浴的青年女子,她們正在嬉鬧,展示出胴體的嬌美,流露出天真無邪的品性。浴室內光線柔和,裝飾華麗,側光把斜坐女子的豐滿苗條渲染得淋漓盡致,而反光則突出了洗浴的女子豐滿的身體。畫面以寫實為主,強調了光色、冷暖的關系與對比,營造了一個溫馨的世界。 No.86 ![]() 五個裸女的身軀是粉紅色的,沒有裝飾。左面三人身體呈菱形,眼睛是橄欖形,似乎戴著面具,其中一人的一只反轉到身體的側右,拉著赭紅色的幕布,另一個人的一只眼睛幾乎占據全臉,右邊的兩個面目猙獰恐怖,中間兩少女形象,左邊的臉則帶點悲劇性的美感,她的軀體堅硬冰冷。 No.87 ![]() 在開滿鮮花的草地上,男人輕柔地抱起女人的頭,富有激情地親吻著女主人公的臉頰。男人身上的裝飾都是方正色塊,由黑白黃三色方塊構成,象征了男人棱角分明,堅強的特質。女人身上是感性的圓形圖案與流動的線條,代表了女性的柔媚和溫柔圓潤。女人一條手臂摟著男人的脖頸,一只手緊抓著男人的手,閉著眼睛盡情享受著幸福的感覺。表情迷醉、滿足,甚至似乎還有些害怕這幸福時刻的結束。線條和色塊的組合,色彩中摻入金粉,使畫面呈現出夢幻場景。 No.88 ![]() 畫面左角,盧梭將初戀情人畫在沙發長椅上,置身于充滿夢幻的熱帶叢林,森林里奇花異草郁郁蒼蒼,兩只獅子虎視眈眈,還有隱藏在森林深處的大象和禽鳥,以及慘淡月光下吹奏長笛的黑人,營造了一種異國情調和帶有神秘意味的夢幻之境。借用夢境超脫于現實的神秘與荒誕,展現奇妙而迷人的境界。《夢》是盧梭逝世前最后一幅作品。 No.89 ![]() 五個裸體女子手拉著手興奮地圍成一圈,既保持著永久的動態,又給人以平和的靜感。在這一作品中,純凈飽滿的色彩和色彩間強烈的對比代替了一切闡釋和言說,色塊自己構成了畫面上的舞蹈,他們的交界顯得堅硬而緊張,節奏在某種意義上被切割、不連貫中卻依然顯得流暢,通過這種方式,馬蒂斯把舞蹈、音樂等多種藝術元素融合起來。 No.90 ![]() 從畫面上可以大約見到五個人體,她們從畫幅的左上方下來,右下角轉身而去,其運動中扭動的軀干、臀、伸曲的腿、擺動的臂,構成一串由幾何面穿插、疊印的軌跡。杜尚受表現形體活動的連續性照片的啟發,在靜止的畫面上表現形體的連續性。描繪裸女在運動中的解析關系,將抽象的線條和形狀根據日常人物動態引入立體主義繪畫之中。 No.91 ![]() 畫面上的女人瘦骨嶙峋、皮包骨頭,身上一根根突出的筋骨清晰可見,遍體鱗傷、血跡斑斑,像是人體標本,她們病態地扭曲在一堆褶皺的爛布上,似乎是在病痛中的驚悸擁抱或死亡前的掙扎。一堆堆仿佛波浪一樣的褶皺襯布,充滿焦灼和窒息的煩躁,周邊刺目的黃色更是讓人眩暈和慌亂。 No.92 ![]() 畫面上一位裸體的黑發女子仰面躺在一個軟墊上,面容憔悴,身體羸弱無力,故意拉長的頸部把女子莫名的憂郁和悲傷表現的很充分、張揚。細長身體有種變形的和諧和勻稱,背景軟墊的暗紅色和整塊的灰、黑、黃色,對比協調,過渡自然。整體色彩搭配突出了人物病態和憔悴的性格特征。 No.93 ![]() 在黃、灰、藍的天幕中,太陽般的氣球朝氣蓬勃,充滿簡化的天真和詼諧的風格,仿佛被霧靄圍繞著的神秘童話國度。畫作中蘊涵著極為豐富復雜的文化沖動。孩童般浪漫的藝術語言,融匯深沉厚重、意義復雜的敏銳洞察。融合了自然與人文、天真與深沉、現實與幻想,天馬行空般自由而抒情。 No.94 ![]() 通過長短不同的水平線和豎直線把畫面分割成了諸多的三角形、正方和長方形以及各種不規則圖形。在這眾多的圖形中,填充了單純的紅、黃、藍等原色。使畫面在造型之外又增添了變化的因素。將極為復雜的繪畫語言,簡化為純粹的構圖和色彩,整個畫面均衡和諧,包含變化的活力和無限的延伸。 No.95 ![]() No.96 ![]() No.97 《哭泣的女人》 ![]() 刻畫了一位極其悲傷的女人,人物的眼睛、嘴唇、鼻子似乎雜亂無章,支離顛倒,具有常人難以理喻的特點。女子眼里看起來好像有黑色的星星,其實是西班牙城鎮格爾尼卡(Guernica)上空徘徊著的正在空投戰備物資的轟炸機。嘴唇因痛苦而緊皺,蒼白如骨,牙齒緊咬手帕,帶著死氣的綠色和黃色浸染了她的臉頰。淚珠滾滾,匯聚成河,化作她的發。一只昆蟲正舔舐著從她眼中淌出的溪流。 No.98 ![]() 畫面彌漫著濃厚的凄涼和哀愁的氛圍,粗重的黑色線條隱藏著一種不堪負荷的沉重,由符號語言組成的蒼白的骷髏頭人物形象,感受到死亡預示。形象的眼睛和嘴巴是由“T”、“O”、“D”三個字母組成,“tod”一詞,德語“死亡”之意。是畫家身患重病在生命最后歲月創作。 No.99 ![]() 描繪了身患小兒麻痹癥身著粉色衣裙的少女克里斯蒂娜,纖弱的身體斜臥在荒無人跡、雜草叢生的凄冷環境里,無助而又蒼白地匍匐在草地上,正在艱難而渴望地向高居在山坡上、聳立于地平線上、孤寂而又冷漠的向木屋爬去。 No.100 ![]() 融合泳池和肖像兩個標志性題材,描繪了一名身穿西裝的男性站在泳池邊,望向水池中游泳者的場景。兩個人像分別采用不同的風格描繪,作為一件概念藝術,體現了理想化池畔風景的精髓,以及復雜的人際關系。2018年,紐約佳士得拍賣會上該畫被拍賣出9031萬美元(約6.26億人民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