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我們總以為網癮是年輕人的專屬標簽。 可是如今,另一群人正不聲不響沉溺其中不可自拔。 他們沒日沒夜的刷短劇,刷視頻,刷直播,瘋狂網購,沉迷各種五花八門的“養生神器”。 這些人,不是別人,正是我們的父母。 可以在菜市場上為了幾毛錢跟老板來回講價,但充值看幾塊錢一集的短劇,卻毫不猶豫。手機購物車里更是堆滿了“養生茶”“量子襪”“高科技護膝”,看似物美價廉的“神器”。 銀發網癮群體背后,到底隱藏著什么樣的真相呢? 1. 孤獨,才是銀發網癮的真相 人到晚年,最怕的不是病痛,而是無聲無息的孤獨。 據統計,我國目前有超過2億老年人,其中空巢老人比例高達50%以上。 他們的兒女忙于生計,朋友圈里充斥著年輕人的世界,而他們,仿佛被這個時代遺忘。 61歲的張阿姨,過去是社區舞蹈隊的骨干,可隨著年紀增長,朋友們一個個身體抱恙,聚會的次數越來越少。 女兒常年在外地,逢年過節才匆匆回家。她的世界,變得越來越小。直到有一天,她刷到了某短劇——劇情跌宕起伏,女主角和她同齡,卻依舊風情萬種,勇敢追愛。短短三天,她熬夜追完了整部劇,甚至花了幾百元去解鎖超前點播。 后來,她開始嘗試網購,從“智能保健枕”到“負離子項鏈”,每一樣都打著“讓老年人更健康”的旗號。 她在購物群里與網友交流,收獲了前所未有的陪伴感。 可她不知道的是,這些所謂的“健康神器”,不過是割韭菜的新手段。 老年人沉迷短視頻、短劇,甚至在網購上豪擲千金,并非他們真的“傻”,而是他們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才在屏幕里尋找寄托。 我們以為他們只是追劇上癮、購物沖動,其實,他們只是太孤獨了。 2. 多巴胺經濟:被算法鎖定的老年人 短視頻平臺,深諳人性的弱點。研究表明,短視頻的快節奏內容能在短時間內刺激大腦釋放多巴胺,讓人產生短暫的快感。 而老年人,由于認知能力和判斷力下降,更容易沉浸其中。 數據顯示,60歲以上的短視頻用戶已超1.2億,老年群體的網絡消費年增長率達30%以上。 許多平臺針對這一群體,精準推送他們可能感興趣的內容,比如養生、懷舊、情感治愈,每一條視頻都像是量身定制。 而某些商家則借此大肆收割,從“抗糖神藥”到“高科技理療儀”,誘導他們掏空錢包。 72歲的王叔叔,本是個節儉了一輩子的人,可自從接觸短視頻,他的消費觀念徹底改變了。 他堅信某位“神醫”的推薦,每個月在保健品上花費上千元。 直到有一天,他因為胃出血被送進醫院,才發現所謂的“靈丹妙藥”根本是三無產品。 這正是“多巴胺經濟”的陷阱,平臺用算法讓人沉迷,商家用營銷讓人上癮。 年邁的父母,在不知不覺間,成為了被精準收割的對象。 3. 被盯上的“養老錢”,誰來守護? 老年人不僅是“網購上頭”的消費者,更是詐騙分子的重點目標。 近年來,養老詐騙案件頻發,犯罪分子利用他們的孤獨感和信任心理,設計各種騙局。 “投資養老項目,穩賺不賠”“國家補貼的高端理療床”“某某大師教你延年益壽”…… 這些騙局,每年騙走數百億養老錢。 許多老人傾盡積蓄,到頭來,卻連個說理的地方都沒有。 曾經風靡一時的“某藥酒”,無數老年人深信其“包治百病”,然而背后,卻是鋪天蓋地的虛假宣傳和夸大功效。 很多人,直到被騙光了積蓄,才幡然醒悟。 這不僅僅是老年人的問題,更是整個社會的問題。 我們責怪他們“糊涂”“容易上當”,卻忘了,真正讓他們一步步走進陷阱的,是他們缺乏陪伴,缺乏傾訴的對象。 他們被騙,不是因為貪,而是因為想抓住一點希望。 4. 如何托住他們的晚年? 我們總說,要讓父母遠離網癮,可是,我們真正做到陪伴他們了嗎? 最好的“反網癮”,不是簡單地奪走他們的手機,而是讓他們的生活有更多值得期待的事。 或許,我們可以帶他們去旅行,讓他們看看真實的風景,而不是短視頻里的世界; 或許,我們可以教他們新的興趣,比如書法、繪畫、合唱團,讓他們重新找到生活的樂趣; 又或許,我們只是每天打一個電話,哪怕只聊幾句家常,也能讓他們感受到被愛。 老年人沉迷網絡,不是因為他們不懂自控,而是因為他們的現實生活太過空白。 讓他們放下手機的唯一方法,就是讓現實世界,比屏幕里的虛擬世界更精彩。 父母年輕時,為了我們拼盡全力。 如今,他們步入晚年,我們能做的,不只是提醒他們不要被騙,而是用真正的陪伴,讓他們不再需要在屏幕里尋找慰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