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2月13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的領頭人金壯龍部長召集了一場意義深遠的黨組擴大會議。會議旨在推動工業實現綠色低碳發展。具體措施包括全面啟動工業節能降碳行動,以及積極建設零碳工廠和工業園區,從而推動工業資源向規模化、高值化方向發展。 2024年12月26-27日的全國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上,再次強調要加大工業節能降碳攻堅力度,探索推進零碳工廠、零碳工業園區建設。 2025年1月3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趙辰昕表示,要加快建立一批零碳園區、零碳社區、零碳鄉村。 2025年3月5日,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建立一批零碳園區、零碳工廠”,標志著中國工業綠色化進程從頂層設計邁向規模化落地。核心任務包括:重點在鋼鐵、化工等高耗能行業推進零碳園區建設。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計劃擴容至鋼鐵、水泥、電解鋁行業,配額缺口預計達330萬噸,倒逼企業主動減排。從能耗雙控轉向碳排放雙控,通過總量和強度指標約束,推動能源結構優化。 短短時間內,零碳園區頻繁出現在各大重要會議中,足以見得國家對其重視程度之高,也預示著零碳園區即將迎來發展的黃金期。 在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舞臺上,工業領域無疑是主角,其能源消費量占全國總量的66%,碳排放量更是高達68%。這使得工業成為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的核心戰場。工業園區,作為企業與資源的集大成者,對國家GDP的貢獻超過30%,卻也是碳排放的主要源頭。面對這一挑戰,零碳工廠和零碳工業園區的建設正逐漸成為未來發展的新風向標。 一、什么是零碳園區、零碳工廠? 目前,零碳園區還沒有一個統一且標準化的定義。不過,大家普遍接受的概念是:在特定周期(一般以一年為核算單元)內,一個產業園區通過運用清潔技術、碳回收技術、能源存儲與交換等多種手段,讓直接或間接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能被完全抵消,從而達成全年碳元素的“零排放”,這樣的現代化產業園區就能被稱作零碳園區。簡單來說,零碳園區的核心就在于實現碳排放與碳吸收的相對平衡,也就是“碳中和”狀態。零碳園區強調在園區的規劃、建設、管理和運營等各個環節降低碳排放與進行碳抵消,最終實現碳排放“凈零”的現代化產業園區。 從能源供給角度來看,零碳園區強調低碳與無碳能源使用,將光伏、風電等可再生能源作為主要能源來源;在能源使用方面,零碳園區致力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采用一系列節能技術和措施降低能耗;在規劃和運營過程中也充分融入低碳理念,在園區規劃時,會合理布局產業,促進產業間的協同發展,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和能量的梯級利用。在運營管理上,通過建立完善的碳排放監測、核算、報告和核查機制,對園區內的碳排放情況進行精準掌握和有效管理。此外,還會鼓勵綠色出行,建設充電樁等基礎設施,方便電動汽車的使用;加強園區綠化,增加植被覆蓋面積,提升園區的碳匯能力。 同理,零碳工廠?是指在一定時間內(通常以年度為單位),通過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得工廠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為零或接近于零的生產工廠,即從原料生產到廢棄物處理的全生命周期生產過程中碳排放量為零。這意味著工廠在能源使用、原材料獲取、生產過程、產品運輸及廢棄物處理等各個環節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被等量的二氧化碳去除措施(如植樹造林、碳捕捉與封存技術等)所抵消。 二、碳排放量主要有哪些范圍? 范圍1:園區物理邊界或控制的資產內直接向大氣排放的溫室氣體,如燃煤鍋爐,園區擁有的燃油車輛等。 范圍2:外購電力和熱力間接排放企業因使用外部電力和熱力導致的間接排放。 范圍3:其它間接排放,因園區生產經營產生的所有其它排放,如物業運營、員工通勤、上下游產品(購買設備、辦公室裝修、辦公耗材等)所有前端供應商產品中的碳排放。 三、零碳園區有哪些實現手段? 1.能源結構優化,盡量高比例使用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替代:園區可建設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風電,并配套儲能系統。例如,江蘇某零碳工廠通過“光伏+氫儲能”實現100%綠電供應。 使用屋頂光伏、光伏車棚、小型風力發電設施生產可再生能源電力,購買可再生能源電力用于園區生產運營。有條件的園區建設有沼氣熱電聯產及熱泵系統,并配有儲能電站、儲熱儲冷裝置,滿足園區的供暖、制冷和供電需求。使用分布式光伏等清潔能源減少對傳統高碳電力的依賴,可顯著減少碳排放。 氫能規模化應用:在冶金、化工等領域推廣綠氫替代化石能源,如山東某園區試點氫能煉鋼,降低噸鋼碳排放15%。 另外還可以天然氣與氫能的協同使用,天然氣作為一種相對清潔的化石能源,在零碳園區的過渡階段仍具有重要作用。同時,氫能作為未來的零碳能源,正在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2.數字化碳管理,全面實現碳排放數字化精細管理 部署能碳管理平臺,集成AI碳核算、區塊鏈溯源等技術。 能源管理:通過部署EBO樓宇運營系統、PEM電能管理系統以及EMA智能微網系統,實現源(風電、地熱、沼氣、光電)、儲(大容量電池、電車儲能、儲熱)、荷(熱、冷、電負荷)間的有效協同,提高園區整體運行能效,確保運營階段的碳中和。 運營和物業管理:實現園區內各項管理的數字化、智能化,精細化運營管理,減少無價值耗能運營,減少能源浪費,減少人力投入。 零碳園區的另一大支柱數字化管理、碳足跡追蹤系統,是零碳工業園區必備的軟實力。零碳工業園區的本質是對碳排放數據進行計量和抵消,要管理隱形的二氧化碳,就需要配套數字化的能耗管理系統。 利用工業互聯網實現供應鏈協同減排,如浙江某紡織園區要求供應商接入碳數據平臺,動態評估供應商碳績效。例如,某汽車零部件企業通過實時監測設備能耗,優化生產排程,年減碳1.2萬噸。 3.循環經濟與資源高效利用 推廣再生材料使用,如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廢舊動力電池梯次利用。上海某園區通過固廢資源化項目,年減少填埋量10萬噸。 探索“零廢棄”模式,例如福建某電子廠通過閉環水系統和危廢資源化,實現廢水零排放、固廢綜合利用率95%。 余熱回收與清潔供熱使用,工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大量余熱,往往被直接排放,造成能源浪費和碳排放增加。零碳園區通過建設余熱回收系統,將工業余熱進行收集和再利用,為園區內的企業和居民提供熱能。同時,采用地熱能、太陽能光熱等清潔供熱方式,逐步替代傳統的燃煤供熱,降低供熱過程中的碳排放。 4.建筑盡量降低能耗,提高能效 采用節能保溫材料、遮陽板、三玻窗等節能建筑技術,所有新建建筑全部為綠色建筑,并獲得LEED鉑金級別認證。園區建筑都安裝智能電表,并通過智能化的能源管理系統進行集中控制。 5.交通電動化降碳 園區內交通工具盡量全面電動化,配置足夠電動汽車充電站,可建立共享電動汽車租賃中心。充電電力來源為風電和光電,電池存儲設備由退役汽車電池組成,充電時段和充電功率可智能調控。園區還配有無人駕駛汽車、電動觀光車、共享單車等。 6.創造碳匯項目 大量植樹造林,可在園區內園區外規劃造林抵消園區碳排放。 部分建筑外墻懸掛有大片的藻類生物反應器,每公斤藻類吸收二氧化碳約2kg,并清除有害的二氧化氮等廢氣。藻類還被提取加工成綠色粉末,作為營養添加劑用于化妝品和食品工業。 還有一種方法是通過碳市場購買負碳產品進行碳中和。與自己的碳排量進行對沖清繳,實現碳中和。 部分關鍵手段的經濟性分析 ![]() 零碳園區建設需遵循“技術突破-模式創新-政策護航”三位一體路徑,建議優先實施屋頂光伏+儲能+智慧微電網,三者技術成熟,經濟性較好,投資回收期<5年。 對于節能改造具有空間的園區,節能改造也是具有較好的效果,但是節能有一定的限度,畢竟能效一般有上限。 四、總結 零碳園區、零碳工廠和零碳校園的建設,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舉措,也是推動經濟社會綠色轉型的必然選擇。通過能源結構的優化、政策的引領、數智化技術的賦能以及市場機制的創新,零碳目標的實現正一步步從愿景走向現實。 零碳產業的崛起也給我們帶來了巨大的機會,據預測,到 2030 年,全球綠色經濟市場規模將達到 30 萬億美元。在中國,零碳園區的建設將迎來快速發展,相關的新能源、節能環保、低碳技術等領域將迎來巨大的市場機遇。 |
|